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 飛
竹炭專賣店經營是新興行業,不少人看好它的發展前景,勇于投資,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王軍屬于后者,他的故事折射出目前我國竹炭市場的某些現狀,同時也給人們提了個醒:老水手也有被海水“嗆”的時候。
激情還鄉捕商機
王軍,30多歲,為人隨和,與人交談時嘴角永遠掛著微笑,流露出豁達與自信。這位來自浙江寧波的商人,多年來一直在桂林做服裝鞋襪生意,幾乎從未失過手。
2004年5月的一天,他上網偶爾瀏覽到一個網頁,上面專門介紹了竹炭的運用與前景。他精神為之一振,認為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商機。他的家鄉氣候潮濕,居民消費能力也不錯,有竹炭產品的消費市場,于是他很快作出決定:回老家寧波考察。
王軍坐了20多個小時的火車回到家鄉。下車后他沒有回家看望父母妻兒,而是直奔網上提到的寧波市郊縣的火神竹炭公司。
王軍和竹炭公司的吳總談了兩個小時。吳總告訴他,火神竹炭公司是國內擁有竹林面積最大的竹炭生產企業,不用擔心貨源,而且品種也是國內最多的。只要加盟,一定會賺到錢。
王軍雖然覺得吳總的話有些玄乎,但也同意竹炭是一個有前景的好項目。談到最后,吳總直接說:“你把首批貨款打過來,馬上給你發貨。寧波市場有你的大蛋糕,準備好賺錢吧!”
聽完吳總的話,王軍淺淺地笑了笑。作為一個從商多年的人,他很清楚如果馬上打款就過于草率了。于是他微帶歉意,慎重地對吳總說:“我想再去看一下車間,然后了解一下市場,明天給你答復。”吳總明白王軍是有備而來,于是叫秘書帶他去參觀一下。
經過考察,王軍發現廠家雖不像網上描述的那么龐大,只是一個不到100人的小企業,但畢竟還不是一個小作坊。身為有經商頭腦的浙江人,他很清楚:竹炭這個項目既然是一個新興的行業,才剛剛起步,也就不可能馬上就做得很大。再說,江浙一帶是中小企業居多。所以,自己見到的這一幕實屬正常。
晚上回到賓館,王軍站到窗戶旁,望著寧波夜晚的燈火輝煌,橫下一條心:做!雖然廠家的實力不強,但自己本來也就是看準了這個新興行業的前景才回來的,自己努力才最重要。再怎么說,沒有賣不出去的東西嘛。就這樣,第二天王軍便成了火神竹炭公司的一名加盟商。
開業隆重生意冷清
接下來,王軍馬上著手尋找開專賣店的門面,每天早出晚歸,先后談了10多家,好的門面租金和轉讓費高得嚇人,便宜的又太差。就這樣,一周時間過去了,王軍大街小巷轉了個遍也沒有轉出結果。
一天,因為心中郁悶,王軍跑到街邊書攤上買了本創富類雜志,有篇文章的題目吸引了他的目光——《產品需要定位》。
讀罷此文,王軍忽然覺得思路清晰多了。他停下了尋找門面的步伐,仔細分析自己產品的目標客戶,認為自己代理的竹炭制品多為家居用品,所以客戶應該集中在居民區。于是,他覺得應該把專賣店開在社區里。
第二天,他在一個居民小區找到了合適的門面。月租金不高,1200元。然后,他找了幾個裝修工開始裝修門面。不幾天,門面裝修好了,店雖小,但效果不錯,充分體現了竹炭風情。]
竹炭店開業那天,王軍請來了樂隊、記者和親戚朋友,場面十分熱鬧,引來不少人駐足觀賞。可是,上午一陣熱鬧過后,店里馬上平靜下來,下午顯得更加清靜。雖然,偶爾也會有行人往店里張望,但真正走進店來的人實在太少。好不容易進來一個,王軍拿出百分之百的激情給人家解說半天,最終客人還是一點東西也沒賣。開業第一天,王軍的心情起起伏伏,甚至有些惶恐不安。
慘淡回到老本行
客流少,使得王軍的竹炭店生意慘淡。
一個20來平方米的店堂,從早到晚,進來逛的人不到10個,掏錢購物的客人更是少之又少。運氣好的話,還能有一兩百元的營業額,但更多的時候只有幾十元,甚至是零。這樣的銷售狀況,讓王軍極端煩躁。要知道每天的房租、水電等費用都要100多元,如此可憐的營業額無疑讓他每天都在虧損。
王軍在焦灼、矛盾中度過了開張營業的第一個月。月末統計,營業額才1000多元,連房租都不夠。不算前期投入,就當月而言,竟虧損2000多元。王軍的心猶如掉進了嚴冬的冰窟里。想起選項目時的執著和激動,再想想開業后的艱辛與無奈,悲傷淹沒了他。
王軍畢竟不是第一次做生意,經歷過許多風雨,沒有被嚴酷的現實打垮。他在月結后的第二個晚上開始反省,并做第二階段的工作計劃。
王軍問自己:為什么每天進店的人這么少?
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摸索,王軍清楚了原因:是自己當初定位有偏差,從而導致選址錯誤。他把店開在一個普通居民區內,而竹炭市場還沒有完全成熟,并沒有成為普通百姓的日常必須消費品。所以把店開于此處,店內客流量必然有限。
第二個問題:為什么進店的人只看不買呢?
盡管王軍在終端銷售這塊的推銷能力不錯,但客戶懷疑和不信任的目光擊碎了他的希望。其實,客戶的懷疑和不信任不是王軍個人的不足,主要原因是當地普通消費者對竹炭知之甚少,對王軍口頭介紹的竹炭知識必然不會貿然相信。
想到這些,王軍豁然開朗。要讓自己的竹炭店扭轉局面,就必須解決上面兩個問題。可“店址問題”,他目前沒有辦法進行調整,只能選擇“廣告突圍”。
王軍知道,投放廣告風險大,但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他希望盟主——火神竹炭公司多做些宣傳,可人家實力有限,舍不得投錢。
王軍只好自己去聯系報社,談好廣告投放日期。這一次他花了一萬多元的廣告費。
廣告登出后,進店參觀的人確實增加了不少,買東西的人也明顯增多,但盤算結果顯示,虧損反而大了。因為廣告費用太高,回報卻又太低,僅僅打一兩期的廣告就想扭轉整個局面顯然不可能。自認為是商海老手的王軍開始嘲笑自己的幼稚。但是兩次的廣告投入已經讓他的經營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因為資金鏈出了問題。真是應了其他做生意的朋友說的話:不做廣告等死,做廣告找死!
竹炭店經營到第三個月時,虧損越來越大,王軍的家人勸他結束竹炭生意,繼續做原來的服裝生意。
在諸多壓力下,王軍不得不放棄竹炭店經營,把門面轉讓出去,然后實實在在地做回老本行,繼續到桂林代理寧波的品牌服裝。
不過,面對筆者,王軍并不認為他是一個失敗者,他說:“竹炭店生意最主要的就是宣傳。作為小投資者,沒有相關經驗的指導與支持,壓力會很大的。竹炭是一個充滿著很大機會的新興行業。時機成熟,我還想做竹炭生意!”
編后語:王軍從充滿激情地開始竹炭店經營到最終的關門,無疑是一次生意上的失敗,但他的教訓相對我們很多欲從事或正在從事竹炭店經營的朋友來說,也許可以提供點什么。
竹炭經營是一個新興行業,失敗者的經驗也許比一個成功者的經驗更為重要,更令人警醒。因為它可以讓更多的后來者去規避一些隱蔽的風險,從而更容易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