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珍
江陰市慈善會成立于2001年12月,三年共募集慈善基金2580萬元。下發(fā)慈善救助資金565萬元。受益市民達6500余人,使弱勢群體享受到了江陰大家庭的溫暖。
在2004年江陰市召開的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和政府十二屆二次會議期間,許多代表提出了開設“慈善超市”的建議,根據代表提案建議,江陰慈善會通過申請,得到市政府領導同意后,著手了“慈善超市”的籌建工作。10月31日慈善超市正式對外營業(yè),開業(yè)運行情況良好,已有200多戶低保困難家庭到超市領取了大米、食油、衣服等各類所需物品,接待市民2000多人到超市購物,共得到變現資金近2萬元,受到了領導的贊揚和社會各界的好評。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合理定位,做好超市籌建工作
超市合理定位在“三個面向”上,即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弱勢群體,設想通過慈善超市把一些企業(yè)及社會捐贈的物資調劑給一些低保困難家庭,并實現對部分物資的變現。設想把超市辦成既為弱勢群體提供一個全新的救助形式,使困難群眾能夠依照自己的需求接受捐助,同時也為市民提供一個關愛他人、完善自我的平臺,使市民在購得自己所需物品的同時,也奉獻了自己的愛心,博愛的心靈能得到升華,奉獻的境界能得到提升。
尋找合適的場地,本著既要門面房又非鬧市區(qū),既經濟又適合的原則,經過多次實地察看,最終定位在離居民住宅區(qū)較近的澄康路110號,采用租賃形式,租用三間沿街店面近90平方米,聘請專業(yè)裝潢設計人員及施工人員對超市門面形象進行設計及裝潢,考慮到每年的慈善“一日捐”的主題活動名為“同在陽光下”,我們把慈善超市定名為“陽光慈善超市”,希望超市在今后的運行中將體現出對弱勢群體陽光般的溫暖。
全面發(fā)動,募集超市所需物資
在超市開業(yè)所需物資的整個募集過程中,一方面做好輿論宣傳導向工作,另一方面爭取市政府領導的支持,制訂了募集方案。市政府分管副市長吳林興主持召開了由部分分管鎮(zhèn)長和城區(qū)四大商場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得到了這些鄉(xiāng)鎮(zhèn)和商場的大力支持,來開會的這些鄉(xiāng)鎮(zhèn)都有服裝廠,這些商場也都有大批的庫存積壓商品可利用。
兩個座談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共有17個單位捐贈了價值105萬元的各類物資及商品。其中:華隆塑膠有限公司捐贈了價值20萬元的各類服裝;華聯(lián)商廈捐贈了價值15萬元的各類商品;市第八商場、精品商廈、國際購物中心分別捐贈了9萬至6萬元不等的商品、市糧食局捐贈了價值2萬元的大米和食油,還有一些鄉(xiāng)鎮(zhèn)的企業(yè)也都捐贈了服裝等各類物資。這些物資,為慈善超市的開業(yè)及今后正常運行提供了足夠的物資保障。
健全制度,建立快速評估體制
在超市開業(yè)之前,慈善會專程到無錫市慈善會取經學習,對整個超市的運作情況進行了解,再結合江陰市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其中包括捐贈物資操作流程圖、超市服務流程圖以及超市服務指南等。在超市運作過程中,除對一部分困難家庭發(fā)放領物券外,主要對一些物資進行銷售變現,變現資金全部納入慈善基金。
這項工作有其專業(yè)性和特殊性,由于捐贈物資品種多樣、質量千差萬別,很多是不合時令的商品和一些積壓的物資,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設立了一套變現的快速機制,由局領導、慈善會辦公室相關人員、超市負責人組成一個估價小組對所有捐贈物資先估價后入賬。根據評估價確定變現價格,如因價格過高或商品滯銷時,再進行第二次估價,將變現價格下調,以避免捐贈物資的再次積壓。
面向社會,滿足不同層次需求
超市在“慈善”的內涵外,能不能辦得大一點呢?由于有商場的捐贈,超市開業(yè)時品種達到100多種,大到家電、油煙機、箱包,小到皮鞋、內衣、筆、玩具等,可以滿足不同層次人員的需求,另外,沒有一件舊的商品。超市不大,作用不小,人手不多,生意還好,它為市民提供了一個全新意義上的購物場所。盡管超市商品款式不新,但大部分質量不錯,由于價格相對便宜,市民樂于購買,特別是社區(qū)的中老年婦女,一些人買了覺得值,回去后叫了一幫人來買。超市剛開業(yè)時,3個工作人員根本接待不過來,慈善會所有人員都去幫忙,一天營業(yè)額都在1000多元以上,最多一天接待200多人;
超市主要是為弱勢困難群體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救助形式。首批在澄江鎮(zhèn)范圍內發(fā)放了領物券200張,其中100張指定領取大米50斤、食油10斤,另100張可在超市選購自己所需的價值50元的各類物品,由于所有商品價格較低,大部分是5元、10元、50元券可領取到多種商品,困難家庭都能領到自己滿意的東西,并且感覺是在購物,而不是接受施舍;
超市是慈善會一個很好的宣傳窗口,使許多市民進一步了解了慈善的概念和內涵,大部分初次到超市的市民,第一句話便是詢問工作人員什么叫慈善超市,通過工作人員的耐心介紹和宣傳,使這些市民都理解了慈善超市的性質和意義,通過這樣一個過程,拉近了普通百姓和慈善的距離。一些市民主動把家中未用過的東西捐到超市,還經常有市民到超市咨詢一些捐贈事宜,平均每天光顧的市民都在50人以上。
不斷完善,逐步增強超市的功能
按照“依靠社會辦超市,辦好超市為社會”的宗旨,要不斷完善,不斷改進超市的運作方式和流程,逐步增強超市的各項功能。從開業(yè)一個多月的實踐來看,尚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一是超市營業(yè)面積小,無法形成規(guī)模;二是倉庫和營業(yè)房距離太遠,對物資及時補給帶來不便;三是鄉(xiāng)鎮(zhèn)困難家庭到城區(qū)領取物品路途遠不方便。
在條件許可的前提下,可以在城區(qū)尋找合適場地,購建集超市、倉儲為一體的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專業(yè)市場;也可以在部分鄉(xiāng)鎮(zhèn)設立超市工作站,以方便市民捐贈需求和物資的發(fā)放;還要逐步建立一支志愿者隊伍,無論從節(jié)約運營成本,增強服務功能來看,還是從方便捐贈者,購買者和救助者角度來看,都需要一大批為慈善事業(yè)服務的志愿者,要把社區(qū)工作者組織起來,建立一支相對穩(wěn)定的志愿者隊伍,制定義工守則,定期不定期開展一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