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林
中藥木瓜的歷史與《詩經》一樣悠久。從“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瓊琚指美玉)的詩句來看,《詩經》時代的人們以木瓜比喻交友結誼,大有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之意。木瓜入藥,以皺皮者為佳,皺皮木瓜是木瓜屬植物中品種資源最為豐富的,至少有23個之多。經過古代醫藥學家的臨床實踐,發現安徽宣城所產最為地道,特稱“宣州木瓜”,后簡稱“宣木瓜”。但從觀賞角度來看,又另有評價標準,蘇軾的詞句“梅溪木瓜紅勝頰”,欣賞的是浙江梅溪山產的木瓜,其形其色足可力壓群芳。由此可見,在醫學家和文學家的筆下,所指的木瓜有所不同。
治療疼痛顯奇效
中藥木瓜,味酸性溫,具有止瀉痢,祛風濕,舒筋絡,強筋骨,消食積等功能。主治腰腿膝痛、吐瀉轉筋,痢疾等癥。《本草求真》云:“木瓜,酸澀而溫,既于濕熱可疏,復于損耗可斂,故能于脾有補……”。在醫療衛生條件較差的時代或地區,多發生痢疾、腸炎等胃腸道疾病,即所謂“吐瀉轉筋”,木瓜是簡便的首選藥之一。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以木瓜煎湯或木瓜與木香配伍,現代用單味木瓜制成片劑,均有確切的療效。目前正是隆冬季節,中老年人多發腰、腿、膝疼痛等病,故重點介紹一些有關運用木瓜的知識,但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切勿自治。
腰腿膝部的慢性疼痛有多種病因,風濕和腎虛最為常見,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慢性腰痛或伴有單側或雙側腿痛、麻木、跛行、行走無力,呈間歇性或持續性疼痛,或表現為骨關節病變。根據病位和病情,參考選用以下驗方、基礎方:
(1)《御藥院方》木瓜丸(與牛膝、巴戟、茴香、木香、桂心等配伍)治腰痛。光緒帝患有腰腿痛,清宮御醫為其診治,處方中常用“宣木瓜”,可見木瓜對于腰腿痛有一定療效。
(2)獨活寄生湯(唐代名醫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創用)是治療因感受風寒濕邪和肝腎兩虛所致腰膝冷痛,肢節曲伸不利的有效方,一直沿用至今,隨癥加減時常用木瓜,加強祛除風寒濕邪和強壯筋骨的作用。一般采用湯劑,加水煎2次,共取藥液400毫升,混合后早晚各1次溫服,日服1劑,15劑為1療程。
(3)《中藥制劑手冊》的虎骨木瓜丸和《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的虎骨木瓜酒分別源于《奇效良方》和《圣濟總錄篡要》,在民眾中有很高的知名度。由于虎骨資源的枯竭和禁用,這兩種成藥早已不生產,但是沒有虎骨的這兩個方子,實際上在臨床上還在廣泛使用,與木瓜經常配伍的藥物有:羌活、丹參、紅花、沒藥、刺五加、蒼術、蛇床子、千年健、淫羊藿等。
頸椎、腰椎等部位的骨質增生也是引起慢性疼痛、下肢麻木、行走困難等的常見病因,治療時常用木瓜,古今均有驗證,例如《本事方》木瓜煎(宣州木瓜、沒藥、乳香、生地黃汁、無灰酒),治筋急項強、不可轉側;以及《楊氏家藏方》木瓜丸(木瓜、青鹽、吳茱萸、牛膝)治風濕客搏、手足腰膝不能舉動。現代臨床治療骨質增生則多與川芎、赤芍等配伍應用。
其他作用與注意事項
在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基礎方中也有木瓜,其他藥物為:柴胡、黃芩、白芍、三七、水蛭、白花蛇舌草等,隨癥加減,交替應用抗生素藥物。此外,治療脂溢性脫發(即斑禿) 、蕁麻疹、小面積輕度灼傷也用木瓜,這些臨床經驗值得進一步總結和深入研究。
木瓜所治的多種病癥,與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紊亂有一定關系,研究發現木瓜總苷對小鼠膽堿酯酶CHS有明顯抑制作用,藥理研究發現木瓜能減輕肝細胞壞死,促進肝細胞修復,以木瓜制成的顆粒劑,有較好治療和保肝效果。藥理研究還發現木瓜有抑制艾氏腹水癌的作用,化學成分研究表明,木瓜對心血管疾病有利。以上基礎研究的結果,可供臨床治療時選用木瓜參考,從而擴大木瓜的適應癥。
值得注意的是,木瓜味酸,不宜久服、常服。孟詵在《食療本草》中告誡人們:“多食木瓜損齒及骨。” 他治腳膝筋急痛就采用與眾不同的外治法:煮木瓜令爛,研作漿粥樣,用裹痛處,冷即易,一宿三、五度,熱裹便差。煮木瓜時,入一半酒同煮之。
古代醫藥學家以木瓜為方劑或成藥名稱的就有十多個,是留給現代人的寶貴醫藥遺產,值得進一步發掘提高,例如宣木瓜的道地性,與木瓜經常配伍使用(中醫稱“藥對”)的科學原理等均有待深入研究,取得實效,更好為廣大人民群眾的醫療保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