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蔭
陜西省慈善協會召開每年一次的年會,我作為協會的一名理事,也參加了這次會議,會開完剛走出會場,突然后面有人在喊“老梁,老梁”,我回頭一看,原來是多年前的老領導──西安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郝樹茂。多年未見,老領導還是那樣精神,健壯,神采奕奕。我急忙走過去握住了郝主任的雙手:“身體還是那樣的好,還在市人大上班?”郝主任笑了笑說:“已經退下來了。”“那您又在干什么呢?”,郝主任又笑了笑,然后很認真的說:“一件艱難而崇高的事,和今天開會的內容一樣,慈善事業”。
我們邊走邊說,不一會兒便來到了餐廳,落座后,郝主任向我談起了辦慈善事業的意義,西安市慈善會的成立以及慈善會成立七年來所做的主要工作;講那些和他一樣從崗位上離退下來的老同志和相關人士如何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踏遍千山萬水,走進千家萬戶,努力去做慈善事業的動人事跡。末了,郝主任問我:“你今天參加會議,又是在搞采訪,”我說:“有采訪的意思,但我也是慈善協會的人,只不過在省慈協”,“你不應光顧上面,也應到市慈善會看看。”郝主任很認真地說。
這年四五月間,我到市慈善會幫忙工作了一段時間。幾十天的耳濡目染、實際操作,不僅使我對慈善事業的深遠意義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而且為慈善會工作的人,尤其是被郝會長盡心盡力搞好慈善事業的精神所深深感動著。
提起郝樹茂,西安市許多人都知道。因為他不僅參加工作早,而且長期擔任領導工作,在擔任了多年的西安市委組織部長后,又擔任西安市政府常務副市長,退下來前是西安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按照我國的有關規定,像郝樹茂這樣級別的領導干部,在崗位上退下來以后工資福利待遇等一點都不會少,他完全可以在家無憂無慮安享天倫之樂,或者像一些人那樣,憑借過去的關系和影響,在一個或兩個單位兼職,撈些外快,可他卻為什么偏偏要選擇幾乎沒有什么報酬,而且需到處奔波、處處求人募捐“化緣”的慈善事業呢?郝樹茂用一段非常率直而又動情的話做了回答:“在市里工作了幾十年,看到了西安市的巨大變化,也明白存在的問題,特別是下崗職工面臨的困境,農村中尚未脫貧的農民生存的艱辛,由于目前我國尚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使這些問題還不能較好的完全得到解決,因此,每想到此,心理就感到愧疚,覺得還應該干點事,干點能為政府分憂,為老百姓特別是為那些處于困境的下崗職工,農村貧困農民等弱勢群體解困的事。慈善事業作為政府社會保障體系的一種補充,正好能起到這種作用。于是,我便聯絡了蘇義堂(原西安市政府副秘書長)、張樸(原西安市民政局副局長)、孟啟明(原西安市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副主任)和市民政局局長杜鎖強等人,商量籌建西安市慈善會,得到了他們的積極相響應和西安市委、市政府領導的熱情支持,并很快于1997年9月正式成立了西安市慈善會。”
市慈善會成立了,工作先從那里入手呢?領導班子經過多次討論,決定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先弄清群眾最需解決的問題,然后再確定自己的首攻方向。于是郝樹茂帶上蘇義堂、張樸、孟啟明和市慈善會的工作人員,跋山涉水,到市屬各區縣的貧困地區和貧困家中訪貧問苦,了解貧困現狀,分析貧困原因,探索解決辦法。
經過幾十天艱苦認真的了解排查,慈善會的同志明白了造成貧困地區農民的貧困原因盡管有多種因素,但缺路少橋則是難以脫貧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缺路少橋,消息閉塞,信息不靈,這里的許多村莊不僅多年來沒有什么大的作為,而且由于缺路少橋,這里的老百姓下山無路,越溝無橋,生產、交換都舉步維艱。有時一場暴雨下來,小河溝溢滿了洪水,眼看著對面山坡上的莊稼長成了,滿山遍野的柿子、核桃熟透了,就因為沒有橋,人過不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那些成熟的莊稼粒掉在地里,柿子爛在樹上,核桃掉到溝里……真是守著搖錢樹干哭無淚啊!尤其是那些年幼上學的孩子們,由于沒辦法過河上不了成學,前些年甚至還發生了幾起因學生上學越溝被山洪吞沒的慘劇。“要想富,先修路(橋)”,一些貧困山區的鄉鎮政府過去也多次想為這些山區修橋,改善山鄉的生產生活條件,但苦于財力拮據,不敢向山里人承諾,因此當地老百姓真是盼星星、盼月亮的盼望有關方面為他們湊點錢,修建一座座路橋,讓他們盡快脫貧致富啊!
慈善會根據這些調查結果,又經過認真討論研究,最后,郝樹茂一錘定音提出:“修百座慈善便民橋,幫千家萬戶脫貧致富。”于是,一個“修建百座慈善便民橋”的宏偉計劃形成了。
計劃形成了,但要修橋,得要錢啊,而且慈善會一無國家撥款,二無經營收入,錢從何來,市慈善會按照本組織的性質、宗旨和任務,采取各種辦法,向社會廣泛募集資金。于是由郝樹茂會長帶頭,所有副會長、秘書長、常務理事甚至理事、市慈善會辦事人員一起出動,四處奔走,募捐化緣,登門拜訪,開座談會,游說動員。為了多募集一些資金,市慈善會還主動與香港、澳門及國外的慈善機構取得聯系,“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市慈善會人員上上下下共同努力,一個為貧困山區捐資修橋的西安地區的黨政機關、部隊、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和千千萬萬個居民院落興起,人們紛紛表示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優良傳統,為貧困山區人民獻上一份愛,送去一份情,而當地政府和群眾,更是有錢的出錢,有人的出人,有力的出力,如藍田縣政府把修橋這一善事列入政府為人民群眾辦的十件實事之一,指定一名副縣長負責,抽調精兵強將搞好組織協調;小寨鄉鄉黨委書記李旭升,日子過得很緊巴,但為了支援修橋,把自己準備添置家具的500元錢捐出來;一些人家里實在拿不出錢來,便主動到工地當義工,而一些老大媽、老大爺則把賣雞蛋、賣柿子、核桃等山貨攢的錢捐出來……
看著這些由社會各界通過各種渠道、各種辦法捐獻出來的錢、物,郝樹茂心情澎湃,感慨萬分,他太懂得這些錢的份量了,他要精打細算,把這些錢、物一分不亂花的用于修建慈善便民橋。為此,每決定要在該地修建一座慈善便民橋,他便帶上相關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到該地反反復復考察、論證,選擇最佳,最省錢的方案,認定最佳、最省錢的設計,因地制宜,講求實用,該建鐵索橋的就建鐵索橋,該建拱洞橋的就建拱洞橋……不圖虛名,不講排場,不多枉花一分錢。為了不枉花一分錢,建橋用的水泥、鋼材、石子、沙石等材料,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寧愿多跑路,也要“貨比三家”,選擇質量有保證,價格最低的。
“愛心鋪就致富路”。從西安市慈善會成立伊始便著手修建慈善便民橋以來僅七年時間,市慈善會便為周至、藍田、戶縣、長安等七個區縣修建慈善便民橋106座,初步解決了貧困山區的群眾生產難、生活難、孩子上學難的問題,使方圓30萬群眾受益。
慈善便民橋通了,貧困的山區群眾樂了、笑了,他們懸掛彩燈、燃放鞭炮,在橋頭上貼上了一幅幅“致富橋”、“幸福橋的大紅對聯;他們敲鑼打鼓,給市慈善會送來一封封感謝信,一面面大紅錦旗。郝樹茂心情激動,夜不能寐,寫下了一首滿懷深情的詩“七律”:“終南秦嶺郁蔥蔥,山高溝深路不平。扶貧濟困是根本,建橋修路列首宗。白發垂髻無遺力,采石籌沙逾秋冬、慈善橋成通車日,經濟發展百業興。”
兒童是祖國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但是,由于家境貧困,許多兒童上不起學或勉強上了幾年學,后又因交不起學費不得不中途輟學。這又一次讓郝樹茂揪心了。他心急火燎,利用自己的影響和關系,與西安市新聞工作者協會聯合,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與手段,向社會呼吁,喚起人們的愛心,向這些失學的兒童伸出救助之手,經過多方努力,有20多家企業和600多名個人慷慨解囊,向慈善會送來了他們的捐款,慈善會利用這些善款,先后救助了800多名貧困家庭的失學中學生,使他們完成了初中學業。
2002年8月,一批已考取大學的貧困高中學生,由于交不起高額的大學學費,難得入學。市慈善會得到這一消息后,再次發起社會募捐,并借用海外慈善機構的力量,資助20名考上大學的貧困學生每人4000元到大學深造。幾年來,他們就是這樣不斷的利用社會募捐,資助了233名農村貧困大學生學生,走進了大學課堂。
在積極資助因貧困失學、輟學的兒童重返校園走進課堂的同時,郝樹茂還帶領慈善會的同志,盡其所能,積極修建希望學校,讓更多的兒童得到受教育的機會。高陵縣榆鶯鄉釣北村雖然以前也曾有一所小學,但因為年久失修,成了危漏校舍,學生沒辦法進課堂上課,郝樹茂多次去這里勘查,并利用慈善會募捐來的善款,為這個村新建了一所希望小學,使全村和周圍村莊的800多名小學生住進了窗明幾凈,寬敞明亮的新課堂。藍田縣曳湖鎮杜坪村幾年前就在修建自己的小學,由于后續資金跟不上,學校蓋了幾年,還是沒能全部建成。郝樹茂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召開慈善會的有關會議,進行專題研究,并擠出慈善會的一部分資金,贊助完成了這所小學的收尾工程,使300多名學生有了學習的場所。周至縣終南鎮楊家大橋小學和藍田縣葛牌鄉中心小學,雖然有校舍,但缺桌少凳,學生是幾個人擠在一張桌子上勉強上課,或者找來廢磚木條,拼合在一起湊合,很不利于學習和學生的身體健康。郝樹茂又召開會議,認真研究解決,拿出一部分善款,為這兩所小學購置了100套課桌板凳……
七年來,郝樹茂和西安市慈善會的工作人員,就是這樣跑斷腿,磨破嘴,四處“化緣”,登門募捐,然后用這些善款,除了較好的完成了上面的這些善舉外,還積極開展了慈善助孤,慈善助醫,慈善助殘,慈善助老,慈善扶貧,慈善救災和春節送溫暖等活動,先后救助了6800多名孤老孤兒、下崗職工和農村困難戶,為他們送去米面糧油,棉衣棉被等;贊助208名唇額裂患者,免費施行矯治手術,使他們露出了幸福的微笑;西安市慈善會還和市殘聯聯合贊助近1200名白內障眼疾貧困兒童免費手術救治,使他們重見光明;為了幫助城市特困人口緩解醫療困難的問題,省、市慈善會和市民政局聯合開展兩期醫療救助項目,為西安市新城、蓮湖、碑林三個區的300多名城市低保護每人發放500元醫療救助卡,解決他們看病難的問題;還為周至縣原畛子鄉建造了600畝核桃林,為戶縣白廟鄉建造了150畝雜果林,贊助他們開展多種經營,逐步擺脫貧困;為98年長江洪水及陜南水災募集了140多萬元的救災款物,全部移交災區及市民政部門。
七年,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只不過是短短的一瞬,但西安市慈善會在會長郝樹茂的帶領下,在短短的七年時間里,就做了這么多的善事、好事,確實讓人起敬;他們不圖名,不圖利,默默無聞,樂于奉獻的高尚品德和精神,將永遠受人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