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en

為上班堵車而煩惱?為交通不暢而郁悶?“行”乃人生一大事矣。暫且放下煩惱,隨Helen到倫敦街頭轉一轉。排堵方法有的是,但有一點不能忘記,你我都要遵守交通規則。
不少到過倫敦的中國游客會覺得,這里的街道似乎并沒有想像中那樣寬廣,至多也就和中國的小縣城道路建設水平差不多。但令人嘆服的是,在人口稠密的西歐各國,尤其是倫敦這樣的國際性大城市在高峰期間卻能達到擁而不擠,慢而不堵。
而在中國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放眼望去,道路寬闊,車輛如梭,十幾條行車線的馬路司空見慣,每逢綠燈間隔,行人不得不加快腳步,才能安全穿過馬路。然而這樣寬敞的道路、也經常會堵得水泄不通。這是為什么呢?是不是我們的道路應該修得更寬一些呢?
不要急著下結論,HELEN先告訴你一些英國倫敦市政當局是如何規劃、卓有成效地治理交通堵塞的。讀了,可能對你我不無啟發。
面臨保護城市文物建筑和發展道路交通的矛盾,倫敦是如何處理的呢?
倫敦是歐洲著名的文化歷史名城,也是聞名世界的大都市。倫敦750多萬人口,就居住在一個邊長為40公里的正方形區域內。所謂的大倫敦,人口稠密程度絲毫不遜于北京、上海。市區隨處可見兩三百年歷史的保護性建筑,所以近百年來倫敦市區修路搭橋都是以不損壞建筑物原貌為前提,而這樣的狹窄空間還需要容納每年數以千萬計的游客和750萬城市居民在其中穿梭往來。
據統計,倫敦每個工作日,有540萬人次通過乘坐公共汽車,300萬人次通過乘坐地鐵,30萬人次通過騎自行車到達他們的目的地。所以,倫敦市交通堵塞之惡劣早些年聞名于全歐。
如果您經常看電影,不難發現倫敦有種經典的紅色雙層公共巴士。其特色就在于敞開式的后門,乘客多是買全天票(一天之內無限多次使用),遇到堵車可以自己跳下步行或者跳上另一輛巴士改變乘車線路。可見,除了紅色雙層巴士帶來的些許浪漫氣息,這種巴士的出現更多的是為了適應倫敦的惡劣交通狀況吧。
更富戲劇性的是,有數據表明,20世紀初穿梭于倫敦大街小巷的主要交通工具——馬車,當時平均速度可達12英里/小時,而一百年之后,在家庭轎車走入了英國千家萬戶之后,行車平均速度卻降到了9英里/小時。惡劣的交通狀況讓倫敦市民再也無法忍受,在2003年2月,特立獨行的倫敦市長利文斯通推出了倫敦“交通擁擠費”(Congestion Fee),也就是進城費。
什么是“進城費”?“進城費”是怎樣收取、管理運作的呢?
進城費,也就是“交通擁擠費”(Congestion Fee),按規定,在倫敦市中心8英里的范圍內,周一至周五早上七點到下午六點半,不管在城里中心區域停留多長,也不管進出幾次,每車每天費用為5英鎊。近來已由5英鎊增至8英鎊。司機可以預付或者在進入倫敦市區后于當天晚上10點之前付款。付款的方式包括在注冊后用手機或網上支付,可以使用上百個自動付款機,也可以通過上千個指定經營的零售店報攤支付。
這個系統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汽車不需通過任何的收費欄桿,或者買票貼在車上,整個系統就是由在各個路口的攝像頭和與之相連的數據庫控制的。每一個跨界的路口都有用紅色“C”標出的界線,當汽車通過進城界線的時候,攝像頭掃描了車牌,然后,系統會和數據庫里的記錄比較,如果已經有支付進城費的記錄,就把這次的掃描結果從記錄中刪除。如果沒有支付記錄,那么到車主當天繳費的時候,掃描結果會被刪除。如果到晚上10點還沒有繳費記錄,車主就會被記錄罰款。在當天10點以后,12點以前支付,要加收5英鎊。過了12點,就要收到80英鎊的罰單了。不過像英國大多數的交通罰單一樣,如果你在2個星期以內支付,可以支付半費40英鎊。超過28天沒有繳款的就要支付120英鎊。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怪招”效果卓著。在推出進城費之后,倫敦交通擁擠程度直線下降,最初的幾天其下降幅度達到了30%,大大超過了推行者的預期。如今在收費時段,倫敦汽車交通流量平均降低了16%,為司機每年可節省堵在路上的200萬到300萬個小時。據統計,進城費和罰款將在推出后的10年內給倫敦帶來近20億英鎊的收入,它們都將被用于倫敦交通系統的改造和提高。
如今在英國各地一些備受交通擁擠困擾的城市如伯明翰、愛丁堡都醞釀著借鑒推行這項政策。紐約,巴黎,東京的市長都紛紛跑來學習倫敦成功的經驗。而中國,有不少歷史文化古城也正遭遇交通問題,是否該借鑒此法呢?

除了發展公共交通事業來改善交通擁堵,還有其他方法嗎?
其實國內某些大城市交通建設的硬件已經趕超了海外發達國家,我們更需要的是在規劃管理的能力上、對國民觀念意識的引導上下足工夫。
比如說,倫敦一方面不不遺余力地發展更新公共交通事業,但更注重倡導鼓勵市民轉變觀念,利用公共交通或騎車走路上班。比如,在倫敦申奧時,倫敦的交通是個弱項,但他們在申辦陳述中推出了“走路去奧運”的新思維:運動員村將設在奧運村的中心位置,50%以上的奧運隊員和70%以上的殘奧隊員將可以走路到達比賽場館,其他媒體人員、服務人員和各國官員的住宿安排也將本著這個原則,臨近奧運賽址。這可是奧運歷史上的創舉!“運動員到倫敦的時間是用來比賽的,不應該花在交通上”。為了在倫敦市區安排更多的住所迎接世界各地的客人,他們還將推出由倫敦居民邀請運動員家屬住在家里的計劃。
另外,HELEN還想提到的一點是,公民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也是至關重要的。去年在上海發生的高架兩車追尾,本來只是很小的一起事故,但雙方互不相讓,將車橫在道路中間,使得本來就不太順暢的交通雪上加霜,竟然導致堵塞長達2個多小時。當然,后來肇事者是被嚴肅處理了,但也給我們敲響了公民公共道德素質亟待提高的警鐘。相比之下,英國公民是如何做的呢?在英國,城市各個路口并沒有交通警察值班站崗,但各個交通要道都有攝像系統進行錄像監督,所有的警力都是接到報警后快速趕到事故現場進行處理。發生交通事故的時候,如果責任比較清楚,一般雙方交換保險公司資料,并不需要警察參與,也很少引起爭執。當事故嚴重,有人員受傷,或者無法明確責任的時候雙方才會報警,由警察處理。但是不管是哪種情況,在可能的條件下,雙方都會首先主動把車輛挪出主路,到路邊處理,盡量不影響其他車輛。
英國的環行島、信號燈和人行通道
在英國,城鎮的道路并不是東西南北直來直去的,而是像蜘蛛網由一個一個的結點連接的。英國轉向車流主要通過信號燈和環行島來完成控制。環行島(Roundabout)是英國道路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非常普遍。英國的車輛是靠左側行駛的,所以到環行島的時候,要給右邊駛來的汽車讓路,如果有車,那么就要等候。直到有了空當,才可以開上環島。這樣的設計避免了交通信號燈的等待時間,保證了車輛的流動性,特別對于多條道路交匯的情況,既避免了交通信號燈的混淆,同時更能實際調劑各條道路的繁忙空閑,也減少了由于某車搶行造成擁堵。
當然在一些主要繁忙的路口,仍然是通過交通信號燈來控制。信號燈除了紅燈,黃燈,綠燈之外,還有為各個轉向車道設置的“過濾燈”,就是綠色的箭頭,標示直行,左轉或右轉,車輛只有在自己方向的過濾燈亮了之后才能通過。這就避免了轉向車流阻擋直行車流,也讓行人通過馬路更為安全。
對于行人過道,英國根據道路交通的實際情況分成三種方式。在主要繁忙的路口,行人過道要根據交通信號燈提示,行人過道的綠燈亮起時才能通行;再有一種是行人自主掌控的信號燈,行人過道閑時是紅色信號燈,保證來往車輛通暢,需要過道的行人按下按鈕后大約三十秒,行人過道燈會變為綠色,同時給來往的車輛顯示紅燈,再過三十秒后行人過道燈則變回紅燈。再有一些路口沒有紅綠燈,但有斑馬線連接,斑馬線兩端都有一個不間斷閃爍的黃色圓燈,這是無條件行人優先線,只要有行人在斑馬線兩端等待通過,車輛就要停下讓行人先行。在倫敦市區地鐵交織入網,地鐵入口往往也就用做行人的地下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