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生
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農產品商標的概念內涵比較大。地理標志在管理上和農產品商標不大一樣。地理標志的概念在世貿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以下簡稱“TRIPS協定”)第23條有明確的表述。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的時候,為了與國際規則接軌,修改了一些法律,《商標法》當時也作了修改。《商標法》中“地理標志”的表述基本上就是TRIPS協定的表述,兩者是一致的。地理標志在我國是作為證明商標或者集體商標來注冊保護的。“地理標志”概念最早出現在法國。法國一開始把它叫做“原產地名稱”,這個“原產地名稱”和“地理標志”經常混為一談,兩者有些區別,但是區別不是很大。
在歐盟建立的時候,歐盟也采用了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盡管歐盟國家內部對這個問題認識不是很一致,但是大部分國家都主張用地理標志來保護自己的農產品。世貿組織也接受了這一制度。TRIPS協定第23條,實際上是根據葡萄酒、烈性酒的情況規定的條文。該條文的具體內容是,“地理標志,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比如波爾多產的葡萄酒就叫“波爾多葡萄酒”,該產品的質量、信譽都是和波爾多有關系的。我國沒有那么多葡萄酒,烈性酒也不如別人有名,但是有大量的農副土特產品,農副土特產品是完全可以根據這條規定受到保護的。因此,我國完全可以借用這個條文來保護農副土特產品,不僅可以在國內保護,也可以在國際上要求保護。
直接使農民快速受益
地理標志對于我國的現狀而言,應該說對個體農戶增收發揮獨特的作用。一般來說,個體農戶沒有能力去自行注冊和使用商標,必須通過公司加農戶的形式,才能享受到商標的效益。各個“龍頭企業”的情況不一樣,有的給農民分成分得多一些,有的分得少一些,農民缺少自主權,一些愿意自己干的農戶只能與商標無緣。而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可以改變這種情況。地理標志的管理和一般農產品商標的管理不一樣,它要通過協會來管理。協會擁有這個商標,但是這個協會不是哪個公司的,它就是這個地方的,你在這個地方生產,你就可以使用用這個商標。作為當地的一個農民,可以申請參加這個協會。而且商標法律規定,符合條件的農民申請使用該地理標志,協會不能拒絕,必須讓他使用。我國自1994年開始把地理標志納入商標法律進行保護。到目前為止,商標局共受理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或者集體商標注冊申請350多件,目前已經核準注冊113件。地理標志注冊和保護工作的開展,支持了特色農業的發展,也促進了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擴大了農產品出口。
為地理標志提供了法律保護
從國際上看,我國參加了《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有關議定書》、TRIPS協定等與商標有關的一些國際條約。我國在履行這些國際條約規定的義務的同時,也享有這些國際條約賦予的權利,這對于我國進行商標國際保護提供了良好環境。我國在法律、法規、規章和司法解釋四個層面,已經完成了新一輪的商標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其中吸收了國際通行的絕大多數規則,使得我國的商標法律體系實現了與國際規則的協調。所以,我們現在做地理標志工作,無論在國際上還是在國內都有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地理標志工作的緊迫性
我國商標事業發展很快。1979年恢復注冊商標時,全國只有3萬件注冊商標。到目前,已經有200多萬件注冊商標了,這已經形成了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廣大農村的商標意識還比較淡薄,農產品注冊商標還比較少,不到注冊商標總量的10%。農產品商標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農民增收問題,我們應該有緊迫感。農產品商標對農產品的帶動、促進作用很大。根據當前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農產品如果沒有注冊商標,很快就要在市場上寸步難行。因為在國際上,不管什么產品,無論是農業產品還是工業產品,都有商標;沒有商標,根本出不了大門。現在我國各地也在對農貿市場進行改造,有條件的地方都要建超市。可以設想,農業產品沒有名字、沒有商標是無法進超市銷售的。從國際上看,就是國際競爭力的問題。現在國際上對地理標志都非常重視,各國都在利用地理標志來發展本國的農業,提高本國農產品的競爭力。我國擁有大量的地理標志產品資源,我們應該對地理標志制度的利用持積極的態度,利用好國際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為農民增收服務。因此,從國內和國際來看,做好地理標志工作都具有緊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