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迪
行走江湖,最不能回避的一句話便是:“你是哪里人?”
這也是一句老話了。古書上便有,雙方對壘,交戰之前便有人厲聲問道:“來將姓甚名誰,何方人氏,速速報上名來。”近代也有,延安時期有首著名的歌:“張老三,我問你,你的家鄉在哪里?”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只是,在移民色彩濃厚的現代城市里,人們避遇它的幾率更大。
但是,不知你可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在回答這句話時有所躊躇。不是因為涉及隱私,實在是不知如何作答。因為,現代人面臨的情形通常是,祖籍一個地方,出生地一個地方,就讀和工作又是一個地方。一個家族延續下來需要很長的時間,一個生命的成長也需要花費一些時間,這其中遭遇的事情肯定不會太少,尤其是在動蕩的年代里,尤其是在視遷徙為常態的時空里。這個時候你問他是哪里人,又豈是一兩句話能回答得了的?
這是外在的。有研究稱,遷徙對人心態的影響更甚。行走在路上的人們,如浮萍一般,哪里都不是岸。飄蕩一族,無鄉的人,滿腹心事無從寄托,一顆芳心無可依傍。在時間的坐標上,他們都是流浪者。對于他們而言,“不要問我從哪里來”,倒是那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詩句,最是令人惆悵,也最具動人的力量。
所以,“你是哪里人”這句話看似簡單、平淺,聽起來卻是驚心動魄。
所以,就產生了鄉黨、會所、同鄉會、同學會等,人們企圖以地域,以血親、姻親、族親,以鄉音、鄉情,以“山不轉水轉”,以“親不親故鄉人”來維系彼此,來夯實交往的基礎。如同寒天冷凍中依偎著擠在一起的羊,靠著互相的體溫,以緩解和減輕來自空茫寥闊的外部世界的壓力和惶恐。
問你是哪里人,還有一個意思,那就是想借此來檢驗、印證你身上所攜帶的文化印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區之差造成了人與人地理的、歷史的、人文的、相貌的、性格的以及生活方式、飲食愛好等諸多方面的不同,且印跡明顯:北方人豪爽,南方人溫婉;北京人愛侃,上海人精明;湖北人是九頭鳥,湖南人倔得屙牛屎……
你來自哪里,你就不可避免地承載和攜帶了那個地區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諸多痕跡。假如你來自上海、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我完全有理由對你另眼相看,因為那意味著你曾經擁有相對富裕、衣食無憂的生活,享受了中國最完備的教育,領略了現代文明之風;假如你來自一個窮困閉塞的山溝,我就會對你啟用另一種衡量標準,我會在你身上尋找因貧窮和閉塞帶來的印跡,比如堅毅、剛強、勤勞、節儉,比如心胸狹窄、眼界不開闊等。
所以,面對“你是哪里人”的問話,有人頗為躊躇。一般來說,這個人是來自一個并不能令他引以為傲的地區,這個人也一定想改變和掩飾他的身份、歷史,進入更好、更優越的階層。但是,一般來說,他也注定會失敗。家鄉的信息,文化基因和密碼,會在他舉手投足、一不留神間就漏了出來,會無情地出賣他。如同那個著名的邁克爾·杰克遜,想借整容洗刷掉他黑人的印跡,以換來白人的容貌。結果,情況很糟。
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的好處便是,為我們打開了自由之門,開啟了一個嶄新的世界,遷徙的話題得以走近每一個老百姓,人們可以在更大范圍內自由地來去,可以體驗不同地方的不同生活。這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表現,是具有人性的表現。
遷徙其實也是人成長的一部分,沒有遷徙,我們的生命便顯得單薄和單一,瘦小和貧瘠,如同不曾嫁接和改良的果子。因了遷徙,我們的人生道路平白地就有了轉機,有了波折,有了故事,不管成功與否,它都豐富和豐滿了我們的人生,人也在這其中成長和成熟了。
所以我喜歡遷徙,喜歡搬家。
我們在搬家,我們在路上,我們無限歡欣鼓舞地奔向異地和現代文明,奔向機會和富裕。社會的變革就這樣帶來了以往任何時期都不曾有過的全社會的大遷徙、大流動,它在打碎舊有經濟格局的時候,注定會打碎舊有的文化和性格。于是,在他和她的面孔上,你見到的不再是由單一的、直線型的生命軌跡所帶來的簡單和清晰可辨,而是由雜交而帶來的混合和混沌,豐富而多元,是富有意味和耐人尋味的。這個時候你能問清,“你是哪里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