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乃祥
前不久,我的一位老師,當年大學的哲學教授,在醫院已處彌留之際,我們在寧的三位同學即刻趕去探望。年近九旬的老教授,見弟子來了,突然回光返照,精神為之一振,又給我們上起了哲學課,其結束語是:人生猶如一面鏡子,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
教授這番話的意思是:情緒的自我調節,直接影響著對生活的態度。情緒良好,興致濃烈,斗志昂揚,精力充沛,樂觀向上,健康大度;情緒不好,悲觀消極,意志消沉,疲勞乏力,導致疾病。
我有位老同事,屬離休一族。他一想在離休前有套好房子,與家人安度晚年。當時因粥少僧多,單位領導沒法滿足他的要求。對此,他耿耿于懷,整天像磐石堵胸,怎么也不順氣。結果不久,他突發腦溢血,命歸西天。這是沒有及時進行自我調節情緒的教訓,是值得我們引以為戒的。
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是個善于自我調節情緒的典范。1957年,正當他風華正茂時,一場政治風暴,把他打成了右派。但他不驚詫,不害怕,把磨難當作人生的一份驕傲。他說:“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有了這樣開闊的胸襟,苦悶、煩惱等不良情緒,自然與他無緣了。待疾病的良好心態,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記取的。陳老在83歲那年,查出患有惡性腫瘤。在這個晴天霹靂面前,他鎮靜自若,含笑面對。他說:“治病是個痛苦的過程,但不能因此而放棄,我要是害怕、放棄,那就會被病魔壓倒,失去戰勝病魔的勇氣。”正是這種良好的心態,幫他降服了病魔,步入百歲老人行列。
人生是一個過程,正如有首歌唱道:“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趟大河。”生命的全過程充滿風雨坎坷,沒有無風無雨的天日,沒有無波濤的海洋。這就要求我們善于調攝情緒,化苦為樂,破涕為笑,盡快排除煩惱,維持良好心態。調攝情緒的方法很多,你可帶著家人去登山,感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魄;你可與朋友去趕海,感受煙波浩渺的廣闊和容納百川的胸懷;你可一人去賞月,在靜靜的院子里,享受一片“月色像檸檬般悠然自得的寧靜”,你還可邀朋友相聚,自我解嘲、自我安慰,化悲痛為快樂;你還可趴在床上,欣賞宋祖英、劉德華的歌,讓煩惱隨歌遠去……
科學和事實證明,不良情緒,長久郁悶在心,不僅會增加顱腦與胸腔的壓力,影響心臟的正常搏動和血液的正常循環,還會引起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從而引發心臟病、腦溢血、精神癥等疾病,造成嚴重后果。所以,我們一旦遇到不快之事,一定要及時調攝情緒,保持心態的平衡和平靜。
(編輯湯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