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張穎
動物世界是繽紛多彩的,這里有忠貞不渝的愛情,有無怨無悔充滿愛心的親情,當然也有將愛情當兒戲的“花花公子”和紅杏出墻的“多情妻子”……這些到底是為了什么?
一妻多夫的喇叭鳥
在秘魯馬努國家公園里棲息著一種熱帶鳥類——喇叭鳥,喇叭鳥的家庭結構非常有趣,是一種一妻多夫的家庭結構,由一只處于支配地位的雄鳥和雌鳥以及幾只無血緣關系的處于從屬地位的雄鳥和雌鳥組成,所有的雄鳥只能與這個家庭處在支配地位的惟一雌鳥交配,而不能與其他雌鳥交配。雌鳥孵化后,雄鳥負責為雛鳥提供食物,保護它們免遭食肉動物的襲擊。
一夫一妻制是大部分鳥類的家庭模式(盡管夫妻間經(jīng)常發(fā)生背叛行為),是什么原因促使喇叭鳥進化成了一妻多夫制呢?
喇叭鳥的食物來源主要來自落果果肉,為了保證食物供應,每個喇叭鳥家庭都會占據(jù)足夠它們一年食用的領土范圍,它們占據(jù)的領地面積一般可達到1平方公里。乍一看喇叭鳥占據(jù)的領地面積已足夠大了,然而,在干旱季節(jié)里其領地內(nèi)的水果產(chǎn)量剛夠維持它們一家的生存需要;如果它們的領地再被劃分成若干小塊,就沒有足夠的食物維持一個家庭的需要了。面對這一現(xiàn)實,處于支配地位的雌雄頭鳥決不會容忍其他的鳥進行婚配。一旦發(fā)現(xiàn)處于從屬地位的雌鳥試圖在頭鳥的領地內(nèi)交配、生育,它們就會受到攻擊、追趕。
雛鳥長大成年后仍可留在父母的領地內(nèi),但它只能耐心等待著出現(xiàn)新的生育位置。喇叭鳥一般不采取這種做法,幼鳥一旦進入了性成熟期(一般在兩歲左右),它們就會離家出走。離開家庭去尋找未來生育空間的喇叭鳥要比那些留在家里等待出現(xiàn)生育空缺的鳥更容易獲得成功。離家出走的雌鳥一般要經(jīng)歷一段漫長而艱辛的生活歷程。當它們試圖加入一個新的家庭組織時,雌雄頭鳥會不停地追趕它們。雌鳥常常從一塊領地轉(zhuǎn)到另一塊領地,不斷地進入,又不斷地被趕出,但它最終會找到一個沒有從屬性雌鳥的家庭,從而獲得準入權,成為這個家庭的一員。即使獲得成功,在未來幾年內(nèi)新加入者可能還要遭受這個家庭其他成年鳥的欺負。這些從屬性雌鳥交好運的機會常常來得非常緩慢,但是那些鍥而不舍者最終會得到回報。如果這個家庭中的雌性頭領不幸夭亡(常常是被蛇這樣的食肉動物吃掉),那它就能取而代之,成為這個家庭新的雌性頭領。
甘當小保姆的蒙哥
喀拉哈里沙漠是博茨瓦納政府劃定的野生動物保護區(qū),這里氣候異常干燥,晝夜溫差大,白天溫度常常在38攝氏度以上,然而在這片環(huán)境如此嚴酷的沙漠地帶卻生活著一種似貓似鼠的動物,動物學家們將其稱為南非貓鼬,俗稱蒙哥。
蒙哥家庭屬于合作式家庭結構。在一個較大的蒙哥家庭里成員最多可達40多只。蒙哥分工明確,它們外出覓食時,常常輪流站崗放哨,以躲避食肉動物的襲擊。處于從屬地位的較小的蒙哥則負責照看家庭。蒙哥長大后并不立刻離家出走。組織自己的家庭,而是繼續(xù)留在家庭中幫助父母以及其他伙伴照看、喂養(yǎng)幼崽。雖然它們也有生育能力,但它們并不生育自己的子女。這似乎有點不符合情理,科學家對此十分不解,于是他們對一個叫朱瑪?shù)拿筛邕M行了跟蹤觀察。
朱瑪是一只處于從屬地位的年輕雄性蒙哥,它負責照看的幼崽達到了8只,其中有它的弟弟妹妹,其他的則是與它無血緣關系的其他成員的子女。在一個干旱季節(jié)里,由于缺乏食物,朱瑪所屬家庭的雌雄頭領率領其他成員冒險到很遠的地方去覓食,結果它們在沒人值勤放哨的情況下被食肉動物吃掉了。這個家庭只剩下朱瑪和它的三個妹妹了,朱瑪仍像往常一樣盡心盡責地照料著它的妹妹們。一天,一只與它們沒有血緣關系的雄性蒙哥闖入了它們的家庭,朱瑪于是知趣地離家出走了,時間不長,它就找了一位異性伙伴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并生育了自己的子女。
生物學家認為,本身不生育的個體通過幫助其親屬撫育子女可以將其家族的基因延續(xù)下去。然而,提高家族生存率的共同利益顯然并不是促使年輕蒙哥繼續(xù)留在家庭中的惟一因素,因為在這個家庭中有的相互之間有血緣關系,有的則沒有血緣關系,但無論有沒有血緣關系,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愿意幫助撫養(yǎng)其他成員的子女。
通過對朱瑪家庭的觀察,科學家終于找到了答案。答案很簡單:它們相互依賴。因為所有成員都會因其生活在一個較大的家庭中而受益,所有的成員都會因家庭規(guī)模縮小而受損。首先,對于一只蒙哥來說,它每天最多只能拿出一兩個小時的時間來值勤放哨,一個規(guī)模較小的家庭由于沒有足夠的成員全天值勤,因此它們有部分時間是在沒有崗哨的情況下生活的,這就增加了它們遭遇天敵的危險。其次,家庭結構越大,幫助撫養(yǎng)子女的成員就越多,幼崽就會長得越快、越健壯,其生存下去的概率就越大。再次,較大的家庭組織更容易擊退試圖與領其領土的同類。
偷來的蟻后
螞蟻是一種最具代表性的社會性動物。螞蟻家庭是以蟻后為中心建立起來的。一般情況下,蟻后在交配完后會在蟻巢中單獨筑一個單室蟻穴,然后在里面產(chǎn)出第一窩工蟻,第一窩工蟻以蟻后身上儲存的食物為口糧。工蟻長大后開始出去搜尋昆蟲和各種植物種子作為喂養(yǎng)下一窩幼蟻的食物,如此反復,螞蟻家庭就這樣一代代繁衍下去,一個螞蟻家庭一般可存活10—20年,直到蟻后死去。蟻后一旦死去,這個家庭也就會解體。
近來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xiàn)象,某些螞蟻家庭在蟻后死去后會到別處去偷一個蟻后來繼續(xù)維持這個家庭的生存,盡管這個蟻后與工蟻之間沒有任何血緣關系。這讓科學家大惑不解,這似乎違反了物種的生存和進化規(guī)律。然而,在以后的觀察中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工蟻們不僅偷蟻后,有時還偷幼蟻,這種情況主要出現(xiàn)在那些剛形成的螞蟻家庭中,這可能是因為蟻后產(chǎn)的幼蟻數(shù)不足造成的。失去幼蟻的螞蟻家庭一般不會坐視不管,它們往往會再去將自己的孩子搶回來,就這樣雙方搶來搶去,直到一方取得徹底勝利。這時失敗的一方會傾巢而出搬到贏的一方去居住,與贏方合成一伙,將自己的蟻后孤零零地遺棄在空穴中。
偷娶二房的狐貍
紅狐是一種對愛情非常專一的犬科動物,然而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雄性紅狐有時也會偷娶二房。這種背叛行為常常發(fā)生在棲息在食物比較充足的城郊區(qū)域里的紅狐家庭中,尤其是那些居住在垃圾場里的紅狐家庭。由于垃圾場中的食物較為充足,這就為雄性紅狐偷娶二房創(chuàng)造了條件。
雄狐一般會將它的第二個家建在離第一夫人較遠的地方。雌狐生育后,由于要照顧幼崽,因而無法出去覓食,這時雄狐就要擔起為雌狐提供食物的責任,它會四處奔波為雌狐尋找食物,如果它的兩位夫人同時有了孩子,它就要為兩個家庭提供食物。不過雄狐會嚴格遵守第一位置法則,也就是說它會將找到的第一塊食物優(yōu)先送給它的第一夫人,然后再去尋找食物,將第二塊食物送給它的第二夫人。它常常會忙得暈頭轉(zhuǎn)向,顧此失彼。如果碰上食物短缺,它就要為自己的越軌行為付出代價了,在
滿足了兩位夫人的食物需求后常常沒有多少食物留給自己,雄狐經(jīng)常要忍著饑餓去尋找食物,有些雄狐就這樣因饑餓和勞累而死在尋食途中。
奸詐的第二夫人
在非洲中東部湖泊中棲息著一種候鳥——大蘆葦鳥,因它們常常在蘆葦叢中做窩繁殖后代而得名。在雄鳥領地內(nèi)的雌鳥常常不止一只。如果雄鳥有多個配偶,根據(jù)第一位置法則,第一夫人孵化出來的雛鳥就會得到雄鳥更多的父愛幫助——獲得更多的昆蟲。因此第一夫人的生活會更好過一些,除非它產(chǎn)下的蛋被其他食肉動物掠走或遭遇到其他災難。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雄鳥就會將注意力轉(zhuǎn)向其領地內(nèi)的其他雌鳥。
瑞典生物學家通過對這種鳥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奇特現(xiàn)象:第一夫人的蛋要比第二夫人的蛋更容易遭到破壞。為了找出個中原因,科學家們做了一個巧妙的試驗。他們在蘆葦鳥的人造窩里放了一些黏土蛋,過了幾天后他們將黏土蛋外表留下的痕跡與蘆葦鳥和哺乳動物咬過的痕跡進行比較。從假蛋外表留下的明顯咬痕來看,研究者推斷雄鳥的第一夫人的卵都遭到了破壞,但不是被四處游蕩的老鼠或蛇破壞的,而是被同一區(qū)域內(nèi)的第二夫人破壞的。第二夫人的這種行為后果有可能使它們的子女從雄鳥那里得到更多的父愛關懷并由此提高存活率。
爸爸的“育兒袋”
在海洋世界里,海馬爸爸跟未來的后代之間有著更為親密的關系。海馬爸爸的腹部真真切切地長著一個類似胎盤的組織(雖然發(fā)育不太完善)。一般說來,當雌性海馬將卵放入位于雄性海馬腹部這個特殊袋狀組織后,一個新生命就開始孕育了。海馬爸爸通過胎盤組織為新生命供給營養(yǎng),為其發(fā)育輸送氧氣并將廢物清除干凈,若干海馬幼崽也因而得以安全地穴居在這個內(nèi)部結構類似蜂巢的腹袋當中。
海馬爸爸的“育兒袋”一次可以容納約2000個后代,孕育的時間根據(jù)種類的不同從10到25天不等。每當一只雄海馬跟一只雌海馬開始在拂曉翩翩起舞時,繁育后代的工作也隨之拉開序幕。它們先將尾巴纏繞在一起,共同行進約8個小時,直到雌海馬把卵產(chǎn)到雄海馬的“育兒袋”中為止,整個交配過程非常優(yōu)美。
科學家認為,雌雄海馬翩然共舞的目的可能是協(xié)調(diào)彼此的步調(diào)和培養(yǎng)默契,以便雄海馬能在雌海馬樂意排9目的時候把它們?nèi)珨?shù)收入袋中。在受精卵的孵化過程中,海馬爸爸一直精心照料著腹中的海馬寶寶,它甚至得不時調(diào)節(jié)腹袋中水的含鹽量以確保小海馬能在出去后盡快適應未來的海洋生活。待一切準備就緒,海馬爸爸便開始收縮腹部肌肉,把小魚苗從“育兒袋”中釋放出來。此后,海馬爸爸就不再過問小魚苗的生死。大量小魚苗或被獵食,或被洋流卷走,每1 000只魚苗中僅有不到5只能夠存活并茁壯長大。相對而言,海馬從卵到魚苗發(fā)育階段的存活率相當高,這主要得益于海馬爸爸的悉心照料。而其他魚類則往往在受精卵階段就被拋棄了。
海馬爸爸這種獨一無二的本領保障了這種魚類在熱帶和溫帶地區(qū)的廣闊海域內(nèi)得以廣泛分布。據(jù)統(tǒng)計,散布于世界各地的海馬共有32種之多。它們體形不一,有的身長不足1厘米,有的卻長達30厘米,但都長著倒鉤似的尾巴(方便將身體掛在海底植物上)和吸管式的嘴巴(能伸進體形微小的甲殼類動物體內(nèi)獲取食物),骨架也長在皮膚之外(具有保護功能)。
科學家還不清楚海馬是如何在進化過程中獲得這項特權的,只是猜測說這樣做能夠有效縮短生養(yǎng)后代的周期:在雄海馬哺育后代的同時,雌海馬可以騰出精力準備更多的卵子。一旦雄海馬釋放出所有魚苗,它們就能夠立即著手新生命的孕育。事實上有的海馬的確能夠在早上生產(chǎn)之后在即日傍晚再次懷孕。
在澳大利亞生活著一種袋蛙(它的臀部長著一個袋狀組織)。通常雌蛙在產(chǎn)下20多個白色的卵子之后,它的生育任務就算完成,它可以隨心所欲地離開,去做任何自己樂意做的事情,包括另覓新歡、繼續(xù)交配產(chǎn)卵,等等。而雄蛙在這段時間內(nèi)則會守望著受精卵,直到它們孵化成小蝌蚪。待到孵化完成后,雄蛙會端坐在一群小蝌蚪的中央,以方便小蝌蚪們沿著“老爸”后背上的縫隙進入“育兒袋”。小蝌蚪在進入袋中以后主要依靠孵化時的卵黃剩余物供給養(yǎng)分,并在隨后的幾個星期中蛻變成成年蛙,最終蹦出雄蛙的背袋。雖然具有用“育兒袋”保護幼崽繼續(xù)發(fā)育特性的蛙類有好幾種,但袋蛙卻是迄今所知惟一一種由雄蛙承擔撫育任務的蛙類。
孩子的守護神
棘魚是食肉類河魚,喜歡吃其他棘魚的卵,因而保護受精卵不被其他棘魚吃掉就成為雄魚的首要職責。雄魚能從體內(nèi)分泌出一種粘合物,將各種雜草、水生植物的枝莖以及植物碎片粘合在一起,在事先挖好的小坑里做成一個堅固的巢穴。“產(chǎn)房”落成后,雄魚將雌魚引到它的巢中。雌魚產(chǎn)卵后便棄巢而去,雄魚則負責卵的孵化工作。它先將魚卵平鋪在魚巢的底部,然后再在上面鋪第二層、第三層……直到將魚卵鋪到七層高為止。要完成這一工作,雄魚要花費3到4天的時間。接下來它還要鼓起腮幫子拼命往巢里噴水,以使孵化卵得到充足的氧氣供應。然后它就一遍遍地檢查魚卵,揀出那些死亡變臭的卵吃掉。小魚苗出生后,它還要負起保護它們的責任,將那些跑到魚巢外面的小“淘氣鬼”吞到嘴里,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將它們吐回窩內(nèi)。一周后,等小魚苗長到足夠大后,雄魚才會離開它們而去,完成了它的工作。
斗魚也是雄性建巢的一種魚類。只不過,它們不是用植物作為建筑材料,而是選用一種取之不盡的特殊材料,用魚嘴加工而成的氣泡作為建巢材料。雄魚在每個氣泡中都放一枚魚卵,而且將氣泡分布均勻,這些工作都是通過它的嘴來完成的。倘若有魚卵不幸沉入水底,雄魚會盡心盡責地將它們打撈起來,重新置入水中懸浮的氣泡中。在整個孵化期間,雄魚都一絲不茍地不斷調(diào)整氣泡的位置使它們能夠均勻分布。小魚孵化出來后,雄性斗魚不僅要防范其他魚類的傷害和攻擊,同時它還要防止產(chǎn)卵的雌魚吞食自己的子女。
角色轉(zhuǎn)換的父母
如果說在魚的世界里由魚爸爸精心照料魚卵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那么在鳥的世界里由雄性負責孵化則非常罕見,難怪帝王企鵝的生活方式會被視為另類。帝王企鵝的群落分工是:雄性負責照看并孵卵,雌性負責出海覓食。
在嚴寒的南極大陸,雄性帝王企鵝得花兩個多月的時間來孵卵。一群雄性企鵝往往會蜷縮成一團,以減少熱量和能量的散失。值得慶幸的是,雄性企鵝一般會在進行孵化之前進行充分的“備戰(zhàn)”。為了儲備脂肪,一只雄性企鵝的體重甚至重達40公斤。而在兩個月的靜坐孵化之后,它的體重可能會減半。不少科學家因此認為,雄性帝王企鵝不僅外觀美麗,是鳥類世界中頂級潛水高手(可潛至500米深度),而且還是具有極強責任心和犧牲精神的好父親。
在各種哺乳動物中,生活在南美洲地區(qū)的美洲猴可能要算最盡心的父親了。猴媽媽一般在產(chǎn)子幾周之后便撒手不管,反而是猴爸爸不辭勞苦照看幼崽。它們一般在自家兄弟姐妹的幫助下,攜幼崽四處轉(zhuǎn)悠,給孩子喂食并保持其身體的清潔,有的甚至會在雌猴生產(chǎn)時親自充當接生婆,幫著打理新生的幼崽。
美洲雄猴之所以如此積極參與,可能是因為雌猴生產(chǎn)太辛苦。雌猴通常一胎要產(chǎn)兩子,而這兩個幼崽的重量幾乎占母猴自身體重的25%以上。這相當于一個體重約55公斤的女性生產(chǎn)一個體重為14公斤的超級嬰兒,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而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雌猴通常會在生產(chǎn)兩周之后再次懷孕。這在猴的其他種類中是極為罕見的。
細致研究美洲猴發(fā)現(xiàn),雄猴參與養(yǎng)育后代的特性可能跟體內(nèi)某種雄性激素的數(shù)量多少有關系。專家著重對雄猴尿液中一種雄性荷爾蒙進行了量化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一旦雄猴的伴侶懷孕,它體內(nèi)的雄性荷爾蒙就會相應減半。由此可見,雄猴悉心照看幼崽的行為很可能受該激素的直接影響。這一點似乎在鳥類也找到了答案。
磯鷸鳥在鳥類中是為數(shù)不多的性角色反轉(zhuǎn)的鳥類之一。一般來說,雌鳥更具侵略性、好斗性,在求愛過程中雌鳥也比雄鳥更主動,而雄鳥則擔負起照料子女和家庭的工作。對磯鷸鳥的激素研究表明,雄鳥的催生激素要比雌鳥高得多,尤其是當雌鳥產(chǎn)完蛋后。雌鳥產(chǎn)完蛋后會立即飛走,雄鳥則承擔起全部孵化工作,它要坐在蛋上孵化21天才能讓小鳥破殼而出,然后它還要再花費21天喂養(yǎng)和照料雛鳥。如果產(chǎn)下的是最后一季蛋,雌鳥也可能會回來為雄鳥提供一些幫助,但是如果此時出現(xiàn)了另一個它為之心動的“白馬王子”,它會立即追隨而去。因此雄磯鷸鳥就成為名副其實的鳥“媽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