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森等

在美國,特別是一些西方國家,對“調查式記者”這個特有名稱人們已經耳熟能詳,一些特大的新聞報道大都出自調查式記者之手,像紀實新聞片《伊拉克的軍法審訊——伊拉克監獄美軍虐待戰俘報道》也是CBS調查式記者的杰作。還有“水門”事件,是《華盛頓郵報》的兩名調查式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的典范之作,他們把輿論監督的矛頭直指國家總統,最終導致美國歷史上破天荒第一次的總統辭職。
在中國,除了央視的《新聞調查》欄目明確告訴了受眾“記者還可以調查”的概念外,調查式記者還鮮見于相關媒體上。具有新聞劃時代意義的“首屆中國調查式新聞記者研修班”,也沒有在權威的新聞媒體上露面,僅在廣東的《南風窗》作了有限幅的報道。然而,即便如此,廣泛意義上的“調查式記者”群落在我國已經存在。
在對我國調查式記者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調查式記者沒有編制,沒有戶口,沒有職稱,甚至也沒有新聞出版署頒發的記者證,當他們的調查侵害了“黑惡勢力的權益范圍”時,傷害就伴隨而來。所以說,他們的生存狀況并不樂觀;還有,盡管不能否認調查式記者對中國新聞發展的貢獻,但是,他們的存在也對相關新聞法律法規提出了挑戰,出現了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揭露真相,他們在行動
□文/李廣森 賈國勇
【聚焦一】他們有著孤獨的身影、質疑的精神、平等的視角
質疑的精神,平衡的意識,平等的視角,平靜的心態,構成了中國調查式記者所必須具有的職業操守。在中國,調查式記者擔負著探明、揭露個人或集體掩蓋的損害公眾利益的真相的使命。
什么是調查式記者呢?西方對一些優秀的調查式記者的評價是:不愿意受各種利益集團的控制,尊重報道的客觀中立立場,小心翼翼地維護著新聞的純潔性,不惜犧牲已經獲得的職業成就和豐厚待遇。
在中國,由于新聞體系有別于西方,難以用他們的理論來為調查式記者進行定位,人們往往用權威的媒體觀來為其進行定位,并取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同。央視《新聞調查》對調查式記者的定位是:質疑的精神,記者必須要有懷疑一切的介入態度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工作作風;平衡的意識,記者應該讓事件中的沖突雙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團有同等的發言機會;平等的視角,在記者面前,只有被調查者這一相同的身份,沒有尊卑貴賤之別;平靜的心態,記者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沖動,這會有助于對事物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人們在評價一個記者是否屬于調查式記者的同時,也對調查式記者的工作形式進行了定位。調查式記者,顧名思義記者應該是調查行為的實施者、調查過程的表現者。一件新聞的完成,需要調動多種有限資源,但是,調查式記者在其中的表現必須最具調查個性和最具優勢的語匯,所以,人們常說一件調查式記者在其中而又缺乏良好表現的新聞,不能說是完美的新聞。
在中國,雖說調查式記者在近些年來嶄露頭角,但是由于受各種條件的制約,以及社會體制的規范性約束,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僅僅是一種散兵游勇式的存在。盡管是這樣,這并不能成為我們否定其存在的理由,通過記者的調查發現,調查式記者在各家媒體的地位備受推崇并做出驕人的業績,其尋找新聞的毅力、體力和智慧讓新聞同行敬佩。
提起中國的調查記者,業內人士總要說起報道“陜西第一貪周長青”、“槍下留人”和“夫妻看黃碟事件”的《華商報》記者江雪,還有在非典時期走進病房和患者面對面的中央電視臺記者柴靜以及報道“孫志剛案”的《南方都市報》記者陳峰。《中國青年報》記者盧躍剛、《甘肅經濟日報》記者的王克勤、《羊城晚報》記者的趙世龍等也是調查式記者中的精英人物。當然,調查式記者的群體中還應該有《調查記者》的作者曾華鋒、《臥底記者》的作者石野。
35歲的趙世龍,曾為《羊城晚報》機動部記者。他在廣州做了整整10年的記者,因其眾多有影響力的報道而聞名,2003年8月初,他卻在“記者的家”網站上發了可能遭受迫害的呼救貼:“面臨著人身安全無法保障的問題……本人在廣州素與人為善,如遇不測,定為XX戒毒所所長所為?!?/p>
事情的起因是趙世龍領銜報道了這家戒毒所“將戒毒女強行賣與雞頭被迫賣淫”的黑幕,央視的《新聞調查》欄目也播出《阿文的噩夢》專題報道,但是,趙世龍卻被這家戒毒所以“誹謗罪”告上了法庭,要求追究他的刑事責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趙世龍不無氣憤地說:“我做記者10年來第一次真正感到害怕,央視《新聞調查》都報道了,他們還敢這樣囂張,公開和暗地威脅我?!?/p>

趙世龍曾先后在《南方周末》、《羊城晚報》當記者,后來,到了央視《社會記錄》欄目,成為主攻各類重大社會、時政新聞的調查式記者,他因獨家推出對三峽工程出現的一些重大問題等力度極大的報道,被海內外媒體譽為“時代的良心”。同時,他也是率先揭露“南丹礦難事故真相”的主力記者之一,獨家策劃并主持偷拍曝光了湖南嘉禾高考舞弊事件,獨家調查陜西商洛地區大面積爆發艾滋病事件。
趙世龍發表有新聞作品300余萬字,獲得過全國晚報新聞評比特稿獎、一等獎、二等獎;廣東省新聞二、三等獎多次。著述有《闖蕩廣東》、《探險怒江》、《叢林密境》、《解毒金三角--中國記者跨境采訪手記》等多部新聞記錄專著,是一位多產的調查式記者。
談到調查式記者時,人們常要和“流浪記者”聯系在一起,在廣州,深圳,北京,在全國許許多多城市里,都可以看到流浪記者的身影。在別人的城市里,他們是一群外來打工者,通常被那些“正規記者”稱為流浪記者,在這些流浪記者的群體里,都能看到調查式記者的身影?;蛟S是同是天涯打工人的那種漂泊的心情,使得他們更為關注來自打工部落的呻吟和哭訴,也影響了新聞媒體的輿論視點以及關注層面。
和趙世龍一樣,吳賢德在擔任《西部發展報》駐河南記者站站長的同時,也在盡著一個調查式記者的職責。他從1997年開始,義務為民工追討工錢,通過調查走訪,發表多篇揭露惡意拖欠民工工資現象的新聞,迫使那些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老板拱手認輸,為民工追回了超過五十萬元的拖欠工資。
吳賢德也是一位“流浪記者”。同是天涯漂泊人,面對迷惘和無助,他深深地感受體會著打工生活的種種不公和不幸,使他成為了打工者的代言人。
在盛澤鎮為江蘇吳江的外來妹討回工資后,老鄉告訴他,老板在發放完工資后,有一個絲織廠的老板,在吳賢德的新聞曝光壓力下,在發回女工們被拖欠的工資時,曾惡狠狠地對她們說,要找人打斷吳賢德的腿。為了安全,吳賢德有時只好隱藏起自己的真實身份。但是,他從沒有為自己從事的事業而后悔。2005年3月7日,中央電視臺《面對面》欄目報道了《吳賢德:我為民工討工錢》。他在《面對面》錄制現場接受主持人王致的采訪時說:“支撐著我的力量就是一個記者的職業操守,我本人就是一個打工者,更知道打工者的辛苦,更了解打工者受到欺負、欺辱后的欲哭無淚,幫民工討要工錢自然而然地成了我的責任!”
【聚焦二】他們的職責定位:探明、揭露真相
作為調查式記者,要學會不表明自己的立場,只關注事實的本身,更不要作為倡議者出現在政界。在為公眾利益服務的同時,做好對輿論自身的監督,要學會不接受任何的捐贈,目的就是避免受其影響。
不受版面或節目的限制,獨立進行調查性報道,做純粹意義上的調查性報道,成為美國調查式記者的職業選擇。美國公眾誠信中心(CPI)的總監查爾斯·劉易斯曾經是美國CBS的調查類節目“60分鐘”的記者。由于他自認為非常漂亮的節目被經常否決,其內心常陷入痛苦的掙扎,最后只得選擇離開,在1990年,辦了美國公眾誠信中心,對美國乃至世界的公共政策領域進行調查和報道。1997年,劉易斯發起成立了全球唯一的國際調查記者聯盟,目前擁有46個國家的92名成員。到目前為止,聯盟已經進行了6個大規模全球合作調查報道,每個報道都在國際上引起巨大反響。

2004年5月,在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新聞學院主辦的首屆紀實報道電視節上,查爾斯·劉易斯說出了定位于調查式記者的經典語言:已經釋放的激情是無法控制的。2003年2月,伊拉克戰爭開戰之前,劉易斯收到一個線人的電話,獲知美國白宮和司法部長聯名提出了一個“愛國者第二法案”,布什在里面提出了更多的涉及個人隱私的要求。通過努力,查爾斯·劉易斯得到了這個秘密的法律草案文本,并向美國司法部的官員進行核實。劉易斯對司法部長秘書不要公布的請求沒有理會,及時將其公之于眾,從而引起全美各大媒體的關注,《華盛頓郵報》甚至為該報的相關報道做了評論,最終迫使布什總統收回了這項法案。“我們當然得罪了很多人,他們對我們恨之入骨。”劉易斯說,為CPI工作的記者,生命每時每刻都在遭到威脅,其中有些記者遭到毆打和槍殺、謀殺。據美國公眾誠信中心調查,“全世界80%被謀殺的記者都是與報道腐敗案件有關”。有些國家甚至對調查式記者提起刑事訴訟,用法律的手段進行壓制。
在中國,調查式記者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職責定位于“探明、揭露真相”。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主任梁建增說:“所謂真相就是正在或一直被遮蔽的事實;有的真相被權力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觀念和偏見遮蔽,有的被我們狹窄的生活圈子和集體無意識遮蔽。如果仔細分析,這些真相呈現兩種狀態:一種是屬于通常所說的內幕和黑幕,那就是被權力和利益遮蔽的真相;另一種是復雜事物的混沌狀態,那是被道德觀念和認識水平所遮蔽的真相?!?/p>
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的記者可謂中國調查式記者中的佼佼者。1998年10月7日,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的朱基來到《焦點訪談》欄目組,題寫了“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的贈言。確實如此,《焦點訪談》欄目的記者沒有辜負總理的期望,報道了大量的調查性新聞,切實發揮了輿論監督作用,成為改革的尖兵。
作為黨的機關報,《人民日報》社內也聚集了一大批對黨忠心、對人民有責任心的調查式記者,他們通過內參或公開報道的形式揭開了一個個黑幕,向讀者推介了一批批先進典型,促進了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南丹7·17特大礦難”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先由新聞記者揭露出來的重大安全事故。在這次新聞報道中,《人民日報》社駐桂記者鄭盛豐、羅昌愛、龐革平、古亦忠功不可沒,是他們承受了巨大的風險和壓力,沖破了想像不到的艱難險阻,出色地完成了調查采寫任務,充分發揮了黨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作用,成了調查式記者學習的榜樣。四位記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最初激起他們義憤填膺進而堅決揭露這個特大礦難的,是兩個相互關聯的信息。一是聽說這個導致重大死難的特大透水事故竟然被責任人死死捂住隱瞞不報;二是聽說廣西一些地方記者最早根據傳聞前去南丹調查時竟被蠻橫阻撓、追蹤和威脅。
這兩條信息讓他們強烈感覺到了這一事件的不同尋常!強烈感覺到了“對方”的“強大”和瘋狂!他們調用所能調用的全部“關系”展開多方調查取證。7月30日,向總社發回了關于南丹事故的第一篇內參《關于廣西南丹礦井事故的緊急報告》。31日,又向人民網傳回了關于南丹礦難的第一篇新聞《廣西南丹礦區事故撲朔迷離》。
事后證實這是中央重點新聞網站發布的第一篇自采新聞。這篇報道點破了南丹事故被隱瞞不報的要害,報道立即被眾多網站廣為引用。然而,就在31日同一天,廣西壯族自治區兩個主管安全生產的單位和南丹縣、河池地區主要黨政領導仍稱所謂南丹事故“純屬是謠傳”、“沒有發生透水事故”。面對依然被緊緊捂著的重大事故,8月2日,通過分析研究和調查走訪掌握了南丹礦難的一部分死難者名單,同時獲悉了事故發生后一個逃生者講述的令人震驚的礦難內幕,加上從其他渠道獲知的情況,他們迅速形成“再次緊急報告”,并在報告開頭打上三個“特急!特急!特急!”上報總社編委會。編委會對這一信息十分重視,當即以“信息專報”的形式上送中央。當天下午,朱基總理對此做出嚴肅批示,要求必須查個水落石出。
至此,對南丹特大礦難,《人民日報》成為第一個進行報道、第一個上送內參、第一個得到中央領導批示的媒體。

激情一旦釋放出,確實是無法控制。雖說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記者的使命感讓《人民日報》駐桂記者沒有辦法靜下心來做“壁上觀”,而是再次深入“雷區”進行調查采訪,進行深度報道。當首批4人深入遠離南寧500公里外的南丹礦區調查時,通過相關程序約請3名便衣警察隨行暗中保護,晚上三名警察分別與我們的同志同住。事實證明,這種小心并非多余,在深入礦區調查時,經常有素不相識的人到旅店打聽有無《人民日報》記者住宿;在第二次深入南丹調查時,就在他們住宿的一家私人旅店中,也就在他們住宿的門前,發生了血淋淋的兇殺案。
在對南丹礦難的報道中,《人民日報》社駐桂記者站先后三次到南丹調查,累計投入20多人次,耗費100多個工作日。每一次調查采訪,都是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也是對他們黨性、良知、責任和意志的檢驗。在中央工作組到達南丹時,他們的文字記者竟被地方官員拒于門外,攝影人員的膠卷被強行曝光——這在《人民日報》和平時期的采訪中成了“零的突破”!
《人民日報》駐桂記者站的記者通過調查走訪,掌握了大量翔實的獨家材料,為黨中央、國務院查處此案提供了輿論支持,對礦難責任分子迅速形成了巨大的輿論震懾力,同時也為《人民日報》和人民網贏得了良好聲譽。在相當一段時間中,人們爭看人民網,傳頌著“欲知南丹事,先看人民網”。同時,《人民日報》對南丹礦難的揭露和報道引起了海內外廣泛的關注,有10多家世界大通訊社及大報要求對《人民日報》記者進行采訪。國內媒體在評選“中國在進步:2001年影響民生的十大新聞”時,南丹礦難的揭露位列第二,緊隨中國加入世貿的新聞之后;另一家媒體在評選“2001年十大傳播突破獎”時,南丹事件的揭露和報道入選第六。一直密切關注著南丹礦難調查進程的原國務院總理朱基,多次對《人民日報》記者頂住巨大壓力和風險揭露這一礦難真相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指出如“沒有記者來揭露這件事,就冤沉水底了”。
調查式記者的激情來源于對新聞事實的充分了解,當他們被眼前的新聞事實所蠱惑時,記者的使命感促使他們把眼光投向新聞的縱深,從而把激情釋放到極致。
說真話的力量
胡展奮的《瘋狂的海洛因》發表前后
文/曹陽
上海資深“調查式記者”胡展奮的成名作《瘋狂的海洛因》,曾產生巨大的震撼力,被新聞界稱為“全國第一篇全景式披露毒品卷土重來的調查報道”,被文學界譽為“中國禁毒第一聲吶喊的優異報告文學作品”。本文作者曹陽系發表《瘋狂的海洛因》的《萌芽》雜志原主編,他披露了胡展奮采寫毒禍在云南重現的前前后后以及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我們相信,這些內容不僅對我們今天的禁毒工作仍有著現實的指導作用,并且對于今天的“調查式記者”和正在投身到“調查式記者”隊伍中去的年輕記者們,都有不同凡響的啟迪。
民情、社情、國情的望者民主與法制麥田的守望者
胡展奮,并非一開始走上記者崗位便確立當一名“調查式”記者目標的,但他很早認識到當一名記者的職責:民情、社情、國情的望者,民主與法制麥田的守望者。這使他很自然地有了一個當一名優秀的“調查式”記者的良好開端——
許多雙眼睛在一份內部資料上閃過,并未留下絲毫熱情,而上海一位科普雜志的記者,卻非常激動地反復閱讀著一則簡短的、震驚了他的消息:云南西部吸毒現象死灰復燃!

他的眼睛里閃爍著縷縷憂傷的光,腦海里翻騰著許多疑問:有多少人吸毒?這現象剛剛發現嗎?毒品從哪里來?是中緬邊境的“金三角”嗎?國內有沒有種植、制販毒品的地區和據點?為什么媒體從未公開報道過毒品的情況?不讓全國人民知情,能有效防止毒品泛濫成災嗎?……他夜不成眠。他渴望親眼去看看,到現場去看看,去深入調查。時屆1990年5月,他還是一位從事新聞工作才5年的年輕記者。
不久,云南美麗的土地上,出現了胡展奮文弱書生的身影,留下了他一行行剛勁踏實的腳印。
“心事浩茫連廣宇”的胡展奮,無意欣賞云南如詩似畫的風景,不顧長途跋涉的勞累,一踏上云南的土地便去走訪衛生、公安等部門。
對于饑腸轆轆的他,竟遭遇到普遍的生硬的“閉門羹”。在他的耳邊轟響著:“不,不,不!”“什么雜志的記者證?人民日報的也不行!”拒絕采訪,拒絕答問。
胡展奮沉悶了。他的腳步越走越沉重。
當一個民情、社情、國情的望者,還真不容易哪!自己恪守復旦大學新聞系老師的教導:“記者就是客觀反映生活的真情實況,不要對任何人包括政府官員去指手畫腳?!碑斠幻?、守望者,該是低調了吧?為什么不受歡迎,甚至被粗暴地拒之門外呢?
胡展奮翻看著自己的記者證:怎么啦?上?!犊祻汀冯s志來了解吸毒、戒毒、販毒、禁毒的情況,完全本分,很有資格!為什么不準采訪?豈有此理!
胡展奮堅信:“新聞,是一門最實證、最創新的學問。消息,就是跑出來的!”他鼓足勇氣,“到現場去!”他在云南四處奔波,一跑就是幾乎兩個月。他深入到少數民族的山寨,親眼目睹了毒品摧毀了一個村寨的慘狀:受此毒害的不僅有老人、孩子,連老鼠也從梁上滾跌下來,有的牛竟在寨子里橫沖直撞地狂奔……
他竭力尋訪到一位不幸染上毒癮的上海籍女醫生,幾乎是含著淚聽她十幾個小時哀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幾年前,女醫生作為一名在醫學院學過戒毒知識的高材生,志愿到云南來支援戒毒工作。她發現戒毒后的復吸率甚高,為什么?她認定是吸毒者的意志力薄弱??嗫谄判膭裾f沒有用,只有找到如何增強意志力的實在辦法,就自己試驗吸毒。一次,女醫生的堅強意志控制住了自己,沒有任何上癮的跡象;二次,也仍很正常;不由得很興奮自己的試驗效果。她三次、四次吸毒,并且增加吸毒分量……失敗了!她終于控制不住自己,偷著吸,耗盡了自己的工資積蓄,偷公安部門保管的海洛因,甚至出賣自己的肉體……如今這位女醫生形銷骨立,與幾年前剛來云南時的她,判若兩人?!拔也痪眉磳㈦x開人世,告訴大家吧,我的教訓,千萬不要去試毒品!……”女醫生忍不住號啕大哭,胡展奮面對這位為戒毒工作而受毒品之害的犧牲者,也不禁淚流滿面。
胡展奮的敬業精神,感動了邊防武警的高級軍官,他們支持了他,派一位中尉軍官駕駛一輛吉普車,陪伴著胡展奮闖進了門禁森嚴的“戒毒所”,直面一大群吸毒犯,親耳聽取了他們吸毒墮落的許多悲慘故事,親眼看到了他們在毒癮發作時的可怕丑態。
胡展奮還深入采訪到了販毒團伙暗設陷阱,以特制的含毒卷煙出售給公安干警,達到報復、拖人下水目的的驚人案件。
胡展奮在云南現場調查的材料,非常令人震驚地證實了吸毒現象不僅死灰復燃,而且已經可見其正形成燎原之勢,向全國蔓延!作為一名社會責任感強烈的記者,胡展奮了解到、預感到毒禍來勢兇猛,恐怕不出三、五年,將成為全國的一大災害,不僅禍國殃民,還將貽害子孫后代!
簡短報道難以傳遞重大災情《瘋狂的海洛因》橫空出世
胡展奮匆匆趕回上海,把了解、調查所得,先寫成一篇簡短的報道《云南肅毒風云》,發表在他所供職的上?!犊祻汀冯s志上。由于“語焉不詳”,還因“語多曖昧”,影響不大。胡展奮下決心要向全國人民振臂呼吁,要向全社會敲響警鐘,埋頭奮筆疾書一月余,終于完成一篇信息量大、信息值高、情文并茂,長達5萬余字的調查報告(我國特有的稱謂“報告文學”)《瘋狂的海洛因》,送給倡導青年作家直面現實生活的《萌芽》雜志社?!睹妊俊冯s志社高度評價這篇作品的厚重分量,認為它的新聞性極強,披露的毒品重現泛濫實情震撼人心,作者優美的文字表達能力也強,字里行間洋溢著對人民、對國家、對民族以致對人類強烈的關愛和責任感,使它同時具有較濃的文學性,是一篇非常難得的優秀報告文學作品。編輯部一致同意發表它。其實,《萌芽》雜志當時的報告文學責任編輯沈剛早就得悉胡展奮的云南之行,并征得我的同意向他約稿。由于收到了這篇作品出乎意外地震撼了編輯部,大家都很激動,都支持我作出立即發表的決定。
能發表嗎?客觀評估這篇作品的價值,能!能立即發表嗎?我日以繼夜地反復閱讀,仔細推敲每一個細節,琢磨每一句話的含意,核對每一個數據,刪除每一處可能產生歧義或負面影響的提法或論點。當時,在宣傳工作中,“毒品問題”還是一個禁區。作為一名負有職責的主編,任何輕率的決定,都將給作者、編輯造成傷害,對刊物、宣傳工作以至黨和政府的全局造成損失。我不能否定一篇成功的“調查報道”(或稱“報告文學”);為了力爭發表它,也不能片面強調“大膽”。我認為越是責任重、危險系數大,越要冷靜思考,“審時度勢”。
“審時度勢”這四個字,真是幫了我的大忙。我冷靜下來,四處打聽有關吸、販毒、禁毒的政策、措施等信息。從北京傳來的一則重要消息,給了我巨大的鼓舞:全國人大將討論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委員會”。我的思路豁然開朗:既要成立這樣的專門機構,必定要做調研工作,必定會做大量的宣傳教育工作。我們發表《瘋狂的海洛因》,不是來了“第一聲吶喊”嗎?對全國開展禁毒工作有大利而無大弊。這時正是1990年的國慶前后,我對這篇作品,再做了一次琢磨加工,下決心定于1991年的1月號發表(如果三月份舉行人大代表大會,也較適時)。
1991年1月號的《萌芽》以帶頭篇顯著篇幅發表了胡展奮的《瘋狂的海洛因》。很快,《南方周末》報以連載的形式全文轉載了它,跨度8個星期。
在連載的過程中,發生了一點曲折的情節:
《南方周末》報總編辦公室接到了來自中央江澤民同志辦公室的電話,詢問正在連載的《瘋狂的海洛因》何時連載完畢,以及內容是否真實等等。《南方周末》報一一作了答復,并告知江辦此文系轉載自當年1月號的《萌芽》雜志。江辦即致電上海市委宣傳部,宣傳部通知我立即送去刊載此文的《萌芽》雜志20本,并告訴我是江總書記要看全文。
是吉是兇?老實說,很少失眠的我,并未能高枕無憂地安臥。我擔心自己缺少對大局的認識,也許觸犯了某些禁令,好心辦了錯事,于是有了幾個失眠之夜。
可是,不久便從北京得到了信息:江總書記讀罷《瘋狂的海洛因》,并未提出對此文的任何批評,而是說了“以前只看到一些有毒的匯報數字,想不到情形如此嚴重,禁毒工作一定要認真抓一抓”等大概意思的感想。我便放下懸著的心,鎮定自若了。
與此同時,敏感的國外、境外媒體紛紛轉載《瘋狂的海洛因》,如《星島日報》(新加坡)、《明鏡周刊》(德國)、《朝日新聞》(日本),以及不少外報外刊都轉載或摘載了此文。于是,發生了意想不到的強烈反應:當時的外交部有關部門認為“國際影響極壞”而要求“徹查此事”;云南公安廳將此事移交上海市教委(胡展奮所在單位《康復》雜志屬其主管),要求對作者“嚴懲”;昆明幾家報紙聯手對作者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聲討、批判,罪名不外是“往云南三千萬各族同胞身上潑臟水!”“造謠撞騙”、“記者敗類”,一頂頂帽子飛向胡展奮。胡展奮遭到了空前的巨大壓力,他幾乎要被逐出新聞記者隊伍!
說真話的力量——震撼愛聽真話的領導和群眾
長期以來,在政界和文化界總有些人對“調查式”記者存在偏見,認為他們專挑毛病,專揭陰暗面,站在黨政領導的對立面,影響安定團結。就以《瘋狂的海洛因》為例,發表后某些人完全錯誤地估計中央領導人的態度,一聽說江辦催要全文,便“大張旗鼓”地圍攻作者,仿佛他們最愛黨、愛國,說真話的記者是居心叵測的敗類。
事實證明:心中裝著人民利益的領導人,才最愛聽真話,最痛恨說假話。
當時,江澤民同志被《瘋狂的海洛因》報道的驚人真相所震撼,曾作過明確的批示,全文大意如下:
類似材料為什么沒有看到新華社上報?一、公安部:禁毒是關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要立即組織力量去云南大抓反種毒、反販毒、反吸毒。公安部每個領導成員都要傳閱《瘋狂的海洛因》;二,教育部:反吸毒要從小學生抓起,要立即認真地編寫禁毒教材。
查閱一下1991年的報刊,我們將讀到:全國禁毒委員會的第一號通令——大張旗鼓地宣傳禁毒;云南警方重拳打擊毒販毒梟,第一批100余人被判處死刑;大力組建緝毒警察隊伍;吸毒危害生命的宣傳教育向青少年普及……
《瘋狂的海洛因》功不可沒,先后得到“萌芽文學獎”等多種獎勵。它將載入中國禁毒史,也將載入中國當代新聞史和當代文學史。
胡展奮得到巨大的鼓舞,從《康復》到《勞動報》到《新民周刊》,他堅持走“調查式”記者的道路,撰寫了一大批優秀的專題調查報道(也都是有震撼力度的報告文學作品)。諸如:《焦灼的黃土地》、《躁動的陜北》、《黃金的挽歌》、《淮河的拷問》、《一個人的戰爭》、《山西礦難》、《來自灌云縣的暴力取證報告》、《湘鄂贛血吸蟲調查》、《皖西職業乞丐調查》、《浙江中部鉛中毒調查》、《向馬賄選》等等。從事記者工作15年,平均每月發表一萬余字,共計180余萬字。
胡展奮一雙不倦的腳行走在祖國的大地上。
胡展奮一雙不倦的眼睛,注視著人民的生存狀況和祖國的生態環境。
雖會有驚心動魄的日日夜夜,仍可能遭遇危險和挫折,但他堅定、坦然……
胡展奮的一枝筆,正不倦地告訴黨政領導和人民群眾各種真實情況。記者崇高的使命便是維護人民的知情權和領導人的知情權。
人民關愛說真話的“調查式”記者;
中國熱切希望有更多優秀記者、作家的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