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 陳
從小,父母和老師就一直告誡我,成功沒有捷徑,凡事必須一步一步走,把基礎打牢。我也一直把它奉為明言。可是,隨著歲月的增長,對事物的不斷觀察,對生活的不斷感悟,漸漸地發覺,成功有捷徑。
從字面理解,“捷”既有快捷的意思,也有便捷的意思,“徑”就是路,“捷徑”就是快捷或是便捷的路。
就這個詞的本意來說,捷徑是客觀存在的,前幾年,到插隊的村子走了一遭,發現曾經是彎彎曲曲的小路,現在被橋梁取代變得筆直了,路也自然更近了。為什么當初開路時不直接架橋呢?想想,既有技術的原因,人們的設計思想還停留在那個階段,筑路的設備也還比較落后,另外,大概也還有資金的原因,那個時候開路,沒有資金,有的只是勞動力,大家投工投勞,開出來的路,也只有這樣的水平了。而隨著歲月的推移,這彎彎曲曲道路讓人覺得厭煩,于是,應用新的技術改造原有的公路,捷徑便產生了。
人的成長也是一條路。在有限的人生旅途中獲得成功,這是人的欲望,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去尋覓成功的捷徑,也是人之常理。
事實上,成功往往屬于那些不愿意循規蹈矩,善于另辟蹊徑的人。古有魯班,不滿于低效率的砍伐工具,從蘆葦葉子劃破人的皮膚中得到啟示,發明了鋸子,提高了勞動效率,而到了一定時間,后來人又認為傳統鋸子落后了,于是又把電機與鋸結合進來,發明了電鋸。如果我們都只遵循成功沒有捷徑,那么,它就會禁錮人的思想,思想的火花就不會產生。
成功有捷徑,這個捷徑就是站在成功者的起點上。最近,讀了些有關國內教育與西方教育的文章。文章說,國內的學校,重視的是基礎教育,小學入學,首先教孩子口算、心算,從1+1練起,小孩被沉重的課業壓得喘不過氣來,而到了大學,學業相對放松。而國外卻恰恰相反,小學教育非常輕松,而大學非常嚴格控制。有個從美國考察回來的人說,他們有些大學生計算能力非常差,離開了計算器就不知道如何運算。開始,我也認為國外的學生素質偏差,后來,再仔細想想,離開計算器就不會計算,有什么不對呢?前人已經為我們制造出了計算器,我們完全有條件站在這個基點上,去學習新的知識,而無須去做那些近乎無謂的勞動。
成功有捷徑,這個捷徑就是時間。曾經讀過一篇報道,說的是有一位教授,長期以來從事某個方面的科學研究,很早就寫出了論文,只是教授治學十分地嚴謹,總是擔心論文還有那些欠缺,總想使它更加完善,等到他認為十分完美了,將論文寄給國外的某個權威刊物時,人家回話了,說這個成果二年前已經有某人發表了其研究成果,只是你的成果比它在某個方面更加完善,你看,一項成果就這樣與成功失之交臂。為什么中青年科研人員成果特別豐富,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成果相對減少了呢?不在于知識,而在于創造欲望和突破欲望,他們考慮的不是如何完美,而是如何突破,這樣有助于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助于他們贏得時間。
成功有捷徑,這個捷徑就是區分輕重緩急。有這么一個人,字寫得不好,高考時,父親要求他把字練好,還說,用你這樣的字寫出的作文,閱卷老師一看就頭痛。但是,他沒有接受父親的建議,因為他感到,練字固然重要,可這畢竟是慢功夫,在備考這樣關鍵時刻,把精力放在練字上,得不償失。后來,他上了大學,把練練書法作為一項基本功,長期學習,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因此,強調打牢基礎固然正確,但有時也可以先盯住自己設定的目標,達到目標后,再回過頭來“補課”。
成功有捷徑,這個捷徑,不是投機取巧,而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方法,是智商與情商的結合體。
我們必須堅信,“成功有捷徑”。因為,探索成功的過程,就是尋找捷徑的過程,誰尋找到了捷徑,誰就獲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