饒術成
商標,俗稱“招牌”,它的產生與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祖國醫學也有它特定的商標,這就是葫蘆,關于它還有許多神奇有趣的傳說。
據《后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記載:相傳費長房為長椽(市場管理官員),見一老翁從遠處來,入市賣藥,不計價錢,而藥甚靈驗。日落之后,老翁跳入掛在墻上的一只壺(裝藥的葫蘆)里。此事無人知曉,惟費長房居樓上見之,便覺得老翁決非尋常之輩,于是來到酒店候之,親為其清掃座前地面,供奉食物用品。一會兒,老翁自壺中出,長房即拜他傳授醫術。如此多日,老翁見他一片誠心,囑其傍晚無人時再來。屆時,老翁先跳入壺中,長房依言一跳,不覺已在壺中,但見侍者甚眾,如處仙境瓊閣。老翁自謂乃是神仙,囑其保守秘密。此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于是醫生所到之處,往往先將葫蘆懸掛,作為行醫的“廣告”。并以“懸壺”作為醫生開業的代稱。
民間傳說中八仙之一的鐵拐李,蓬首垢面袒腹跛足,性格恢諧,常隨身帶一紫竹杖,上掛一葫蘆,若遇人求醫,即取藏在葫蘆中的藥丸給人服用,藥到而病除。后有人稱贊這葫蘆曰:“少嫩堪稱老作瓢,長成載酒最妖嬈,仙人用我裝丹藥,美麗傳說一夢遙。”另據記載,唐代藥王孫思邈也常背著一個藥葫蘆,云游四方,治病救人。
葫蘆與祖國醫學結緣,自有它的特殊功能。古時候,人們種葫蘆是為了食用其嫩葉與果實,后來發現熟干后的葫蘆硬殼,表面光滑結實而腹中空,如去掉短頭部就是一個壺;橫切一半又成為缽;縱剖開來,則成了一雙瓢。這是古人在陶器未產生前所能使用的最優良的天然容器,由于密封性能好,輕巧又便于攜帶,所以,很適合盛中藥。后來到了陶器時代,很多器皿也還都仿照葫蘆形態制成。另外,古時有葫蘆大者,長丈余,圍三尺,稱“瓠”,剖開浮于江河亦可作舟。葫蘆還曾成為苗、彝等少數民族廣泛使用的樂器和獵器,如葫蘆笙、葫蘆飛雷等。更為有趣的是,古代婚禮中盛行一種叫“合巹”的禮儀,即把葫蘆一分為二成兩個瓢,新郎、新娘備用一個互相敬酒,以葫蘆合體象征夫妻生活美滿幸福,沿襲至今,又被稱為交杯酒。
葫蘆本身亦可藥用。干葫蘆有顯著的利尿作用,如與另一味中藥蟲筍同煎,利尿效果更為明顯,可治肝硬化腹水等。葫蘆子則是一味治口腔病的良藥,據說有一位百歲老人在他的生日宴上吃肉啃骨頭,有人向他請教,他說,保護牙齒一是要早晚刷牙;二是大小便時不可說話;三是常用葫蘆子和牛膝煎湯漱口。把他的辦法歸納起來就是:“齒宜常漱知朝夕,廁不輕言閉口關;更把葫蘆牛膝用,磚犀百歲伴青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