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寧
近日,北京CDC(疾控中心)的衛生經濟研究中心的一份名為《中國大型醫用設備配置標準研究》的報告披露了我國大型醫用設備市場的諸多隱疾,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針對這些隱疾,國家衛生部和國家發改委正在醞釀相關政策,一場整治醫用設備市場的風暴開始掀起。
醫用設備市場一直是各大醫用設備公司熱捧的碩大蛋糕,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醫療機構在設備購買交易中也異?;钴S。
設備資源浪費驚人
該報告調查顯示,中國多數大型醫用設備的利用率在50%以下,而廠家誘導醫療機構產生購買需求的比例卻高達30%,醫院購買大設備的增長速度逐年加快,與發達國家間差距逐漸縮小,早在2001年中國購買的CT機數量就已達到全球首位,磁共振設備的擁有量也居全球第二位。而這兩種大型醫用設備的人均配置水平卻分別是3.7%和0.6%(以“臺/百萬人口”計),在全球各國排名中倒居于榜尾。不少醫院沒有把醫療服務的經驗水平當做核心競爭力,而是熱衷于擁有高檔設備,以此招徠患者就醫也增加了醫療費用。而設備購置背后也難免存在索取回扣等腐敗黑洞。
按照報告的分析,之所以出現以上問題,在管理層和基層單位都各有原因。
在各省級衛生管理部門的層面,目前發現的問題是,衛生部把審批大型醫用設備購買的權力下放到各省衛生廳之后,各地對“有效調控資源配置”的執行寬、嚴差別太大,缺乏統一的標準。有的省因資金匱乏、控制過嚴導致設備不足。而有的省又濫用審批權、盲目購進設備。
而在基層醫院層面,突出的問題呈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小、偏遠醫院不顧成本效益原則,超前購進大型醫用設備,這中間還往往伴隨著腐敗現象。另一方面卻是一些大醫院過分追求“投入產出”的收益率,致使患者做核磁或CT檢查的收費過高,造成群眾就診費上升加劇了醫患矛盾。
參與編寫《中國大型醫用設備配置標準研究》的研究者毛阿燕說,這份報告對衛生部及國家發改委等單位研究未來5年中國大型醫用設備的規劃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
設備競賽讓看病更貴
衛生部門表示,雖然目前我國衛生部門對醫療機構診斷與治療設備比例沒有明確限定,但此調查顯示出兩類設備配置比例的失調,是今后醫院投資決策中應格外注意的問題。難怪目前有業內人士驚呼,現在醫院規模擴張、設備更新。診斷設備越來越多,醫生患了“設備依賴癥”。
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醫療界人士介紹,現在全國范圍內存在著大型醫療設備濫用現象,本來可以通過常規的物理檢查來診斷的病例,醫生卻過分依賴診斷設備。于是,出現了醫生非理性開單檢查,患者“不該查的查了,應該簡單查的復雜化了”,這種醫療“設備依賴癥”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看病難”和“看病貴”這兩個問題。
某家醫院放射科主任認為,一方面有患者需求,另一方面利潤空間大,促使醫院不斷更新診斷設備。在經濟利益趨動下,個別醫院鼓勵醫生多開檢查單,導致不少可以通過常規物理檢查診斷的病理現象,非要儀器診斷,加重了患者負擔。
以市級醫院為例,一臺普通的核磁共振成本約為500萬元,按使用壽命15年計算,每天的折舊成本大約在900元。而一個核磁共振檢查要800元,按保守數量,市級醫院一天按15人做檢查,去掉電費、人員費以及折舊成本,醫院一天凈收入近萬元。治療設備就不一樣了,因為并不是每一個做檢查的人,都需要進行治療,再有就算治療,也不一定在本醫院進行。
中國醫學科學科院腫瘤研究所主任喬友林介紹,大型醫療設備濫用之風,早在前幾年就已經在國內醫療界彌散開來……幾年前,世界衛生組織官員有一次曾經提出這樣的疑問:北京一個城市CT的擁有量比全英國都要多,中國難道真的這么富有嗎?
喬友林認為,造成目前各家醫院爭相購置大型貴重醫療設備,醫生和患者出現“設備依賴癥”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目前對醫療機構的管理存在問題。以正常妊娠為例,國內城市孕婦一般要做四次左右的B超。而在國外,孕婦不能隨便做B超,正常產婦懷孕期間只能做一次B超?!皣鈱︶t療機構管理工作非常嚴格,保險公司不會對沒有必要的額外檢查付費,患者本人更不會自己付款?!?/p>
設備競賽令外商振奮
“我們的‘超強場3T磁共振設備價格大約是300多萬美元吧,這臺昂貴的設備竟然還沒出世就被國內的一家醫院預訂了?!边@讓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醫療系統集團副總裁范伯龍感到振奮。
“中國的醫用設備市場真是太大了,”范伯龍一再強調:“西門子中國公司整整10%的業務額就是由醫療業務部門賺進的,這是發展最好的4大業務之一。西門子的醫療設備每年銷售額都有顯著的增長?!?/p>
買賣紅紅火火的不僅是西門子醫療,此前記者也聞聽飛利浦醫療、GE醫療等跨國公司多次強調:中國的醫用設備市場銷售額超過500億元人民幣,他們都把中國作為其主要市場之一。
一位衛生部直屬醫院的主任向記者透露:“今年我們也就買了3000多萬的一套設備吧。”而山東一家醫院的院長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也表示,現在醫院有錢了就是買設備,“俗話說,窮修門面,富修灶。我們只有把硬件搞上去,才能提高整體效益嘛。”他坦言。
政府組合拳建立監督體制
“衛生部、國家發改委今年4月曾聯合下發《全國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指導意見》,要求各省、市、自治區抓緊編制包括CT、磁共振在內的這些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目前配置規劃正在加緊討論中,即將形成正式文件。而同時也在加緊討論的還有一個文件,那就是關于‘醫療服務價格調整的文件,其中將涉及大幅降低包括CT、核磁等各類檢查收費的內容。這兩個文件將是從醫院支出(購進大設備)和醫院收入(臨床檢查收費)兩個關鍵環節進行調控的組合拳。目的就是一個,降低群眾看病成本,同時也引導醫院走好競爭的路子?!币晃徊辉概缎彰男l生部有關人士透露。
“那個降低檢查費的文件可就要命了,大型醫療設備對醫院來說都是高投入、高回報的,如果全國都開始執行醫療檢查收費的大幅降價,那么醫院靠買設備掙檢查錢的路就被堵死了,如果醫院覺得買設備賠錢,那我們的設備就都賣不出去了。中國未來幾年的大設備市場必將進入嚴冬期,浙江、江蘇都開始搞降價50%的試點了,冬天的感覺已經來了。”一家外資大型醫療設備公司的大區經理對上述政策的未來市場影響如是預測。
未來將要出臺的種種相關政策都是圍繞“醫療資源合理配置”而來的。對此,參與撰寫《中國大型醫用設備配置標準研究》的毛阿燕向記者談及了更深層的考慮,“不僅僅是資源合理配置、解決百姓看病難,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肯定暫時會對未來中國大型醫用設備市場產生負面影響。但這種調整對各方利益群體都有引導作用。”
醫用設備十年變化結構
近十年來,我國醫療設備發生了結構性變化,產品技術結構調整不斷加快,特別是病人監護產品、醫學影像儀器設備、臨床實驗室儀器設備和微創介入治療產品變化耀眼奪目。其中立體定位超聲聚焦治療系統、準分子激光人眼像差矯正系統,體部旋轉伽瑪刀、睡眠監護系統等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在十年間的幾千個醫用設備新產品中,病人監護產品、醫學影像儀器設備、臨床實驗室儀器設備和微創介入治療產品的發展變化尤為引人注目。
病人監護系列產品市場需求量大,機電一體技術復雜性和加工難度相對而言不大,生產廠家較多,中檔產品在國內外市場已創建較好聲譽,近幾年產量已超過2萬臺,是1995年的18倍。深圳是目前國內病人監護產業的最大生產聚集地,有年產萬臺并在國際市場走俏的邁瑞公司,緊隨其后的深圳金科威公司、珠海寶萊特公司年產也達到五六千臺。
X射線診斷系統在技術停滯十多年后,終于有了新的進步,廣西出現高頻高壓發生器的專業生產企業,幾個主要生產廠家的產品也已采用自主開發的中高頻高壓發生器。采用進口成像板集成的數字X射線診斷系統也在北京和上海的幾個生產廠家投產上市,北京航天中興公司自主開發的直接數字式低劑量X射線診斷系統已批量生產,并開始有了少量出口。
CT和MRI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合資合作產品,1995年以前MRI主要是安科公司生產。如今,已有7家企業生產MRI,除深圳蛇口的安科公司外,尚有北京萬東醫療公司、沈陽的東軟公司、寧波鑫高益公司、GE航衛公司、西門子邁迪特公司和上海西門子公司。東軟公司從自主開發CT入門,十年內先后開發出MRI、直接數字式X射線診斷系統、移動式X射線診斷系統、B型超聲成像儀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一批高科技醫用設備產品。寧波鑫高益公司是近幾年在醫學影像產業界脫穎而出的一匹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