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在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啟動之前,市場輿論存在刻意誤導的成分。在誤導政府的言論中,隱含著有三種動機:
一種動機是為了拋售手中的非流通股票。這些人(或公司)曾經通過各種方式(大部分是2000以后,政府啟動了國有股減持試點工作,有些人認為國有股流通指日可待,于是從市場中購買國有股,價格一般是上市公司的每股凈資產值)擁有了一些國有股或法人股,本意是想套取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價格與流通股價格之間的差價。但隨著二級市場股價的不斷下跌,上市公司的股價與每股凈資產值越來越接近,希望通過這些非流通股發財的夢想越來越渺茫。于是,這些人不遺余力地制造各種輿論,希望股市早日實現全流通。
第二種動機是希望通過獲得補償的方式降低流通股的價格,從而實現股價與合理估值的接軌,這是很多基金經理的想法。2001年之后,隨著基金隊伍的不斷壯大,市場的投資理念發生了質的變化,從以前的坐莊模式向“價值投資”轉變,這是市場進步的表現。但就在“價值投資”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的時候,機構投資者的困惑也越來越明顯,因為按照國際市場的估值標準,即使上證綜合指數跌到了1000點左右,我國股票市場的絕大多數上市公司依然沒有投資價值。將部分非流通股無償送給流通股股東,然后再除權,就可以保證在流通股股東不受損失的前提下將股票價格降到合理的價位。這早已成為基金經理們夢寐以求的目標。
第三種動機是為了起到廣告效果。這些人目的是掌握話語權,希望上市公司在實施股權分置改革時聘請自己為顧問,從而為自己得到更多的業務機會。
總之,在眾多的市場輿論中,夾雜著各種私利的動機,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而一般投資者沒有話語權,只能在網上發泄一下自己的情緒。
對資本市場改革的基本建議。要使股市擺脫危機,正確的做法是反省我國股票市場的制度缺陷,把存在的制度漏洞堵住,在制度建設上做文章。如果我們過多地在股權分置改革或股價漲跌等技術性問題上糾纏不清的話,我們可能會貽誤制度建設的時機。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嚴格監管。加強市場監管,嚴懲違規者才是各國證券監管部門保護中小股東的正確道路,我國證券市場也不可能例外。目前的市場秩序比幾年前好了很多,但市場監管依然有許多工作要做。我們應該在修訂《公司法》和《證券法》過程中充分體現嚴格監管的思路。
第二、國家承擔司法賠償責任。雖然嚴格執法是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根本措施,但從短期看必然會導致股票價格的進一步下跌,進一步傷害當前投資者的利益。為此,政府對于那些法院已經判決、而當事人已經無力賠償的證券侵權案件直接承擔賠償責任,政府在履行賠償責任之后再追究有關當事人的責任。
第三、停止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同時給予大股東在場外轉讓的權力。
第四、放松行政管制。目前監管部門對證券市場的過多管制對證券市場的活力構成了嚴重傷害,例如證券公司股權轉讓和增資擴股受到過多的局限,廣發證券的員工持股計劃因得不到證監會的支持而面臨流產;上市公司再融資周期長,效率低下,定向增發需要證監會的特批,上市公司不能自主決定重大資產的收購和出售;證券交易所職能弱化等。證券市場的精髓就是創新,監管部門在管好應該管好的事的同時應當盡可能放松對市場的直接管制,還原市場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