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明 盛 敏
回首“2003中國經濟杰出人物”的100個人,就是100個故事。他們是個性不同的人,但他們具有同樣的精神,具有同樣的在大改革大潮中勇攀高峰的勇氣。黃林朝,100個人當中的一個。他不僅在上海地產界創立了一番基業,更書寫了一個“小簸箕”挑出“大事業”的傳奇。
輕撣灑落衣襟50載人生旅途的塵埃,忘卻歲月鐫刻的痕跡,變成強者的黃林朝不變的依舊是“富貴中求淡泊”的個性基因。這個在上海大都市里“熏陶”了25年的創業者,依然保持著特有的謙誠和拙樸,拙樸的就像山里一塊沉默的土坯。
一路航行到浦江
喜歡一身素裝的黃林朝,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年輕。但今天他感覺有點“別扭”,因為要“上鏡”。在記者的一再要求下,不得以穿得西裝革履,不過在鏡頭面前,他還是很配合的擺著POSE。也許是習慣了“低調”的緣故,聚光燈下的他,仍稍顯拘謹。雖然他身為上海菱朝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紹興市慈善基金會副會長、嵊州市政協委員,可那張寫滿了親和敦厚的臉上,絲毫看不到成功、財富、聲望集一身的張揚。在人們的眼里,他的生活依然簡單,穿得不是名牌,住得是一般公寓,吃得也只是粗茶淡飯,“他是一個不會享受的人”,面對朋友的打趣,他只是報以淡淡的一笑。
歲月的歷練,使黃林朝烏黑的頭發略添雜色的同時,也增添了一個強者坦蕩如砥的練達,身處險峻的商場,但險境已不再是陷阱,而成了嫻靜。“我覺得是國運昌盛和改革開放給了我機會,我只是抓住了而已。”這個在上海灘已經打拼了25年的浙江人,說話時依舊帶有濃重的嵊州口音,“能有今天這樣的規模,確實是當初沒想到的,除了努力和堅持,當然還有運氣,但更多的還是得益于良好的大環境。”他形容自己就像一條獨木舟,從錢塘江一路航行到黃浦江,接下來就到入海口了,如果沒有足夠準備,在跌宕起伏的大海里將再也找不到自己的蹤影。“能走到這一步,對我而言也是一種激勵,接下來還有很多事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除了珍惜之外,不敢有半點懈怠。”
黃林朝把“誠信”經商看得很重,他喜歡將生意建立在坦誠的基礎上,在很多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歷來有自己的底線:作為商人,他始終奉行“做事先做人”的律條,作為朋友,他始終敞著“無私坦蕩”的胸懷,作為對手,他始終恪守“誠信坦率”的準則。他坦言,商海里的誘惑很多,為什么很多人抗拒不了這種誘惑,就是急功近利。做生意的目的是要賺錢,但賺錢不是惟一,是你的利益就要全力去爭取,不該取的,即使是一座金山也不能動心,關鍵要看是否有毅力,“我想我做到了不貪婪”。看得出來,他對自己的“堅定立場”很自豪。因此他的身邊從來不缺朋友,有商界的、有政界的、有媒體的、有百姓的……在他母親病故時,他的好友都來吊唁就可見他的人緣極好。
黃林朝的“嗜好”并不只在于賺錢,身為政協委員和慈善基金會的副會長,他熱心參政議政,為家鄉的建設敬言獻策;作為沐浴著黨的政策陽光成長起來的企業家,他具有強烈的奉獻精神,穿針引線,積極為經濟建設出力;身為企業的“掌門人”,他注重構建企業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使企業充滿活力和生機。由于對事業的專注,他少有閑暇時間,對此他實話實說,“我何嘗不想放松自己?!說實在的,真留戀當年剛來上海,騎跨在十六鋪碼頭邊的欄桿上納涼時的江風;在小飯館里花一毛幾分錢,來半斤豬頭肉蘸著醬油下飯的滋味……”啜一口紫砂壺中的茶,咽下一絲回味,蹦出一串有些得意的笑聲。
兩個簸箕創業
黃林朝對于初進上海時的新鮮、興奮,抑或有些無助的感受仍記憶猶新。
1975年,屬猴的黃林朝按捺不住小山村的寂寞,毫不猶豫的來到上海尋找夢中的“一片天”。“初到上海,覺得上海好大好大,出了上海站,找了個小旅館先落腳。”于是,他一整天在上海站周圍轉來轉去,不敢走遠,“天黑了,卻走迷糊了,干脆叫了一輛三輪車回了旅館,第二天起來一看,嘿,車站就在家門口,那三輪車實際繞了個大圈,還花了我一塊錢!”
第二天,黃林朝搭船來到崇明,原打算找幾位在這里打工的朋友,不料想,朋友沒找著,身上僅有的60元錢卻被小偷“找”去了。始料不及的遭遇令黃林朝有點“懵”。在70年代,60元的“含金量”可不小,更何況他舉目無親又人生地不熟。不過頭腦靈活的黃林朝并沒有沮喪,“幸好,我隨身攜帶的幾斤茶葉幫了大忙,跟人好說歹說,把它換成了回程的船票,才不至于流落街頭。”托著腮幫,平穩的口氣象是在敘述著別人的故事。“的確,初涉上海灘的經歷讓我狼狽,但充滿活力的上海同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正是那次的投石問路,才有了今天與上海的不解之緣。”以那么豁達的口吻說出一度刻骨銘心的尷尬,歲月的積淀讓黃林朝心平如水。
1978年,當改革開放之“石”剛在黃浦江激起一點漣漪,已是嵊州市建筑工程公司駐上海第一分公司一員的黃林朝,率領著一支團隊,第二次踏上了上海這塊熱土地。“初來乍到,馬上要接個工程談何容易,好不容易在上海的原青浦縣攬下了一個建魚塘的工程,于是我們這幫建筑工放下了泥瓦刀,用兩個簸箕當起了‘挑夫。既然走到了這一步,也沒什么好挑剔的了。”這段至今不能淡忘的經歷令黃林朝唏噓當時自己的偉大回歸。而“兩個簸箕”也成了黃林朝“起家”的標簽。
憑著黃林朝的勤奮和誠信,人們逐漸地熟悉了這位嵊州來的小伙子,感到他為人厚道,都愿意與他打交道。打這以后,黃林朝就沒再讓自己回過頭,帶領著他的伙伴們先后承接了黃浦江上游引水工程、長橋水廠改造工程、上海污水整治二期工程等一大批上海市重點工程的施工任務。他的事業逐漸步入了上升期。
三分把握就干
黃林朝說他是一個行動型的人,“如果我有好的想法,我就會將它付諸實施,我不會用2、3個月的時間先把規劃書的標點符號都弄清楚了再去做,現在的市場千變萬化,機遇稍縱即逝,”手指捋過一頭干練的短發,神情中透出堅定,“一件事只要有三分把握,我就會毫不遲疑的去做,一個構想總是在不斷的調整和創新中才能達到完善。”
變則通,通則活。黃林朝喜歡靈活地處理問題,他更懂得如何在靈活變通中讓客戶和自己雙贏。“我與客商談生意,速度快得很。根據工程的質量要求,我覺得有利潤了,便把報價下浮一點,這樣對方很樂意接受,于是簽字蓋章,三下五除二,談判就告結束,這叫什么?這就叫雙贏!”黃林朝的果敢和爽快由此可見一斑。
在黃林朝看來,機會面前人人平等。有些事,市場肯給你“三分機會”,已屬恩賜了,還要看你是否抓得住。為使企業能在市場經濟的峰谷浪尖中穿梭迂回,黃林朝為公司選擇一條“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道路。“要么選擇放棄,要么選擇無所不能,我不得已選擇了后者,”黃林朝有些狡黠的回答,卻分明透露出一個直白的信息,“我相信自己的瞬間感覺,這是最真實的。”
就是仗著這樣的一股沖勁,一股激情,一種果斷的決策,1998年,已經是嵊州市政協委員的黃林朝憑著敏銳的感覺,著手創建了上海菱翔房地產有限公司。“盡管當時房地產還處在低迷時期,但我感覺到當時上海的房地產業是個可以發展、可以做大的行業。”黃林朝的難能可貴之處就在于準確“預判”。“凡事預則立”。預,需要鷹的眼睛,立,則需要豹的速度。他一再強調,“做企業要有發展意識,公司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必須找出搶占先機的最佳方案,并根據市場變化的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
2001年,他的第一份杰作,5.5萬平米的住宅小區“春意苑”一經亮相,便在莘莊淀浦河畔招蜂引蝶,春意盎然。緊接著他又組建了上海菱朝置業有限公司,并作出了一個當時“令人費解”的決策,在房產開發商都不看好的上海郊區周浦鎮投資了200畝土地,擬建20萬平米的現代化小區“菱翔苑”。“當時,很多人問我,在乏人問津的郊區投資,是不是錢多了沒處花?我告訴他們,最適宜居住的地方,應該是城市的衛星城鎮,因為那里的自然環境和空氣質量都比中心城區要好得多,隨著上海城市建設的加快,周浦這個衛星鎮將很快顯現它的‘磁效應。”
貴在堅持,對于一個商人來說,也許是一種考驗。黃林朝的擴張是謹慎和理性的,他看重的不是簡單的地理位置,而是看重未來。今天,隨著周浦鎮房地產業的崛起,黃林朝用微笑回答了懷疑和指責,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感覺無可挑剔。
2005年,“菱翔苑”的即將落幕和“濱海森林公園別墅”即將啟幕,是黃林朝事業一個新的高峰期。但事業有成的他卻不迷茫,“對我個人而言,離成功還遠著呢,充其量只是上了一個臺階,這不是客氣話,”他慎言,“我要用更多的智慧,做更多的事,讓我的公司快點長大。”頓了頓,手撫桌上一只碩大的“船舵”工藝品,“這是我特意找來的,”他起身告訴記者,“人生猶如航海,要緊的是把穩舵。”一身素衣,黃林朝卻那么光鮮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