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產業在同一地區集中投資,形成數十家甚至數百家同行業企業群落,伴以產業配套和市場細分,使這一地區的巨量產業規模噴薄而出。這種被產業經濟學稱為“產業集群”的經濟現象,正在長三角地區加速生成,并成為長三角產業競爭和融合的重要新走向。
“物以類聚”。以滬寧線為主干,兩側外延50公里左右、長約300公里的區域內,已經形成江蘇省一個產業集群區——寧滬信息產業帶。在這個集群里,密集分布著蘇州高新區、蘇州工業園區、南京江寧開發區、無錫高新區、昆山高新區、吳江開發區、南京珠江路科技園區等一批以電子信息類項目為主體、年銷售收入超過百億元的信息產業園區。據江蘇省有關部門統計,2002年這個產業集群區實現產值近2000億元,總銷售額約1900億元;江蘇全省八成以上的信息產業產值、15%的工業總產值均出于此。
經濟專家認為,產業集群是長三角規模經濟的全新演繹。小到打火機、領帶、紐扣等“小玩意”,大到輻射區域內乃至全國的高科技產業,產業集群體現了一種在競爭中融合的思維:不僅是單體企業的“做精做強”與互相競爭,更是眾多企業互相依存、互為唇齒的“抱團打天下”,最終咬合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條。
浙江省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基本上都是依托產業集群發展起來的。以紹興柯橋為中心的方圓8公里區域內機杼聲聲,2萬多臺無梭織機于此集聚,以致小小柯橋竟產出了全國20%的化纖織物;嘉善的木業生產則以縣城魏塘鎮為中心,集聚了300多家膠合板企業,以350萬立方米的年生產能力,占領了國內膠合板市場的1/3;而越劇的故鄉嵊州,年產領帶2.5億條,以占據全國領帶市場80%的份額稱雄于全球領帶產業……據浙江省有關部門統計,全省目前已有500多個產業集群區。全省28個特色優勢制造業中,銷售收入占全國同行業比重超過20%的行業有4個,超過10%的達13個。
主要推動這一新的產業競爭走向的,并不是地方政府或國有企業。浙江省省長呂祖善就說過:浙江民營經濟的專業化分工產業鏈銜接得很緊密,政府基本不作引導,完全是在利益最大化的驅動下,自發形成的。作為一種新型的規模經濟,長三角產業集群勃興的背后,是以民資和外資為主的多元化投資盡情涌流,是蘊藏在民間的創業激情的恣意激揚。
浙江陽光集團是浙東北上虞市一家以生產照明燈具為主業的上市公司。這家當地的龍頭企業不僅自身在發展壯大,同時還“孵化”出一個聲勢龐大的照明產業群落,從事燈管、燈具生產的企業有30多家,其中年產值過億元的就有6家。這些圍繞在陽光集團周圍的小企業,95%以上是原陽光集團員工個人投資創辦的!
在上海,“扎堆”投資相同行業、抱團作戰、形成集群的,則多是在業內享有一定地位的國際企業或跨國公司。在總投資金額超過80億美元的上海化工區,30家企業幾乎全是外商獨資或中外合資;世界三大化工巨頭英國石油、德國拜耳和巴斯夫公司,均有重點項目在這里落戶。而規劃22平方公里的浦東微電子產業帶,一些國際芯片大廠猶如“趕集”,一個接一個地把資金投向這個“方寸之地”,建成或在建的微電子項目達到66個。其中,8家投資額過億美元的企業,均以境外投資為主。包括:中芯國際30億美元、宏力16.3億美元、華虹NEC12億美元、泰隆10億美元、英特爾5億美元、IBM3億美元、威宇2億美元、貝嶺1.3億美元。
產業集群不斷鍛造著長三角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在相當程度上得益于區域內各地政府較為明確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服務理念。有所不為,不使企業因不必要的政府行為而增加交易成本;有所為,則使企業從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中盡量降低運行成本。
在上海,市、區兩級政府大力營造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包括測試、EDA軟件服務、多項目芯片服務等全部實現社會化專業服務。圍繞這種公共服務平臺,在全市形成科技京城、張江、漕河涇三大集成電路企業群落,“抱團”企業達到225家,實現產值近70億元。
在浙江,政府的作為主要體現在,為產業集群拓展一片“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制度氛圍和發展空間,即以中心城市、中心鎮為依托,以特色產業、優勢產業為重點,打造專業化配套、社會化服務的工業園區,創造更適宜中小企業成長的“經濟生態”。目前,浙江全省縣(市)以上的工業園區有820個,其中省級以上的有208個。
從當年“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分散化格局,到如今無數個生產力集聚點的“因集成市”,產業集群這一新動向,正不斷提升長三角經濟的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