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洋 趙 靜
最優稅制理論的概述
課稅對經濟和社會產生影響,因此客觀上要求有某些稅收原則來指導稅制改革,使得課稅效應能夠達到趨利避害的效果。從而西方提出了最優商品稅、最優所得稅及最優稅制結構的選擇。綜合地將公平與效率納入了稅制改革當中。
最優商品稅理論;
最優商品稅理論最早產生于1927年拉姆齊法則,即后來的經濟學家總結的兩個法則:一是逆彈性法則;二是按比例遞減法則。但是,拉姆齊法則忽略了公平原則。如對低彈性的生活必需品課以高稅,會使得貧困者的稅收負擔高于富裕者的稅收負擔,違背了稅收的公平原則。1987年斯特恩對拉姆齊法則進行了修正,提出對于高所得階層偏好的商品無論彈性多高都應確定高稅率課以重稅,對于低所得階層偏好的商品即使彈性很低也應確定一個較低稅率。
最優所得稅理論;
與最初的最優商品稅沒有考慮公平問題相似的是,最初的最優所得稅也沒有考慮效率問題。由于忽視了效率,使得政府課以高稅率的收入反而低于課以低稅率的稅收收入,也即著名的拉弗曲線。其原因是高稅率打擊了人們的積極性,帶來了消費者選擇的扭曲效應,即產生了稅收額外負擔。未征稅時,消費者和生產者均衡于引點,征稅后均衡于E2點,由圖可知征稅后消費者損失為P2E2E1P1,生產者損失為P1FNEl,兩者合起來的損失為P2FNElE2,顯然大于政府的稅收收入P2FNE2的部分。兩者間的差額E2NEl就是課稅引起的超額負擔。1971年米爾利斯提出了倒“u”型理論,對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適用相對較低的稅率,對中間收入者的邊際稅率相對應高些。這個結論充分考慮了公平與效率兩原則。
最優稅制的確定。
一般認為商品稅注重解決效率問題,而所得稅偏重解決公平問題。現代學者的看法是將兩者結合起來的稅制是最優的也是較為理想的稅制模式,因為在此模式下,每個稅種可以以較低的邊際稅率進行征收,從而減少納稅人因稅率過高而導致行為選擇的扭曲。
西方最優稅收理論與稅制的關系
1、最優商品稅理論與稅制的關系;
最優商品稅揭示的是等比例規則和逆彈性原則,其主要圍繞對不同商品應確定何種水平的稅率問題即研究的是稅率結構問題。提出統一的簡單的單一比例稅率并不是最理想的,在可能的情況下差別稅率的采用也是有其道理的。而稅率是稅制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因而可以說最優商品稅的研究有助于優化稅制的選擇與設計。
最優所得稅與稅制的關系。
最優所得稅理論研究的是稅率問題,其重點是研究邊際稅率高低的問題,即考慮課稅后給納稅人帶來的負擔。其核心論點是高稅率不一定帶來高收入,即高稅率不一定就是好的稅制。其次,最優所得稅體現的是一種公平原則,對于現有的稅制嚴重偏離公平原則的國家,應積極研究最優所得稅理論中體現的思想。從中找出最好最適合本國的稅制。
最優稅制與我國稅制改革的關系
兩者的前提條件有異;
最優稅制理論是建立在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基礎上,其假設條件之一就是經濟處于完全競爭的,政府任務是籌集財政收入和改善收益分配。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處于經濟轉型時期,其現下重要任務是掃清影響發展的障礙,動員各種資源提高經濟增長率。因而我國的稅制改革不能簡單地模仿西方,既要考慮西方最優稅制理論所需滿足的前提條件,又要考慮我國的基本國情這一客觀條件。
兩者的信息量獲得有異;
最優稅制研究了消費者的選擇如何被運用到稅制的選擇中來,這取決于政府可獲得的信息。但就我國而言,政府獲得的信息是相對有限的。例如在我國關于個人收入的信息很少而且不可靠,非貨幣工資性的收入所占的比重過大,工資以外還有各種福利性分配,這些都游離子所得稅的稅基之外,所得稅的功能受到很大的限制。這些決定了我國稅制與西方稅制的差別,在實踐中需引起重視。
兩者的稅收制度實施的范圍有異。
最優稅制標準模型假定:所得稅必須對所有納稅人的全部所得課稅,商品稅能夠對所有的商品課稅。但在我國許多稅種只有局部或特定的覆蓋面,這可能極大地改變了稅收歸宿。因此必須在細致研究最優稅制的前提下,同時結合我國不同于西方實際的現實的國情進行稅制改革。
最優稅制理論實施的一系列前提條件限制了它的適用范圍,同時也提示我們在進行新一輪稅制的改革中,不能簡單地照搬最優稅制,更不能存在“發達國家今天的稅收制度就是我們明天的稅收制度”的錯誤思想。在運用其理論時要結合具體國情,綜合考慮我國納稅人情況和征管水平的限制等條件,設計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和現實情況的稅收制度。
作者為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國民經濟學碩士研究生,趙靜為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管雅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