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法國建立了完善的保護原產地域產品的法律法規體系。
法國、歐盟原產地保護的法律體系大致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國家法律,規定原產地域保護的基本原則。如法國原產地名稱的規則是由消費法典L.115-1條所確定的;第二個層次是主管部門發布的法規,具體規定原產地域范圍,傳統工藝方法,產品質量特性要求以及市場監督等;第三個層次是由政府授權的行業或協會發布,經國家認可的實施細則和操作規范。如種植要求、加工日期、工具使用、采摘方法、窖藏要求等。這種規范也是強制性的,必須實行。這三個層次的規定,幾乎囊括了葡萄種植、采摘、運輸加工、窖存、調制、質量、銷售等每一個環節。
①在產權安排上,法國認為,原產地域、地理標志屬于國家無形資產和文化遺產,屬于公權、公法范疇,不能歸于個人,它要受到國家保護和監督。國家授予私營個體組成的集體、協會以使用權,地理標志是私營者使用的公有財產。
②在原產地的地域劃分上,是通過國家法律認定的。如1909年5月1日法國明令規定了干邑酒產區的地域范圍,1938年1月13日法令把這一地域范圍修訂為6個小區,直至今日。香檳酒原產地域是1927年法令確定,1935年法令調整的。法令一方面確定原產地域范圍,另一方面明確葡萄酒園種植的地塊和面積,不得隨意更改。
③在機構設置方面,法國施行兩級管理。一級是國家主管部門。內設專門機構和人員負責原產地域保護。一級是依據1941年4月12日法律設立國家干邑酒行業辦公室和香檳酒行業委員會。這是兩個準官方機構,有規章制度制定發布權。其主要職責是:保證原產地域產品來源的真實性,保證產品質量、信譽,防止侵權,維護農戶和酒商的共同利益,促進經濟發展。財貿部任命一名監督員代表國家參與管理。對內貫徹實施國家法律法規進行交流協作。
④在市場監督方面,法國是由反欺詐局、海關、主管部、警察等4個部門共同監管,各負其責。干邑辦、香檳委和原產地保護辦還專設法律部,進行打假維權。僅香檳委就掌握750件訴訟案資料,每年70多宗爭議,10多個案件要訴諸法律。在同英國、西班牙、澳大利亞、德國、加拿大、瑞士、斯里蘭卡等數10個國家的訴訟中,法國均獲勝,維護了香檳酒、干邑酒的原產地名稱、質量信譽和國際競爭中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