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鏞
在我國近現代教育史上,愛國老人、著名教育家馬相伯以其創建震旦學院、復旦公學(復旦大學的前身),參與發起建立公教大學——輔仁大學而為人們所景仰。黃書光教授的新著《國家之光人類之瑞——復旦公學校長馬相伯》一書,為人們了解“出人于圣俗二界,活躍于宗教、政治、教育三重領域”的馬相伯之傳奇人生,其博大精深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提供了翔實而生動的最新研究。
該書分別介紹和論述馬相伯早年的求學和教士生涯;中年從宗教追求到政治參與的人生轉折;教育救國與政治信念;近代大學精神的不懈追求;宗教探索和中西教育思想的文化審視;國難中的民族精神與教育文化使命;并探討了馬相伯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先驅者及開拓者地位,揭示了馬相伯教育思想對現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多方面啟迪。全書史論結合,既生動、流暢、平實,又具有相當的理論思辨性。作者在深入分析史料的基礎上,將馬相伯教育、宗教、政治思想作為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來加以分析和研究,認為:“事物總是相聯系而存在,離開震旦學院,也就說不清復且公學乃至后來業績輝煌的復旦大學;沒有豐富的中西學知識積累,也就不可能形成融通中西的教育思想;而要真正理解其教育思想之秘奧,又不能不深究其教育思想背后的宗教信仰支撐以及與時俱進的政治民主化追求。”從這一觀點出發,作者著重探索馬相伯對近代大學精神的不懈追求。作為受過系統中西學教育,又曾親自到歐美考察過西方著名大學的教育家,馬相伯對近代大學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他在1902年底創辦震且學院時,就確立了辦學理念:“崇尚科學,注重文藝,不談教理。”在從中國傳統的以人倫為本的教育向科學、民主的西方近代教育轉化過程中,馬相伯力求中西融通、古今匯合,使中國教育的現代化與本土化、世界性與民族性得以有機地結合起來。其獨具特色的治校經驗和管理創新就充分展現了這一“中西融通、古今匯合”的思想理念,如無私純愛,有教無類;民主作風,自治精神;正業居學,樂而有儀;兼容并包,自主研討;博學雄辯,求真務活;身心并重,和諧發展。根據上述史實,黃書光教授指出,高等教育改革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統一,不僅是當年馬相伯力求解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也是當代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所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
為透析馬相伯教育思想的學術旨趣與理論基礎,作者深入探討了馬相伯的宗教思想,指出他在宗教精神價值與教化功能、宗教與科學、反對文化殖民與天主教中國化等問題上的獨特見解。如倡導用中國語言傳教,要求提高教徒素質,主張學術傳教,謀求教會管理的自主權,等等。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探討了馬相伯對西方科學人文精神的把握與吸收、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批判與繼承、中西文化的比較與匯合。如在中西文化教育的比較和匯合方面,馬相伯對中西哲學作了很有意義的比較研究,關于西方學術概念的本土化翻譯,有其卓越見解;在中西治學方法、中西數理、中西藝術表現、中西政治等方面,也都作了比較分析和理論探索。這些探索的意義已不局限于宗教,而是深入到中西文化的匯合融通,從而為其中西合璧的教育思想奠定了根基,也為現代人思考中西文化教育交流提供獨特的視角。
馬相伯所表現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是該書內容的另一重點。作者以濃重的筆墨,展示馬相伯在國難當頭的危機時刻,以耄耋之年慷慨激昂地發表抗戰言論,主張民治救國,組織進步團體,開展抗日活動,闡發國家民族精神,肯定學生愛國行動,重申大學教師的文化使命。
作者參閱了大量相關史料,如書末所附的主要參考書就達90種之多。在對史料的考證上,作者是很審慎的。如對馬相伯的出生地的考證,以及馬相伯博土畢業后在依納爵公學的職位的考證上,都不輕易下結論。黃書光教授強調敘事、實證與說理相結合的研究風格,無疑使該書的論述更為接近史實,為廣大讀者展示了一代大師的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