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繼新 陳 玲 李秀玲 寧麗新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中庸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庸”的真正含義是什么?
在《論語·雍也》中,孔子講:“中庸之道為德也,其至矣手,民鮮久矣。”這里所講的“中”就是無過,也無不及,所說的“庸”就是平常。孔子提出“中庸”思想,并且把它作為人們行為的最高道德標準,即“中庸”的道德標準就是“度于禮”。“約之于禮”。即以禮為限度,其行為也應受禮約束,而不是那種是非不分、好壞不明的好好先生。孔子針對這種現象明確指出:“鄉愿,德之賊也。”(《論語·陽貨》),孔子把“禮”作為衡量“中”的既定原則和客觀標準,這表明孔子的“中庸”是有原則性的,而不是無原則、無差別地把對立的雙方融合在一起。孔子進一步強調:“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兩端而竭焉。”(《論語》)這里的“扣其兩端”就是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詰問。搞清“過”與“不及”的偏弊。“而竭焉”是徹底知道怎樣正確恰當地做出答案。
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就是為了行“仁”。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意思就是“中庸”是作為行“仁”道政治的基本原則,是至高無上的。他主張政權應由關心人民疾苦,能為人民做事的人來掌管,即“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這樣的“仁人”來執掌政權。“愛人”是孔子強調“仁”道政治的基本點。孔子還強調:“可與其學……,可與適道……,可與立,未可與權。”(《論語》)意思是說要想做到“中庸”,執行仁道,就必須懂得權衡的重要性,他認為未必可以同別人一樣通權達變,這是因為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多變的,其中包含的矛盾是錯綜復雜的,這些矛盾又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要想達到權衡并非易事,因此,孔子慨嘆:“知德者鮮矣。”(《論語》),即能夠知道正確恰當地以“中庸”原則執行“仁”道政治的人太少了啊!孔子這里所講的“權”即所謂:允執其中的“唯精唯一”(《尚書》),“唯”是專心致志,“精”是分析,是綜合,就是說只有專心致志地分析綜合才能辨別矛盾的性質和變化的必要性,正確掌握和做到“中庸”,真正做到不偏不倚、是非分明。
孔子的中庸思想,成為儒家道統思想的核心,中庸是孔子哲學的基礎和最高的道德準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更是具有其深遠的意義。
首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孔子的中庸思想能夠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睦。經濟的飛速發展,必然導致激烈的社會競爭,如果不能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必然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給社會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危害。孔子反對過激行為.應理智一些,對社會的不良現象要憑借制度合理解決。對于為人處世,孔子主張不要盲從,也不要唯唯諾諾,強調為人處世,要有自己的原則。他反對在“仁”“讓”上做得過分或不及。如果現實中的人能夠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就不會發生沖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更加和睦。
其次,孔子的中庸思想能夠指導人們的實際行為,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完整地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這一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要做到這一切,就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的發展必須依靠人的自身素質的提高,而孔子的中庸思想強調中間、中等、兩者之間;二指適宜、合適、恰好、合乎一定的標準;三指人心。內心,即人的內在精神世界。在今天這正是人自身素質的全面發展。它指導人們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不斷豐富自身的各方面的知識,不放棄任何一個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機會,加強自身全面能力的培養。這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最后,在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追求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孔子的中庸思想也有其深刻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在內的社會全面進步的內容,要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最終要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在新的形勢下,為了補充和完善分配制度,我們黨及時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政策。孔子的中庸思想中滲透著“仁”道思想,“仁”的本質是愛人,而“愛人”是體現在孝、悌、忠。信的道德禮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隸社會秩序上,帶有鮮明的階級性。而在新時期,我們黨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正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富民、愛民中的重要表現。
綜上所述,當我們再度審視孔子的中庸思想,結合時事政策,就可發現其對現實社會經濟的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肖繼新李秀玲寧麗新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社科系,陳玲天津濱海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
(編輯/袁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