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產品的物美價廉一直讓美國感到頭痛,不少美國人指責中國產品是在“血汗工廠”中生產出來,再借助中國政府操控的匯率賣到全世界。而現在,終于有美國人用科學的方法“發現”中國產品的競爭力奧秘——產業集群化。中國貨強大的競爭力來自超大型的生產規模,也來自當地極其完善的基礎設施。
事實上,美國人所揭開的中國制造業強大競爭力的神秘面紗,就是中國東南沿海無數企業所追尋的完善的生產供應鏈。在經濟學家眼中,這種同一行當的企業“扎堆兒”生產的現象,就叫產業集群,即某一特定產業(相同產業或關聯性很強的產業)的企業根據縱向專業化分工以及橫向競爭和合作的方式,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區域而形成的具有集聚效應的產業組織。這種產業集群不僅能夠促進專業化分工合作,形成充分的市場競爭,還能夠提升區域經濟的外延性,使區域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專家指出,大量企業的云集,可以合并同類項,共同分擔某些投入,同行業的企業可以利用地理接近性,通過合資、合作、聯營等方式進行生產、銷售、聯合采購。而行業內的信息流動、技術外溢和領域內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都可以縮短銷售半徑,將大大降低外部交易的費用和成本。
目前,中國的產業集群正在由東部沿海擴展到內陸。地處中原的河南省漯河市在城市經濟發展中選擇了農業。漯河的雙匯、南街村等一批食品工業企業已經在全國打出了一片天地。據了解,目前漯河市有各類食品加工企業6000多家,食品工業涉及到50多個系列、上千個品種,年加工生豬1400萬頭,加工轉化糧食300萬噸,肉制品加工能力達到100萬噸,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命名為全國第一個“中國食品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