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SOS 全球變暖

2005-04-29 00:44:03
大自然探索 2005年3期

策劃本刊編輯部

地球正經歷著嚴重的環境危機——全球變暖。

最近一個世紀以來,地球表面的氣溫平均上升了約0.6攝氏度(上下限分別浮動0.2攝氏度)。也就是說,地球表面的氣溫至少增加了0.4攝氏度,最多則達到了0.8攝氏度。

乍一看這樣的氣溫變化似乎算不了什么,但是綜觀地球漫長的發展歷史,你就會發現,全球氣溫通常來說都是十分穩定的。距今大約20000年的上一個冰川時代,當時的全球平均氣溫也不過僅比現在低5攝氏度左右。可見,氣候的微小變化就可能導致地球環境的巨變。

現在全世界的科學家部正在到處搜集和研究與全球氣候變化有關的各種數據,以探討氣候變化對未來地球和人類生存的影響。他們發現,全球氣溫變化已經連續創下了令人觸目驚心的新紀錄——

▲在20世紀100年間,全球氣溫平均增加了0.6攝氏度。

▲20世紀90年代是過去1000年間最熱的一個10年,1995年見證了近225年以來日平均氣溫的最高記錄。

▲2002年1-6月,北半球上半年氣溫創下新高。

▲與過去100年相比,全球海平面持續上升,大約上升了0.1-0.2米。

▲自20世紀60年代后期以來,北半球冰雪覆蓋率已經減少了大約10%。

▲在20世紀100年間,北極地區的陸地冰川已經急劇減退。

退縮的冰川崔之久

我國著名冰川專家崔之久教授20年中曾三次到貢嘎山海螺溝冰川進行科學考察,他最近發現:海螺溝冰川已進入了十分強烈的“瘦身”階段。

作為一個冰川科學工作者,我當然知道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冰川都在不停地退縮,但我在貢嘎山海螺溝冰川上所看到的自1983年至今20年間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仍然讓我感到觸目驚心。

1957年,我曾從西坡登上貢嘎山,當時是騎馬從營官寨到貢嘎寺,沿小貢巴冰川北側磧再沿貢嘎山西山山脊駱駝背而上。1983年以后我又兩次到過貢嘎山東坡的海螺溝冰川,最近一次是2004年4月20日。

當乘纜車到達海拔3600米的長草坪時,我又一次被高達千米的大冰瀑布的雄偉所震撼,這可是世界上最大的冰瀑布。但是我卻驚訝地發現,冰瀑布上面有幾塊黑色“天窗”(因冰崩而顯露出的黑色巖石)。這可是不祥之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冰瀑布上的“天窗”已由1個發展到4個,說明海螺溝冰川的消融退縮確實已進入了十分強烈的“瘦身”階段。

之所以用“瘦身”二字來形容冰川的消退,這是因為我認為,冰川的退化是立體的、全方位的,不僅是長度在縮短,寬度和厚度也在變窄、變薄。而且冰川的“瘦身”并不是在固定不變的位置上,而是隨著冰川雪線高度上升,冰川整體地向著山體上部移動。因此,隨著氣候變暖,冰川總是從山體下部開始融化退縮,直至頂部,最后消失。

冰川的消退,都發生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時候,在學術上稱“間冰期”(兩次寒冷冰期之間氣候相對溫暖的時期)。地球現在就處在一個“間冰期”,它已經延續了1萬年左右,這期間全球的氣溫整體上升,因此冰川也在后退。

人們最早認識海螺溝冰川,是從制作于1 930年的一張貢嘎山冰川圖上。人們科學而形象地把海螺溝1號冰川從上到下劃分為三級階梯。第一級為地形平坦的粒雪盆,海拔6750—4800米;第二級為大冰瀑布,海拔4800—3700米;第三級為冰川舌,海拔3700—2850米(科學地說,冰瀑布其實也是冰川舌的一部分,只是地形陡峭而已)。在1930年,海螺溝冰川的末端大約在海拔2840米。從那時到現在,冰川末端的海拔高度已上升了160米,冰川后退總距離是1700米左右。

下面就是我所看到的海螺溝冰川自1983年以來發生的變化。

冰瀑布上開了“天窗”

海螺溝源頭是一個長4公里、寬6公里的大冰盆,冰雪在這里聚集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從海拔4800米處朝向東南的豁口一瀉而下,形成一個類似跌水、瀑布的冰瀑布景觀。海螺溝冰瀑布晶瑩潔白,高1080米,寬500—1100米,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冰瀑布。海螺溝的大冰瀑布每年會發生數十次冰崩。在1993年前后,冰瀑布上方出現了一個“天窗”——突出的一塊黑色基巖,在1996年至2000年期間,在這個“天窗”北側不遠處出現了兩個較小的“天窗”,而在2004年,在其南側下方又增加了一個“天窗”,這樣“天窗”數目達到了4個。冰瀑布之所以會開“天窗”,是因為從冰川上游的粒雪盆輸運來的冰量不足,導致冰瀑布上崩塌的冰體得不到及時補充(類似于河流的某河段短時期的斷流)。這一現象生動地說明冰川源頭的冰雪供給已明顯減少,冰川厚度也在減薄。

冰川弧拱漸隱漸滅

冰川弧拱是海洋性冰川特有的景觀之一,只有在冰瀑布下方因崩塌而下的冰體重新聚集再產生擠壓流動時才會出現,是少數現代冰川上很稀有的一種景觀。在1980年以前,海螺溝冰川弧拱非常明顯,但是現在已被起伏的冰面冰丘所取代。冰川弧拱的消失說明,隨著冰川厚度減薄,冰川的壓縮流動機制已被破壞。

“城門洞”風光不再

“城門洞”也是在海洋性冰川區容易出現的冰面景觀之一。海洋性冰川底部常年不凍,即使冬天也有冰融水流出。所謂“城門洞”,其實就是冰下河流的出口。流出的水因含大量粉砂而呈乳白色,故叫“冰川乳”。從“城門洞”內向外看,洞頂冰層晶瑩閃亮,使人仿佛置身于水晶宮之中,而在洞外白云藍天的襯托下,更顯幽靜與神秘,因此對游人非常具有吸引力。在正常情況下,“城門洞”盡管可以改變位置但總是存在的,但在近幾十年,特別是在上世紀最暖的時段1980—1990年間,冰川消融特別強烈,海螺溝冰川末端冰體已消融殆盡,見不到厚層冰體,冰川表面上砂石愈積愈多,冰下河道可能分散溢出,所以人們已經不易見到集中表現的“城門洞”了。1985年曾測得冰川末端在“城門洞”處,到2004年,冰川末端已后退了270米。

大冰面湖出現

“城門洞”消失了,冰面湖泊卻出現了。這是因為冰川融化強烈,冰川表面砂石日積月累逐漸增多,阻礙了冰川表面的滲水功能,結果便出現了規模較大的冰面湖泊,由從前的數量較多的直徑10—20米的小湖泊群演變為現在個別直徑達100米的冰面湖泊。這也可以說是對冰川景觀的一種補償。

冰塔林變小變少

由于冰川運動,在冰舌表面會產生大量的冰裂縫。由此形成冰陡崖和冰塔林。以前,無論是冰瀑布的上、中、下段,都有10—20米高的冰塔林。現在,由于冰量減小,消融增強,這些冰塔林日益變矮,進而消失,冰面上留下的是大量的小冰丘,這使冰面上的裂隙更加隱蔽,成為安全隱患。

冰川磨光面愈演愈大

站在海螺溝冰川北側中科院生態站海螺溝冰川“觀景臺”上,你可以看到一個大約高100米、長200米的大型冰川磨

光面(筆者相信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磨光面),還有刻蝕在磨光面上的大型冰川刻槽,這是海洋性冰川強烈磨蝕基巖底床的結果。根據1988年研究人員在磨光面上做的記號可以發現,這一世界罕見的巨大冰川磨光面的高度和長度正日益增加。這為海螺溝冰川減薄、冰面下降提供了具體數據。是海螺溝冰川“瘦身”現象中最真實的記錄。

毫無疑問,海螺溝冰川“瘦身”反映,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整個貢嘎山冰川面積在日益變小。

冰川“瘦身”對環境和人類會帶來什么影響呢?隨著雪線上移,1號冰川在森林帶中延伸達6000米,南北兩側最上端均有森林分布。由于冰川“瘦身”,兩側的森林失去冰川體的支撐而頻繁發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森林嚴重被毀。

還值得一提的是,在高山冰川區修建各種設施時必須考慮到氣候變暖的因素。1993年我在意大利阿爾卑斯山海拔3000米的一個夏季滑雪場看到,隨氣候變暖早先建在較低處的滑雪索道已廢棄,滑雪場已遷移至更高處。同樣在海螺溝1號冰川區,如果氣候變暖沒有逆轉,也許若干年后,現在在長草坪纜車站就可以觀賞到的冰瀑布景觀將會因“天窗”愈開愈大或愈開愈多而逐漸失去魅力,到那時人們就期望到更高處去欣賞雄偉的粒雪盆景觀了。把索道更往上修建也就是必然的選擇了。當然,那時森林也將向上伸展,森林面積將隨之擴大。

淹沒的家園

李念華

隨著冰川融化,海平面開始上升。與此同時,洋流運動發生了變化,氣候也隨之改變。生活在南太平洋沿岸的居民已經注意到了氣候變化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

▲斐濟納德諾島的居民發現:海洋中的生物資源明顯減少了;珊瑚赤潮的范圍日益擴大了;章魚的產卵期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再是每年的11月,而是每年的3月。

▲所羅門群島的居民的生活受到無常風雨變化的影響,諸如卷心菜、木薯之類原本產量非常穩定的農作物也開始減產了。

▲不少微型的小島現在已經遭遇滅頂之災。原先長著兩三棵椰樹及各種樹木的吉米瑞島變成了一片荒灘。萊橋島變成了沙石場,而且島上的番茄不再結果實,花園變成了“水池”,土豆由于土地過于潮濕,生長在地下的塊莖更容易腐爛,許多農作物的幼苗還沒來得及發育就被活活“烤焦”了。

如果同你全球氣候變暖會對海洋產生什么影響?你一定首先想到:隨著地球兩極冰川的融化,海平面將上升。

的確,在過去的100年間,海平面上升了大約10—15厘米(跟你手掌的寬度大致相當)。如果海平面持續上升,勢必會給住在海拔低矮的島嶼居民帶來致命打擊,畢竟他們賴以生存的陸地海拔大多只有幾米,有的甚至在海平面以下。以印度洋上的馬爾代夫群島為例,它們的平均海拔僅為1米左右,哪怕是海平面的輕微上升都可能將馬爾代夫人的家園摧毀殆盡。根據預測,本世紀海平面上升的范圍可能在0.09—0.88米之間。

然而,全球氣候變暖對海洋的影響并非如此簡單。

我們知道,海洋約占地球面積的71%,由于水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高出1000倍左右,水吸收熱量的能力大約是空氣吸收熱量的能力的4倍,所以海洋中貯存著大量的熱量,其總量遠遠高于大氣中貯存的熱量。

除了貯存熱量,海洋還扮演著在世界范圍內傳送熱量的角色。

洋流運動是海洋傳送熱量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謂洋流,是指海洋表層的海水在風力作用下形成的表層洋流。以墨西哥灣洋流(海灣洋流)為例,它的運動路徑以墨西哥灣為起點,終止于歐洲西北部。洋流將海水帶到歐洲西北部,在那里海水受熱蒸發形成暖濕氣流,使歐洲西北部終年氣候溫潤。而加拿大雖與歐洲西北部共處同一緯度,卻只能望洋興嘆而無福享受(由此可以知道,洋流運動是影響全球氣候的一個重要因素)。

洋流運動的動力是什么?它與海水的密度有關,而海水的密度又與海水的鹽度和溫度有關。仍然以歐洲西北部水域為例。由于海水大量蒸發致使鹽度增大、水溫降低,海水的密度也隨之增大。密度較大的海水向下運動,而水溫相對較高的表層水流則迅速補給,這樣就形成了洋流運動的原動力。

在全球氣候變暖與洋流運動之間有什么關系呢?由于產生洋流運動的根源是寒流和暖流的相互作用,所以全球氣候變化會對洋流產生干擾,嚴重時海灣洋流運動甚至可能因此減緩甚至終止。一旦海灣洋流停止不前,整個北大西洋沿岸國家將遭受寒流侵襲。根據考古發現,海灣洋流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停滯現象,它們大多發生在冰川時代。由此看來,即使是全球氣溫的小幅上升都有可能導致寒流侵襲悲劇重演(這也是有些科學家認為氣候變暖最終會導致冰川時代來臨的理由之一)。

薄冰上的北極熊李念華

海螺溝冰川正在迅速“瘦身”,而地球上其他地方的冰也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著名的“乞力馬扎羅之雪”已經融化了八成以上,到本世紀末將不復存在;喜馬拉雅山的冰川正快速后退,到2035年,中部和東部大部分的冰川可能消失殆盡;北極的海冰在過去50年中已經顯著變薄,生活在北極的北極熊面臨滅絕危機。

北極正在變暖,局部地區變暖的速度甚至比全球變暖的速度整整高出10倍。在美國阿拉斯加、加拿大西部和俄羅斯東部等地區,冬季的平均氣溫較之過去50年間升高了4—7攝氏度。專家預言,隨著北極冰層的融化,北極熊可能在21世紀末滅絕。

這一結論是300多位科學家在長達4年的科考活動結束后共同得出的。在一份長達139頁的研究報告中,科學家概略地描述了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非水生肉食動物——北極熊所面臨的嚴峻現實和無法預測的未來命運。

北極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捕獵動物,它位于北冰洋食物鏈的頂端,主要靠獵殺海豹為生。每當冬季降臨,北極熊就會臥在冰面上海豹經常出沒的換氣口邊等待,一旦海豹從冰洞中探出頭來換氣,北極熊就迅速地把它們從水里拽出來。由此可見,厚厚的冰層就是北極熊捕食的基地。

然而近幾年中,北極地區冰層解凍的時間越來越提前了。位于美國赫遜灣和加拿大等地的冰層現在開始解凍的時間較30年前提早了兩周半左右。由于冰層的消融,使得北極熊賴以為生的獵殺活動的時間和范圍被迫大大縮減。

生活在赫遜灣地區的北極熊非常特別,它們一年中至少有6—8個月的時間活動頻繁,而它們所需的能量全靠它們在冰層凍結期捕食來維持。由于現在赫遜灣是整個北極地區冰期最短的地帶,這里的北極熊獵食的機會已經大大減少,它們不得不被迫提前回到條件惡劣的陸地上,北極熊開始面臨生存危機。生活在該區域的北極熊,無論是雄性還是雌性,體重變化都呈不斷下降趨勢,雌性北極熊現在的體重比過去減少了大約25千克(通常一只成年雄性北極熊的體重約為350—675千克,雌性體形相對較小,一般體重界于150—248千克之間),雌性北極熊甚至出現孕育幼崽數量減少的跡象。科學家估計,如果保持現有的冰層縮減速度和相應的北極熊體重下降程度,那么到2012年左右,生活在赫遜灣地區的北極熊可能將不再具有

繁殖能力。

通常北極熊的領地范圍非常廣,一只北極熊的活動范圍可能達到冰島面積兩倍以上。科學家發現它們的領地面積大小實際上取決于可獲取食物量的多少。在食物充足的地區,北極熊的活動范圍甚至可能相互交迭。但如果缺乏食物,它們也可能改變活動范圍。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已經觀察到北極熊的行為變化。最近兩年北極熊因為無法捕食海豹已經開始轉而捕食北美馴鹿。與此同時,北極熊與北極地區居民之間的沖突也日益激化。在赫遜灣附近地區,饑餓的北極熊甚至在居民生活區附近逡巡,居民們開始抱怨北極熊對他們的頻繁騷擾,當地政府官員也不得不考慮如何驅趕北極熊的問題。看起來,北極熊迫于生存壓力不得不尋找新的棲息地,即使那里并不適合它們居住。

北極熊其實并不是北極地區惟一遭遇困境的動物。被北極熊獵殺的海豹,以及獵殺海豹的人類等,都是以冰層為活動基地的,都在冰原上繁衍生息,現在人類和動物都或多或少地面臨生存困境。

脆弱的環境李念華

氣候在逐漸變化,而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動植物早已進化出了與氣候變化相適應的生存方式,包括轉移生活圈,提前遷徙日期和調整交配和開花時間——

▲在蘇格蘭地區和美國亞利桑那州,山雀和墨西哥雀鳥開始提前交配繁殖。

▲在整個歐洲地區,蝴蝶開始大面積向北遷移。

▲在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區,植被開始向海拔更高的地區遷移。

▲在英國,蟾蜍、青蛙和蠑螈產卵時間比17年提前9—10天。

▲在阿拉斯加,海冰融化,許多種類海鳥無法找到食物,數目下降。

在地球生態系統中,有許多物種都生活在相對脆弱的環境當中,氣溫的任何微弱變化都可能對它們的生存構成威脅。比如,生活在美國中西部地區的橡樹根本無法在比當前溫度更高的環境中存活。又比如,假如海水溫度在兩三天內升高哪怕1攝氏度,就可能導致與珊瑚群落共生的藻類的滅亡,珊瑚蟲也將因食物短缺而最終消亡,屆時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將是珊瑚赤潮。此外,在生態系統中,所有的生物都處于復雜的食物鏈中,它們可能同時扮演著獵物和捕獵者等多種角色。因此,對任何物種的傷害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如果是在食物鏈的核心環節出現變故,那么整個生態系統都可能遭遇重創。

如果說,若干世紀之前,許多動物在遭遇氣候變故時還能夠通過遷徙來減小受害程度,那么現代動物在這方面可能更加力不從心。它們的棲息地和遷移路線被人類的房屋、工廠、道路等現代設施所侵占。此外,任何物種適應新的環境都需要相應的時間,而現實情況是全球溫度的變化頻率似乎越來越快。在過去的16000年間全球氣溫平均每4000年增加1攝氏度;而在未來的100年間,全球氣溫就可能再升高1攝氏度。當然,不排除一些物種正在享受全球變暖帶來的種種好處,但對大多數物種來說氣候變暖將是一個災難,甚至人類的健康也可能受到危害。

如果氣溫持續上升,還可能導致全球性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嚴重時甚至可能破壞整個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例如,在由氣溫上升而引發的洪災消退過后,熱帶地區容易滋生大量蚊蟲,它們通常是諸如瘧疾等流行性疾病的病毒攜帶及傳播者。

其實,人類已經嘗到生態環境破壞帶來的惡果了。近幾年來,出現寒冷天氣(特指平均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的)的總天數從20世紀的平均每年15—20天降至平均每年10天左右。這不僅意味著全球的結霜期及寒流過境期可能大大縮減,同時也預示我們有可能經受更多熱浪的持續襲擊。

無論氣候變化程度如何,受到沖擊最大的還是占世界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它們大多缺乏相應的自我保護能力,無論是洋面上漲、疾病加速傳播亦或是農業減產都可能給它們帶來嚴重損失。

500萬年后的地球新物種

嚴酷的生態環境會如何影響生物進化呢?有科學家對500萬年后的地球做了一個描述。

500萬年后,地球將再次進入冰河期,全球將變得異常寒冷,陽光成了轉瞬即逝的奢侈品;在板塊構造的運動下,非洲向北漂移與歐洲融為一體,地中海因雨量匱乏變得干涸;曾是魚米之鄉的北美洲將變成干旱荒蕪的沙漠,一年到頭彌漫著可怕的沙塵暴;全球將出現氣溫下降、氣候干燥等現象,昔日繁茂的亞馬孫雨林將萎縮成綠帶,而其余大部分地區將變成干旱的樹木稀少的大草原……

屆時,在嚴酷的生態環境中,生物會出現一些新的物種,它們更能適應干旱、嚴寒的惡劣氣候,個體更龐大,生性更兇猛。如由北半球一種捕魚鳥進化而來的鵝鯨,能噴射出強烈的有害氣體對付企圖靠近的掠食者;21世紀地球上最多的土撥鼠將進化成蓬毛鼠,其厚厚的皮毛重達150磅,足可抵御嚴寒;從鵪鶉進化而來的斯賓克鳥,將以群居形式生活在北美沙漠的洞穴中;中南美洲吃腐肉的長腿兀鷹將進化成卡拉殺手鳥,一種亞馬孫流域草原上的強大掠食者,高達2.5米,保持其祖先幾乎什么都吃的習性。

科學家預測,500萬年后值得關注的物種有以下幾種:

雪地漫步者由居住在高山上的狼獾進化而來,體格強壯、生性兇猛,喜歡攻擊視線內的任何動物,擁有剃刀般鋒利、馬刀形狀的長牙,每平方厘米的咬合力可達140公斤!它是凍土_地帶最強大的掠食動物,鋒利的長牙足以割斷獵物的動脈,白色皮毛有助于它在凍土地帶隱蔽行走。

死亡拾穗鳥北美沙漠上類似禿鷹的蝙蝠的遠親巨大的翅膀上長有4只腳,強勁有力,可連續飛行160公里。發現獵物時。它先在天空盤旋,然后憑借強勁有力的巨爪和1.2米長的翼展輕松捕捉地面上的獵物。為了在寒冷氣候中儲存熱量,它會先將血液暖化,然后輸送到翅膀上去。

咔噠背甲獸其祖先是南美的一種嚙齒動物,主要活動在亞馬孫流域草原或北美沙漠,背上的皮毛厚實堅固。足以抵抗火焰燒烤和嚴寒冰凍。它以植物根莖為食,通過背上鱗狀覆蓋物的共振抵擋掠食動物的襲擊,頭部的毛發在暴風中保護面部。形如堅硬毛塊的“鱗片”之下是一層厚皮。周邊還有一圈防御用的尖銳剛毛。

卡里夫狒狒僅存于亞馬孫流域草原的靈長類動物,其祖先是南美適應力最強的一種靈長類動物“ooakari”,有著紅色的類人面孔。自從森林從地球上消失后,它們就不得不成群結隊地生活在草原上。食物多種多樣,紅末梢的堅硬尾巴已退化成了一種在茂密草原上辨認同類的標記物。

科學家們強調說:這僅僅是在現有生態環境退化速率下將產生的可怕景象,如果人類加劇無節制地掠奪自然、破壞生態環境,恐怕用不了500萬年就會發生這樣令人扼腕的變化。

地球“收支”李念華

多數科學家一致贊同;全球氣候變暖是人為造成的。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主要依靠化石燃料(比如石油、煤、天燃氣等)來獲取能量,造成了一度適宜生命繁衍生存的氣候發生突變,給人類自身帶來了災難。

全球氣候為什么會變暖?簡而言之,是地球能量的“收支平衡”遭到了破壞。

作為太陽系的行星之一,地球總是在不斷地接收來

自太陽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為陸地、海洋和大氣所吸收,另一部分能量則被反射到太空中去了。這個過程就叫地球能量的“收支平衡”。在影響地球能量收支平衡的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溫室效應”。

什么是“溫室效應”?玻璃花房在墻體的保護下室內溫度要高于室外溫度。地球的大氣也像玻璃墻體一樣部分地鎖定從地球表層反射而出的能量。可以說正是由于地球大氣的存在,地球的氣溫才得以維持生命體普遍能適應的溫度——平均為15攝氏度。假如沒有地球大氣,那么地球的平均溫度可能保持在零下18攝氏度。那些保護地球適宜溫度的氣體被稱為“溫室氣體”。

那么“溫室氣體”包括哪些?地球大氣的構成主體是氧氣和氮氣,它們在大氣中的含量高達99%(其中氧氣約占21%,氮氣則占78%左右)。盡管它們在若干維持地球生命活動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它們對氣候變化卻幾乎沒有直接影響。真正能夠引發地球風云變幻的只是大氣剩余1%份額里的其他氣體: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水蒸氣及鹵烴等。別看這些氣體在大氣中所占比重不大,它們卻能夠對氣候變化產生巨大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事實證明,正是由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顯著增加,溫室效應的效果才隨之增強并最終導致全球變暖。

溫室效應本身無可非議,許多溫室氣體都是自然而然產生的,但人類的活動加大了它們在大氣中的原有比重。專家估計,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二氧化碳的含量較之以前增長了30%左右。同時由于人類的工業活動,大氣中甚至出現了氟利昂等新型溫室氣體。此外地表的變化和森林遭到亂砍濫伐等也可能導致過量二氧化碳排入大氣中。樹木原本是二氧化碳的天然吸納器,但當森林遭到破壞時,二氧化碳就只能進入空氣當中。

即使人類從現在起停止排放所有的溫室氣體,之前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影響都可能持續數百年,這主要是因為溫室氣體的存在時間及影響力比較持久,通常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才可能把積蓄在大氣中的多余熱量轉移到海洋中去。

目前專家們還無法對溫室效應會對全球氣溫產生多大影響進行精確量化,還有一系列問題有待深入探究例如,溫室氣體的增加可能會引發全球氣候怎樣的變化又例如,全球變暖可能達到的程度究竟幾何。

另一個影響地球能量收支的重要因素是空氣懸浮微粒,

空氣懸浮微粒包括所有懸浮在空中的液體及固體微粒。這些微粒可能是從煙囪或火山口排出的煙灰,也可能是海鹽、孢子、花粉、細菌及其他微粒。空氣懸浮微粒主要通過分散或聚集熱輻射來影響地球能量的分配。換言之,空氣懸浮微粒相當于冷卻器。一方面,無數的微粒能有效地阻止過量太陽熱輻射抵達地表;另一方面,它們又能有效鎖定地球表層的熱能。

地球生物圈是空氣懸浮微粒的重要供給者。部分海洋生物也可能生成硫酸鹽微粒,它們隨海水受熱蒸發后成為云朵凝結的核心物質。如果此類物質大量增多。更多微小的成云微粒將聚集。由這些成云微粒構成的云朵將具備更強的反射能力,可能阻礙更多太陽輻射抵達地球表面。

在自然界,大氣的構成成分在比例上十分精確,正是它們的通力合作才留住了維系地球生命活動所需的充足熱能,也正是它們的存在才促成了水的循環運動,例如降雨、水分蒸發等等。然而,人類活動導致空氣中溫室氣體和空氣懸浮微粒量的變化,使大氣厚度增加。鎖定更多的熱量,加強“溫室效應”,最終導致全球氣溫升高。氣候變化異常。

人類趕快行動李念華

專家預測,在未來的100年間人類將面臨各種自然災難:

▲盛夏時節內陸地區可能頻繁遭遇旱災。

▲暴雨等強降水現象出現的頻率將加快。

▲局部地區降雨量將增大,風力將增強,沿海地區可能遭致更多颶風或風暴的光顧。2004年加勒比海地區屢遭颶風肆虐就是一個例子。

▲由風暴引發的巨浪出現的頻率將明顯加快。

▲全球變暖也可能對局部區域產生嚴重影響。在歐洲,泛濫的河水可能淹沒大部分大陸,沿海地區更可能在遭受洪水威脅的同時面臨海岸被侵蝕和濕地面積縮減的危險。包括冰川、珊瑚礁、紅樹林、北冰洋生態系統、阿爾卑斯山生態系統、熱帶雨林、草原濕地以及天然草場在內的眾多天然生態系統都可能遭到破壞。

▲氣候變化還可能導致許多物種滅絕,從而造成生物多樣性方面的損失。

盡管目前的全球平均氣溫較之上個冰川時代僅高出5攝氏度,但在整個20世紀當中,全球氣溫變暖的速度似乎比以往任何時期還要快,遠遠超出預計的速度,這種現象在地球歷史的近1萬年間尚無先例。也就是說,在此之前人類還從未經歷過如此巨大的環境危機。全球變暖可能引發的危機將會在更大范圍內爆發,這些危機會給地球帶來嚴重后果并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存。如果現在我們還不及時采取措施阻止全球變暖,那么后果將不堪設想。

幸運的是,現在采取措施阻止全球變暖趨勢以避免科學家所預測的自然災害還不算太晚。實際上,解決方案已經擺在人類面前。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風能、太陽能之類的可再生潔凈能源,它們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還不會帶來環境污染問題。一些環保技術甚至可以有效防止溫室氣體的排放,比如綠色冷藏技術等。

可更新資源的種類很多。比如,風力就在很多國家得到開發。未來20年內,風力發電量將有可能占世界總發電量的10%左右。而太陽能的開發和利用則可能以年增長率33960的速度持續增加。世界著名的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組織”調查發現,在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太陽能工業在未來的20年內將有可能滿足約20億人的用電需求。到2040年,太陽能發電將滿足占全球用電需求總量約1/4的份額。

為了21世紀的地球免受氣候變暖的威脅,1997年12月,149個國家和地區在日本東京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三次會議,會議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京都協定書》。協定書規定,到2012年,主要工業化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礎上平均削減5.2%。協定書需要至少55個國家的批準才能生效。

2001年11月,《京都議定書》最終敲定,它標志著人類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邁出了艱難卻關鍵的第一步。然而議定書中所約定的削減數量只是阻止氣候惡化所需減少總量的一小部分,而且這個協議本身還受到了猛烈攻擊。美國拒絕在協定書上簽字同時拒絕采取相應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盡管美國人口僅占世界總人口數5960不到的份額,但是它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卻占世界總量的25%以上,居世界首位。更過分的是,美國政府對使用化石燃料的工業沒有提出任何整改建議,非但不在潔凈能源的開發中投入資金,還盡力保持污染型能源的低廉價格。

目前已經有數百種環保技術問世,這些技術都能在損耗極低的情況下對環境污染物進行無害處理。各國政府所需做的事情就是消除阻礙技術交流和施展的壁壘。新型環保技術的運用不僅不會造成經濟損失,還有可能提高生活質量,它將引領人類進入一個嶄新的能源時代,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一個充滿技術創新卻非常環保的時代。

2004年月12月6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各國專家和代表紛紛就氣候變化問題再次向世人敲響警鐘: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扭轉地球變暖的趨勢,人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氣候將在不久的將來發生劇烈變化,從而引發嚴重自然災害,直接威脅到人類和地球的生存。

美國代表在本次會議上再次拒絕簽署該協議。看來,人類要扭轉地球變暖趨勢還任重道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欧美天堂在线|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人人射|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欧美a在线看|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99激情网|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播五月综合|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亚洲人成网18禁| www.精品视频| 欧美第一页在线|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91福利在线看| 午夜视频www| 58av国产精品| 国产区免费| 91青青在线视频| 欧美另类第一页|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狠狠v日韩v欧美v|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中国毛片网|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综合亚洲色图|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亚洲激情区|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你懂的|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久草性视频|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天堂av综合网| 亚洲综合九九|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欧美黄网在线|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欧美日在线观看|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