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間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化和股權結構的多元化,非流通股也蠢蠢欲動,日益產生了流動性需求,這是現代商品經濟的合理訴求,也是全流通制度的內在動因。事實上,自股權分置以來,非流通股流通的沖動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1999年國有股配售試點
1999年9月22日,中共十五屆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于國有企業(yè)改革和發(fā)展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在不影響國家控股的前提下,適當減持部分國有股”,國有股流通首次開題。同年11月29日,證監(jiān)會推出了國有股配售試點方案以及10家試點上市公司名單,以“10倍市盈率以下的配售價格、年內2家試點、2家配售總額約5億元”作為界定,當日滬指跌0.63%。12月2日,中國證監(jiān)會確定冀東水泥等10單位為國有股配售預選單位。中國嘉陵、黔輪胎1999年進行試點,其余8家將優(yōu)先作為下一年國有股配售的預選單位,當日滬指跌0.78%。1999年12月,中國嘉陵和黔輪胎比例配售試點減持。由于市場普遍認為上述公司按前3年平均值計算的配售價格明顯偏高,廣大投資者參與國有股配售的積極性極大挫傷,2只股票配售價格公布之后其二級市場價格出現了大幅下挫,其中中國嘉陵更產生了1800萬余股,主承銷商被迫包銷。鑒于市場反應,政府立即停止了這一方式。
2001年國有股減持
2001年6月12日,國務院正式頒布國發(fā)[2001]22號文《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標志國有股減持工作正式啟動。其核心條款是規(guī)定新發(fā)增發(fā)股票時,應按照融資額10%出售國有股,而且“減持國有股原則上采取市場定價方式”,把高價減持同首發(fā)、增發(fā)“捆綁”起來。
2天后,股市在見到2245.43歷史高點后,開始以急跌方式,踏上漫漫熊途。其后,烽火通訊、北生藥業(yè)、江汽股份、華紡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按10%的融資額市價(發(fā)行價)減持國有股。至2001年10月22日,上證綜指下探至1514點,跌幅突破32%,市值縮水6000億元,證監(jiān)會被迫緊急叫停國有股減持,當日滬市全線漲停,漲幅高達9.86%。2002年6月24日,國務院正式決定《停止通過國內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并不再出臺具體實施辦法,當日滬市全線漲停,整體漲9.25%。
上述兩次國有股減持是在國有企業(yè)改制、經濟結構布局調整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其主觀目的在于通過減持國有股為國企改革服務和補充籌集社保基金。
2004年C板啟動
2004年底,滬深交易所和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相繼公布了《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份轉讓業(yè)務辦理規(guī)則》和《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份轉讓業(yè)務辦理實施細則》,標志著C板啟動。《規(guī)則》規(guī)定非流通股實行T+1個月交易,而目前流通股是T+1日交易,如果哪一天《規(guī)則》修改為T+10呢?那算“轉讓”還是“流通”呢?《規(guī)則》還規(guī)定每手轉讓以總股本1%為為最小轉讓單位,依《公司法》規(guī)定,上市公司的總股本最小為5000萬股,這樣,總股本的1%就相當于50萬股,而目前流通股的最小轉讓單位是100股。為什么要確定1%而不是1千股或1萬股的數量呢?同樣拿不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正是因為我國法律對股份“轉讓”與“流通”缺乏明確區(qū)分,規(guī)則制訂者就一次次地探試它們的邊際,并根據市場反映在可供操作的模糊空間里一步步由“依法轉讓”走向“漸進流通”,而且可以合理預期的是還會繼續(xù)一步步走向“完全流通”。與上兩次的市場反應一樣,滬深股指應聲落地,幾天后,C股被叫停。
雖然上述這幾次改革嘗試都沒有最終成功,但它深化了人們對這個問題復雜性的認識和理解。圍繞這個問題,社會各界人士進行了多年的理論探索。雖然理論上的探索和改革實踐都沒有實現解決股權分置的預期目標,但是這些探索和實踐最終結出了股權分置改革之果。
股權分置破局
2004年2月2日,國務院“國九條”(《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wěn)定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穩(wěn)妥解決股權分置問題”。2005年4月12日,證監(jiān)會負責人表示解決股權分置已具備啟動試點條件。4月29日,中國證監(jiān)會正式頒布了《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雖然文字不多,但卻是一項從根本上消除證券市場發(fā)展障礙的重大政策措施,正式宣告了歷時數年的關于股權分置的爭論終于塵埃落定,一場解決股權分置的戰(zhàn)爭已經吹響了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