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剛
從《中國地理標志》課題組進行的全國首次地理標志調研中的323個地理標志來看,類屬農產品的有307個,占95.0%,使地理標示成為——
發展地理標志是一項實實在在的“三農”工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大都是農產品,從《中國地理標志》課題組進行的全國首次地理標志調研中的323個地理標志來看,類屬農產品的有307個,占95.0%。因此,保護地理標志,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農民收入增加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增強農產品市場化組織能力
地理標志將為農產品加工提供一個“地理標志+龍頭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以提高農產品市場化組織能力。“地理標志+龍頭企業+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可以是在一個地理標志下有幾個龍頭企業,每個龍頭企業有單獨的商標,形成農產品加工的多龍頭帶動機制。因此,這種模式比較好地將政府資源(地理標志)、企業資源(商標)和農戶資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優化組合起來,是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模式。
我國農業生產以農戶為主,不具備組織規模生產和經營條件,很難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地理標志將分散的農戶以地理標志知識產權為紐帶、以龍頭企業為通道連接到市場,建立農戶可以分享生產和銷售的整個市場的利益。
如“信陽毛尖”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得注冊后,河南省信陽市工商局指導信陽市茶葉協會對“信陽毛尖”茶葉的質量和生產技術進行規模化管理,大力推進“龍頭企業+茶農+地理標志”的生產模式,使“信陽毛尖”茶葉的市場知名度日益提高,成為信陽的一大支柱產業。目前產值超千萬元的龍頭企業有10余家,從業茶農20余萬人。2004年,“信陽毛尖”產量達1450萬公斤、產值7億元,分別比2001年增長21%、28%,茶農人均收入3700元,比2001年增長了17%。
比較優勢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地理標志還可以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地理標志所標示的產品與特定的地理區域相關聯。獨特資源在市場上具有比較強的“比較優勢”,甚至會形成“絕對優勢”。地理標志不僅可以提高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和價格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價格水平。
如我國第一個受到保護的地理標志產品“紹興酒”,曾經在國際市場2/3的份額被產自日本、我國臺灣等的“紹興酒”所擠占。得到保護后,紹興古越龍山酒廠銷往日本的紹興酒比上年增長14%,塔牌紹興酒銷量整體翻一番。女兒紅黃酒利稅比上年增長18.07%,東風酒廠出口日本的紹興酒比上年增長1倍以上。
促進和保障農產品市場秩序
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曝光的金華火腿、龍口粉絲、山西陳醋、平遙牛肉、鎮江香醋等事件中看出,因為個別廠家的假冒偽劣行為,嚴重影響到整個地理標志行業的聲譽。這就是地理標志行業特有的“一塊爛肉壞了滿鍋湯”效應。地理標志保護后,加強管理,市場秩序就可以得到改進了。
如平遙牛肉在中央電視臺曝光后,利用地理標志“尚方寶劍”,成立牛肉行業商會,召開“平遙牛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新聞發布會,整頓市場,為自己正名。同時出臺《平遙牛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管理辦法》,將平遙牛肉各個加工企業的生產執行標準從內容、技術要求、檢驗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統一,從選料、腌制、鹵煮到包裝進行了規范,要求企業獲準使用原產地域產品保護標志,加強行業監督、行業自律、行業警示。終于將平遙牛肉拉出了低谷,平遙牛肉獲得新生。
再如紹興黃酒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之后,假冒產品受到查處,公平競爭秩序改善,消費者信心增強,企業發展環境明顯好轉。外商也意識到要購買有原產地域保護的紹興黃酒。日本廠商在廣交會上公開聲稱,今后沒有得到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黃酒一律不買。臺灣生產紹興酒的廠商正在考慮放棄紹興酒的稱謂。據有關資料分析,在日本市場,臺灣產紹興酒的份額已從過去的80%下降到現在的25%左右。這充分顯示了符合國際慣例的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制度的成功。
提高農民品牌意識和實際收入
雖然地理標志的注冊人要求是法律規定的具有特定資格的機構,但是地理標志保護的受益主體是廣大農民。因此,面對農民增收困難的現實,利用地理標志,將廣大農戶連接起來,參與市場競爭,增加農民收入是一個值得發展的路子。據國家工商局統計,目前從全國各地反映的情況看,已經獲得地理標志注冊的農產品收購價格普遍上漲了15%至20%。
如“安溪鐵觀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得注冊保護后,出口單價比全國茶葉平均價格高出80%。安溪縣107萬人口中,涉茶人口超過70萬人,比“安溪鐵觀音”地理標志注冊前凈增18萬人,農民近年人均純收入都以8%以上的幅度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