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志璽
“十一五”時期我國可能繼續“十五”中后期工業化加速發展的勢頭
雖然對目前產業結構中制造業尤其重化工業過重的指責不絕于耳,產業結構調整也勢在必行,但作為創造GDP、出口額和就業職位最多的部門,“十一五”期間制造業仍然人們關注的話題。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董事總經理、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表示:“對于投資過剩問題我是這樣看的,無論是鋼鐵、水泥、電解鋁還是汽車,很多重化工業都會出現一個生產的過剩,但中國的很多材料如果以三年看肯定是過剩,如果以十年來看是不是過剩呢?未必!另外如果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也許過剩,但出口到全球市場上就未必。1999年的時候,我說中國的DVD會過剩得一塌糊涂,當時中國的DVD沒有通過出口,通過擠掉世界其他的一些廠商來維持它的營運。我覺得這個國際市場的消化空間是存在的,當然,前提是國內制造業在利潤上的積淀。”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提出,“十一五”期間要“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并將“繼續發展加工貿易,著重提高產業層次和加工深度,增強國內配套能力,促進國內產業升級”。
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所長羅云毅認為,2002年決策部門提出了要調整消費投資比例,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但實際上消費率在2003年到2005年都在繼續下降、投資率則繼續上升。這似乎是表明有一種內在力量在起作用。“十一五”期間是否還明確地將消費投資比例列為宏觀調控目標,看來,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羅云毅在其所撰《2005中國投資年度報告》中提出,傳統的投資調控模式是以投資增長速度、物價指數和煤電油運狀況調控為核心、而新的模式則強調以物價指數和投資的外部性問題控制為核心。其基本特征就在于以物價、環境、資源、質量、勞動安全和城鄉發展規劃等相關外部性指標控制構成了一個新的調控框架。只要這個框架是合理的,就可以弱化對投資率、投資增長速度、投資規模等傳統指標的控制。
“傳統物質生產部門內部的產業投資結構調整可成為投資結構調整的第二層次。其核心任務是支持工業部門的產業結構升級,提高供給方面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自主開發能力,滿足對產品的性能、質量和更新速度不斷提高更高要求的需求結構高級化趨勢。”羅云毅說,“‘十一五時期,預計我國將繼續‘十五中后期工業化加速發展的勢頭,第二產業投資所占比重仍將繼續提高,而第一、第三產業投資的比重將繼續下降。”
“從1998~2003年全國行業結構變動及其孕育的趨勢看,電子通信設備制造、交通運輸設備制造、黑色金屬冶煉與壓延、化學原料及其制品制造業、電氣器材制造等行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醫藥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壓延及加工業等無疑將成為‘十一五時期國民經濟的主要增長點,這些行業的投資也必將有強有力的增長。”羅云毅說。
而在王大用看來,伴隨重化工化而來的對能源領域的投資風險已經很大:“我們對能源需求缺口的確仍很大,能源未來的投資空間也很大。但必須注意的是,過去兩三年我國在能源投資已經很龐大。現在我國每年的發電裝機容量已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規模,現在幾乎全世界的發電設備生產企業都在給中國制造發電機。預計到2020年,發電需求大約為11億千瓦。今年我國電力投產7000萬千瓦,在建的還有1.8億千瓦,照這個速度建下去,2010年就會超過2020年的電力需求。這會阻礙國家對產業結構的調整,而且我們的能源儲藏畢竟是有限的。”
據此,王大用認為,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升級應偏重于節能領域。
“我國有了過去十幾年快速發展的基礎,正在進行工業的全面基礎升級。我們在裝備制造業上一直著重引進自己不具備的產業,這期間大批企業經過改造,很多原本不具備生產能力的行業新建投資量都已比較大,并不需要國家扶持。前幾年我們就給國家提了報告,認為未來幾年需要國家繼續支持的關鍵裝備制造業有十大領域。”
國家開發銀行提出的關鍵裝備制造業十大領域
一、核電關聯設備;
二、企業大型高效低污染火電關聯設備;
三、大型水電關聯設備;
四、75萬伏甚至100萬伏重型燃氣輪機聯合循環發電設備;
五、超高壓交直流輸變電設備;
六、大型煤液化裝備;
七、大型石油天然氣輸送裝備;
八、大型隧道掘徑和礦山開采設備;
九、大型石化設備;
十、現代化的自動控制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