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萬林 曲建忠
中美貿易發展的現狀及特點
中美建交26年來,經貿關系發展迅速。現在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是美國的第四大貿易伙伴,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2004年按美方統計中國出口達1967億美元,按中方統計出口達1249.5億美元。按中方統計,中美雙邊貿易額從1979年的24.5億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1696.3億,占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5.3%。總的來說中美貿易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中美貿易發展迅速
中國進出口貿易增長率遠高于世界進出口貿易增長和美國進出口貿易增長,從1993-2004年平均來看前者是后者的兩倍多。其分別為18.1%:8.7%:6.8%。不論是美國的統計還是中國的統計,中美貿易增長幾乎和中國進出口貿易增長同步。從平均來看1993-2004年分別為16.8%,18.3%,18.1%。中國GDP增長是美國3倍,但中美貿易增長只是其2倍多,中美貿易還有增長潛力。
中美經貿發展不受政治和經濟周期的影響
從中美進出口變動波動來看,中美貿易增長趨勢與我國總的進出口貿易變動趨勢是強相關的,但與中美兩國的經濟增長變動趨勢弱相關。從中美貿易占我國進出口貿易比重來看,其相當穩定。從1993-2004年平均來看,中美貿易占中國進出口貿易比重平均為15.3%,偏差很小。因而我們可以說,中美經貿發展不受兩國政治及經濟周期的影響,中美貿易主要受世界進出口貿易總的形勢的影響。
中美經貿關系互補性強
根據海關統計,2004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的主要產品為機電產品、家具、玩具、輕工產品、紡織品、礦產品和金屬制品。自美國進口的主要產品為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和金屬制品,2005年1-3月份合計占比51.6%。其他還有大豆、棉花等。雙方貿易結構反映雙方的經濟互補和互利關系。另外,中國在美國經濟衰退、美國對外貿易商品進口下降的情況下,保持對美國商品出口的增長,充分表明兩國經濟發展的互補性很強。
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有擴大趨勢
從數據看,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2004年美國對華貿易赤字為1619.8億美元,比2003年同期的1241億美元明顯上升。2003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為1241億美元,占美國對外貿易赤字總額4894億美元的25%左右。2005年估計對中國的貿易赤字可能達到1900億美元。中方的統計與美國有差異,大約占美國對外貿易赤字總額的20%左右,近年來這一比例基本維持不變。
中美貿易不平衡產生的原因
中美貿易不平衡狀況將長期存在,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兩國儲蓄率的差異。中國積累比較高的貿易順差主要是因為中國國內的儲蓄率高,而美國之所以存在大量的貿易逆差主要是因為美國的儲蓄率偏低,以及因龐大的軍費開支、政府的減稅計劃、低利率政策所導致的高漲的國內投資缺口造成。
收入水平的差異而導致的兩國消費需求的不對稱性。
現實的情況是,中國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而美國生產的高技術產品卻屬于高檔產品。顯然,不管人們的收入水平高低,生活必需品都是必須購買的。考慮到中美之間巨大的勞動力成本差異,中國在生產這些產品上具有很強的成本優勢,這就導致美國必然大量進口中國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但是,由于中國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較低,他們對美國生產的高端產品的需求卻非常低。因而這種由于收入水平的巨大差異而導致的兩國對貿易產品需求的不對稱是造成中美貿易不平衡的長期因素。
美國對華技術出口限制
中美兩國經濟互補,美國的比較優勢在高科技、知識密集設備與產品,中國的比較優勢在勞動密集產品。美國對華出口管制,抑制了美國比較優勢的充分發揮,由此導致兩國貿易不平衡。布什上臺后,美國對華技術出口控制趨于嚴厲,美公司對華技術出口申請獲準率下降,對前政府的承諾出爾反爾,對華技術出口控制進一步向海外延伸。這進一步加大了中美貿易的不平衡。
國際分工格局重組
中國勞動力素質好,工資低廉,發達經濟體以及新興市場紛紛將工廠遷移到中國生產,然后依照原先的貿易渠道,依舊銷往美國。因此,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的增加,是相關國家或地區(主要是東亞地區)對美貿易順差向中國轉移的結果。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逆差實際上是整個東亞地區對美國的貿易逆差,即東亞各國對中國實行了產業轉移,使原來東亞各國對美貿易逆差轉移到了中國。因此,這種由東亞經濟結構改組延伸所產生的中美貿易逆差短時期內是不可能消失的。
原產地規則的差異
由于原產地規則的差異導致許多產品被貼上中國制造的標簽,變成了中國的貿易順差。實際上,中國人從這些所謂的“中國制造”里面沒有賺到多少錢。
WTO有關文件對原產地規則規定為“應為完全獲得該貨物的國家;或如果該貨物的生產涉及一個以上的國家,則為最后進行實質性改變的國家。”雖然WTO有了這種原則性的規定,但是具體到每一個國家,對此總有不同的理解,尤其是,何為“實質性改變”,實在是一個很難界定清楚的概念。
關于原產地這一問題在目前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各國的經濟國界日漸模糊。尤其是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布局,使得國際貿易已經完全擺脫了傳統的以國界劃分的模式,既往的統計方法不能客觀反映國家間的貿易關系。換句話說,我們已經不能簡單地以所謂的貿易順差或者逆差來判定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大小。
美國出口統計不精確
美國《商業周刊》報道,由于美國的出口統計不精確,每年有10%的出口商品沒有向商務部報告。由于出口的低估,加上商務部對進口的審計做得較好,致使政府統計的外貿逆差過高。
以Microsoft公司為例,其向全世界銷售了近千億美元軟件產品,它不是以傳統貨物商品出口方式,在美國生產光盤,貼上標簽之后再在世界各地銷售,而是在銷售地生產,將銷售收入送回國內或在互聯網上發售產品,以電子方式收取貨款。而傳統的國際收支則不計入美國出口貿易額,顯然難以全面反映出來。
對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的理解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美貿易逆差是兩國經濟發展階段、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以及美國的貿易戰略造成的。中美貿易逆差的擴大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從理性的經濟學角度來考慮,中美貿易逆差不是大問題。但中美貿易逆差確實是長期造成中美政治經濟摩擦的主要原因。
根據凱恩斯主義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一國順差越大,對本國國民收入增加就越大,解決失業和危機問題的作用越大,逆差越大,伴隨出現的往往是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從這一基本理論出發,美國決策者非常關注雙邊貿易逆差的數字,認為這種擴大的貿易逆差一方面通過影響市場信心影響美元和
金融市場的穩定;另一方面使美國不得不以背負巨額外債為代價,來支撐國內經濟的發展。因此,順差國往往遭到報復。另一方面,決策者往往認為貿易逆差是一國國際競爭力下降的標志,將傾向于采取削減逆差的措施,甚至放棄強勢美元政策。中國作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國,必然首當其沖。
然而我們卻看到美國巨額貿易逆差與90年代的經濟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低通脹、低失業率伴隨出現,顯然有違傳統貿易理論。由此可見,美國貿易的名義逆差與實際逆差的出現了嚴重背離。這是應該引起我們關注的問題。
從美國經濟發展的實際來看,在美國國內,從1990-2000年,美國經濟增長的20%歸功于出口的增加(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統計),而且通常認為,在美國每出現10億美元的貿易赤字,就相當于損失2000個就業機會。按美國官方公布的數字,2004年對中國逆差達1619.8億美元,相當于損失就業機會32.39萬個。因而美國將失業等國內問題歸罪于中國的貿易逆差就相當自然了。
以貿易逆差為借口引起中美貿易摩擦是美國實現其經濟霸權和政治霸權的重要手段。我們知道美國具有全球最強的政治經濟能力和談判能力,在中美摩擦中美國可實現其最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
美國通過巨額貿易逆差,可獲得巨大的政治經濟利益。通過巨額的貿易逆差,美國不但成功地實施了自身的全球化戰略,而且加快了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在其他國家立足于順差發展經濟的同時,美國則通過逆差,獲取全球利益。更為重要的是,巨額貿易逆差,已將全球經濟的波動緊密地與美國拴在一起,世界經濟越來越難以擺脫對美國經濟這一單一引擎的依賴,美國的“經濟霸權”與“政治霸權”得以互相促進,短期內其他國家難以有有效的抵制對策。
中美經貿關系未來發展
首先,中美經貿關系將進一步擴大,但深層次合作仍難以突破。
未來中美經貿關系將進一步快速發展,這是與中美兩國的經濟增長、經濟結構以及美國經濟的對外依賴性提高、美國企業加快外移這一結構性變化有關。但中美兩國之間貿易額的不斷刷新,并不會帶來雙邊經貿領域的深層合作。主要原因在于,美國在如何看待全球化條件下東亞經濟結構發生的變化、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國成為地區經濟大國的現實、中美經貿發展的不平衡等方面存在困難。此外,美國新保守主義的對外戰略使得美國在經貿技術合作方面可能會施加更多的政治標準,從而妨礙中美經貿關系。
其次,貿易摩擦將進一步加劇,但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貿易戰
在中美經濟的互補性和中國入世并進一步融入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下,中美經貿交流必將得到長足的發展;但中美經貿摩擦也將不斷發生。這種既有合作又有摩擦的經貿關系,必將長時間存在。中美貿易摩擦會長期存在,不可能消除。因為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注定外資到中國的投資會不斷增長,貿易轉移會繼續不斷,由此造成的貿易逆差轉移也會繼續存在。中美雙方大規模的貿易戰不可能爆發,因為經濟上外商的投資利益、政治上美國的反恐戰爭都需要中國的合作等。未來中美貿易摩擦將主要集中在:特別保障措施,反傾銷,337調查。
第三,中美經貿關系發展中,地位的不對稱性將長期存在,但中方的劣勢地位會有所減低。
其原因是:美國的政治經濟霸權地位在較長時間內是不可替代的。盡管中美雙方經濟的互補性和互利性為中美經貿關系的發展奠定了廣泛的基礎,但中美間相互依賴關系并不平衡,造成對華貿易政策自由化問題在美國國內不能得到足夠的重視。中美產業間貿易的收入分配效應也決定了中國的貿易劣勢地位。
作者單位:山東理工大學經濟學院
(編輯/陳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