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蕾
國民經濟信息化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即信息產業化和產業信息化。前者意味著,大力發展通信、計算機軟硬件、電子產品,使之形成一個產業;而后者則意味著,應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和提升,提高傳統產業的競爭力。本文著重論述了中國建筑行業管理的信息化發展趨勢,希望對中國建筑企業以有益的啟示。
一、先進國家和地區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經驗
了解、學習和跟進在建設領域領先的國家的做法和經驗,是我國建筑行業信息化建設大步發展的一條捷徑。
1. 美國建設領域項目信息化管理
早在20世紀80年,美國軍方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發動了“無紙化”運動,其正式名稱是CALS(Continuous Acquisition and Lifecycle Support)。這場運動具有兩個要點:一點為以電子文檔取代書面文檔,即實現所謂的無紙化;另一點為針對項目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軍需品的建議、報價、設計、制造、提交、支付等階段)中的各階段,實施無紙化。
前一點所帶來的好處是,減小文檔的體積和重量,方便文檔的傳遞、修改和查詢。后一點實際上意味著:所有參加項目的企業,在項目工作中必須實現無紙化,同時必須按一定的規則與其他參建方來進行信息交換。因為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各方之間的信息交換是不可缺少的,而進行無紙化的信息交換,沒有規則是不可想象的。而這樣的規則就是CALS規程,該規程實際上包含了一系列的標準和規定。后一點所帶來的好處是,可以實現項目信息的及時共享,從而不僅可以縮短工期,還可以降低成本。據報道,美國軍方實施CALS項目后,平均成本降低了30%。這些做法對建設領域信息化都有借鑒意義。
2 .日本建設領域信息化的良好發展趨勢。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推進建設領域信息化的國家,日本從1995年開始重視CALS,并由政府的通產省牽頭,在建設省、運輸省、農林水產省等部門開始推進。同時大力推進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化,即CALS/EC。其特點是,以建設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為對象,信息全部實現電子化;利用因特網進行信息的提交、接收;所有電子化信息均儲存在數據庫實現共享、再利用。達到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提高效率和增強建筑業競爭力的目的。
在經濟連年不景氣的日本,人們認為推進CALS是恢復景氣、增加行業競爭力的一付良藥。有的學者提出了這樣的比喻:交通工具由馬車變為火車和汽車之后,生產率的提高幅度為數十倍甚至上百倍,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是極其巨大的;計算機網絡同樣是一種交通工具,只不過它負責運送數字化信息,因此,實現信息化完全有可能帶來生產率的成倍提高,并極大地推動經濟的發展。日本的國家建設主管部門—建設省于19%年提出了具體目標,即2004年在國家重點工程中率先實現信息化,2010年在全國的公共工程中實現信息化。這一目標對于不同的主體具有不同的含義:對于建設管理部門而言,這意味著到時候必須實現信息化管理,否則,將無法開展工作;對于建設企業來講,這意味著到時候若無法達到信息化的要求,就無法參與公共工程項目,而這一點對企業將是致命的打擊。
3. 中國香港特區建筑業信息化應用廣泛
目前,香港建筑業信息化主要應用有:設定通用的標準和發展通用的數據基礎設施,便于參與建設業務者能以電子方式通信;采用因特網和電腦技術進行有效地獲取和交換工程項目資料;利用電子方式進行工程圖紙、資料管理及圖紙審查管理;利用數碼相機技術對現場施工情況進行適時動態管理;在施工現場人員的管理中采用“綠卡認證”(綠卡中包含有職員的基本情況以及就業、技能等信息)等。
二、我國建筑行業信息化發展主要趨勢
在我國,建設領域信息化是從大力應用計算機技術開始的。1996年,在建設部頒布的“建筑技術政策綱要(1996-2010)”的全部20項中,有一項就是“大力推廣應用計算機技術”,但還沒有提到建設領域信息化的概念。2001年2月,建設部在頒布“建設領域信息化工作的基本要點”中,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建設領域信息化這一概念。
在建筑業,己經有各種各樣的應用軟件投入使用。就施工管理軟件而言,有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項目管理信息系統、鋼結構施工項目管理信息系統、網絡計劃軟件、工程量計算軟件、投標報價軟件、施工詳圖繪制軟件等。這些軟件都可以很好地用于解決企業內的局部信息化問題,但這些軟件往往是彼此獨立的。要想在這些軟件之間傳遞信息,或者需要經過先輸出在紙面上再重新輸入的過程,或者需要經過復雜的信息轉換過程。這種信息傳遞無疑會增加工程的成本。因此,從總體上講,計算機雖然被用在部分企業和部分項目的局部過程之中,但與實現產業信息化還有相當遠的距離。
在建設行業等傳統產業中,不僅要大力應用計算機,更重要的是,正確地、有效地利用計算機為產業信息化服務,而這也正是我國建設領域信息化建設的目標。
“數字地球”的提出引起了各國政府、大學、研究機構以及IT界的廣泛關注,許多國家正在探討如何實施“數字地球”戰略。“數字地球”實質上是信息化的地球,包括地球大部分要素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可視化的全部過程。“數字地球”計劃與我國的“國家信息化”或“國民經濟信息化”的戰略目標是一致的,在國內引起了極大關注。“數字地球”計劃是中國二十一世紀信息產業發展的切入點,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技術保障。實現“數字地球”計劃是關系到國家和國防的安危以及經濟和科技發展戰略的重大問題。“數字地球”將會產生的巨大影響和可能對我國帶來的沖擊,中國科技界對“數字地球”的反映非常強烈。
三、電子商務—建筑行業實現管理信息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借助網絡經濟、發展電子商務己成為行業增強競爭力、適應未來的有效手段。目前,美國超過95%的大型企業都通過不同的方式在一個或多個方面使用電子商務,發展電子商務己成為當代各個行業以及各個企業發展的新趨勢,建筑行業也不例外。建筑行業發展電子商務不僅僅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和必然趨勢,更是由該行業的地位、自身的特點以及發展趨勢所決定的:
1. 建筑行業是國民經濟建設的支柱產業之一,對國民經濟影響很大。
建筑行業的任務主要是實現固定資產投資。建國以來,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每年都有很大增長,改革開放后增長速度和幅度更大。我國1994年至2000年的固定資產投資中約60%是通過建筑行業實現的,而且工程建筑業的產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0,由此可見,建筑行業的發展狀況對國民經濟影響甚大,建筑行業的信息化發展必然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發展。而社會信息化是我國產業優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所以,建筑行業應該首當其沖地發展電子商務,實現行業信息化。
2 .建筑行業的分散性。
建筑行業本身具有分散的性質,并且隨著越來越多國內建筑企業加入到國際競爭的行列,從事國際工程承包事業,更加充分地體現出“分散”的特點:一是可能需要橫跨多個市場,在短時間內切換于不同的工程領域;二是往往是在遠離指揮中心的異地進行生產活動;三是具有復雜的物流,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將比其他行業更加需要且更受益于電子商務,所以建筑業比其他任何行業都有更充分的理由發展電子商務。
3. 國際工程承包業務的日益增長以及WTO對我國建筑行業的沖擊。
自1985年以來,我國國際工程承包業務以年遞增25%的速度實現了快速增長。隨著加入WTO以及國際建筑業投資的加大,各國市場的開放度增強,會使國際工程承包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但同時也意味著我國建筑行業會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目前國內建筑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普遍低于國外同行,主要差距就在于管理,而電子商務就是彌補管理缺陷的一種重要手段。
作者單位:深圳市道路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