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發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先后形成了珠江三角經濟圈、長江三角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這三大經濟圈的經濟活力和實力都令人側目,其發展水平也大大領先于全國其他地區。但是與上述三大經濟圈同樣屬于沿海的環北部灣經濟圈卻顯得沉寂。
在過去的10余年里,北部灣地區的一些城市與國家的政策和歷史所賦予的機遇一次次擦肩而過,其中凸現的問題的確值得反思和回味。
關于“北部灣經濟合作組織”
位于中越之間的北部灣,面積近13萬平方公里,北面是廣西沿海諸港口,東面是廣東的湛江市和海南省。由于種種原因,北部灣地區發展遠遠落后于我國其他沿海區域,成為沿海經濟的“洼地”。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的北部灣地區戰略地位大大提升,沿海的湛江、???、防城、北海等港口既是滇、黔、滇、蜀等西部腹地省區出海的便捷通道,又是我國距東南亞各國最近的口岸,北部灣作為中國東西部、中國與東盟兩個“結合部”的地緣優勢被普遍看好。抓機遇謀發展的沖動,催生了“北部灣經濟合作組織”:2000年11月24日,湛江、北海、???市發起,“北部灣經濟合作組織”在湛江宣告成立,成員還包括了廣西的欽州市、防城港市,海南的東方市、儋州市、洋浦經濟開發區和臨高縣,以及湛江港務局、柳州鐵路局、海南海航集團公司3個經濟實體,形成“9+3”的格局。
“洼地效應”緣何難以凸現
5年前的“北部灣經濟合作組織”,操作之規范、影響之廣泛即使放在今天也絕不遜色:在民政部門正式注冊,設立常設機構,制定詳細的組織章程、管理辦法,設計有會徽,參加成立大會的成員單位“一把手”發表了《北部灣經濟合作組織千年宣言》,這一宣言還立石銘碑安放在成立地湛江。但熱熱鬧鬧的開場戲后僅兩三年,這一被普遍看好的機構就成了昨日黃花。
如果僅僅將這些年來的種種努力歸結為一個概念,肯定會招來諸多的指責。因為在那些環北部灣城市的經營者和研究者們看來,在世界經濟重心東移、亞太地區經濟合作進一步增強的大趨勢下,北部灣經濟區因為有著良好的區位優勢、自然資源等,勢必將成為中國下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熱點區域。
現實的情況是,北部灣地區由于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都處于封閉的狀態,經濟相對落后,其周圍是東盟貿易區的逐步啟動和活躍的港澳臺華南經濟區,同時也有中國大西南省份的出海通道等因素的客觀存在。從理論上講,北部灣經濟圈與大西南經濟圈作為低度發展帶,正處于兩條高層發展帶——東盟自由貿易區與港澳臺華南經濟區之間。高發展帶的資金、技術、人才與低發展帶的自然資源、勞動力結合,就會產生優勢互補的經濟開發效應。當然,大局勢似乎也在為這一理論提供更多的佐證信息。
打開地圖可見,北部灣地區正處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中心地帶,其橋頭堡位置客觀存在。但這是否就是北部灣地區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塵封期,結束其越來越滑向邊緣化的大好時機呢?機遇的確又一次光臨。但在機遇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北部灣經濟區的城市究竟為迎接這一次機遇準備了些什么?它們的優勢究竟在哪里?
實際上,這一點在曾經的幾屆環北部灣經濟合作組織的會議上,就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并作為會議之后就應該實質性地去解決的課題。但從該組織松散的機構來看,這一本應引起與會城市重視,并著力去解決的問題,到下一屆可能還是一個被提出來,放在桌面上討論的話題,甚至是一點談資。
記者拿到過該組織2003年度的經費預算報告,其一年的會費不過14萬元,而實際支出的不過10萬元。就這樣的經費來支撐這樣一個組織,能夠做的事情也就是一年到頭開個會,念念報告而已,實質性的東西太少。與會的部分官員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
北海市委書記溫卡華憂心忡忡地指出,如果我們的會議年年都這樣開,我都懷疑這個組織還能不能支撐下去,其意義體現在哪里?北部灣經濟合作組織已經存在了5年時間,但實質性的活動依然開展得過少,務實顯然是這個組織存在下去的前提所在。湛江市副市長陳亞德也多次提出,應該多拿出點錢,委托一些專門的中介機構對北部灣地區的資源、經濟合作等進行系統的調研與分析,并作出具體的對策性方案。而在海南方面,其實早在1993年就開始了對環北部灣地區的區域性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已經連續10年時間對環北部灣兩國四段(兩國即中國、越南,四段是海南、廣東、廣西、越南沿海地區)進行了跟蹤調研。系統地反思了該區域的失敗之處、優勢所在,其中的一些建議還不乏靈感色彩,但因為種種原因而未能真正作用于該區域間的經濟建設當中。有研究者指出,如果環北部灣組織的各個成員之間不形成一股合力,再好的建議也許都化為一紙空談。
北部灣城市低層次的龍頭之爭
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史上,處于北部灣經濟區的湛江、北海兩市,1984年就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1988年國務院批準了廣西欽州市為沿海開放區;1992年,國務院又批準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建立,并享受全國開放度最大、最優惠的保稅區政策。
然而,過高的期望值與過多的厚愛,卻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被異化為開放的成本。
正是這種過高的期望值,令決策者走入了一個盲目樂觀的誤區。而伴隨著盲目樂觀而來的,是地方經濟的超常規發展和無序的開發與管理,這幾乎成了環北部灣地區在開放的過程中一個共同的發展宿命。海南、北海的房地產泡沫,就是透視這種開放成本的窗口。
近年來,北部灣地區的無序,導致了森林資源的減少,水源日趨短缺、污染嚴重,水土流失等。這些都在向開發者提出警告:開發、利用、保護,將是環北部灣地區經濟圈形成過程中所必須恪守的,否則,其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將大打折扣,甚至會被歷史最終嘲弄。
對此,“北部灣經濟合作組織”內部曾產生過兩種意見:其一是合作需要一種民族責任感,以開闊的胸襟來進行真誠的合作,共同建設北部灣,從整個北部灣大局出發,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避免重復建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態勢;其二就是“競爭發展說”。一些城市主張通過競爭,來優勝劣汰最終促進共同發展。后者愿望可能更加趨向于成為這個經濟圈中的領頭羊。
今天“北部灣合作組織”的發展現狀就趨于“競爭發展說”。據了解,自該組織成立以來,北部灣各城市的“龍頭”之爭從未停止過,這個宣稱自己是北部灣中心城市,那個說我是最大的出海通道,不樂意分出個座次來,爭當“老大”的心態使合作只是停留在口號上?!安蛔屗恕钡男膽B,使湛江、防城港和海口市形成的“金三角”城市港口群陷入了競爭泥潭。
人們常說,“兩省交界處的路最難走”,這句話在北部灣地區再次得到驗證。廣西4年前就把渝湛高速公路修到了與廣東湛江市高橋鎮接壤的北海市山口鎮,但廣東迄今沒有將由桂入粵后到湛江路段修通,山口鎮成為渝湛高速公路西部進入東部的卡點。貴州、云南、四川、廣西和河南、江西等內陸省份開往廣東或海南的貨車途經此地,從山口出高速公路進入廣東湛江境內,跑的仍是瀝青路面的325老國道。來自貴州的一位卡車司機向新華社記者抱怨:“北海和湛江各自都與省內的高速公路網連接,偏偏運輸最繁忙的兩廣交界處是‘斷頭路,‘環北部灣根本‘環不起來?!?/p>
港口之間惡性競爭戰火不息。目前,湛江港、防城港、北海港、欽州港都提出要打造大西南面向東盟市場最便捷的出???,各個港口都想盡辦法爭取貨源。惡性競爭導致北部灣港口群陷入“吞吐量大,利潤率低”的怪圈。據悉,2005年,湛江港港口集團完成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3000萬噸大關,達到3124萬噸,同比增長30.6%,增幅高于全國沿海港口平均水平,但是,湛江港港口集團的年度利潤卻只有1000多萬元。
北部灣沿岸城市都把重化能源工業當作未來的發展重點,在新一輪激烈的招商引資競爭中,相同的城市定位造成港口資源的浪費。
同時也不可否認,這些年來,環北部灣城市間在合作形式上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比如環北部灣城市開通了旅游大篷車,將環北部灣的濱海旅游資源捆綁起來向外推介;利用中遠集團的航運能力,將北部灣地區的農業產品運抵北方市場等。但這些合作僅僅停留在相當淺的層次,深層次的、變革性的合作仍然“堅冰難破”。
北部灣的優勢和機遇
在傳統產業利潤下降的同時,新的經濟增長點卻沒有出現。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成了環北部灣城市一致的愿望。幾乎無一例外,這些城市的主政者都把目光投向了海洋。21世紀被稱為“海洋世紀”、“中國經濟海洋的第三個鼎盛時期”,這些趨勢必將為北部灣經濟區帶來更多的開發機遇。北部灣地區最大的資源優勢究竟體現在哪里?那就是海洋資源,主要包括海洋油氣資源和生物資源。
由于環北部灣經濟區介于東亞與東南亞之間,是海上交通樞紐,相隔最遠的沿??诎吨焙揭蝗湛蛇_?!耙蝗諈^”的地理環境,為加強區域內的溝通提供了便利。除了海洋交通之外,環北部灣經濟區的陸上交通體系也在日趨完善。
20世紀90年代初,經濟學家季崇威考察廣西沿海后,提出“可考慮建立一個北部灣開發區,或者叫北部灣經濟特區,把防城、北海、欽州列入區域范圍,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開發”。到后來,這一構思被發展放大成:從北部灣“一日區”的優越區位條件與日趨緊密的經濟聯系、經濟合作的趨向看,將北部灣開發區可擴展到海南西線段、廣東雷州半島甚至越南東線段,從而逐步在亞太地區形成一個新的次區域經濟合作與開發區。
另外,在2004年11月3日湛江召開的“環北部灣城市論壇”第八次會議上,與會代表達成共識,提出要為“北部灣經濟合作組織”找個“母體”,就是構建北部灣地區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平臺。與會代表建議,環北部灣各城市應當根據區域發展趨勢與產業對接要求,充分發揮本地區產業、資源、環境、交通等方面的優勢,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盡快融入“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攜手共謀經濟發展。
2005年3月,在北京出席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數十名廣西全國人大代表聯名向大會遞交了廣西團的“一號議案”———《關于請求國家支持加快推進構建環北部灣經濟合作圈的議案》,建議中央從國家戰略高度,進一步重視推進環北部灣經濟合作圈的建設。
《議案》建議,加快構建環北部灣經濟合作圈,可按照“加快啟動,重點突破,逐步推進”的思路在國家總體規劃指導下統籌推進。國家有關部門在制定“十一五”規劃時,應將環北部灣經濟合作圈納入國家總體戰略通盤考慮,編制區域合作專項規劃,提出中(國)越(南)雙方中長期經貿合作的方向、重點和政策措施等等。
在發展與反思的過程中,北部灣區域各市的書記、市長們想到的近乎一致:那就是環北部灣任何一個城市要想得到真正突破性的發展,其發展的前提可能是在整個北部灣地區的整體發力甚至是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的發力之后。如果沒有一個大的經營環境來促進環北部灣各成員城市的經濟發展,從各自的角度來談各自的發展必將事倍功半。從這一角度來理解,在環北部灣經濟合作組織這類的機構成員中,坦誠相見,真干實干地開展合作將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