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興
第三性的說法有頗多不同的演繹,但一講李宇春,大家會明白。而李宇春顯然不是第一個泛著第三性吸引力的萬人迷,也不會是最后一位。
第三性是難以界定其性別特征的。因此愛他/她的人,亦可男可女。第三性的歷史悠久,歷來以不同的形態出現。在古希臘,第三性可以是美少年,美少年是非性化的。與其說古希臘重男色,不如說他們著迷的是未經人道的赤子心,一種純美和諧的清白之軀。不要忘記,天使是第三性的代表。
愛上美少年第三性可演化出不同后果。在托馬斯·曼的《魂斷威尼斯》中,他可以是瀕死藝術家追蹤的天使、在心謀不軌的戀童癖眼中,他又可以是性欲望的對象。
李宇春是這個傳統的新一代轉化。
她的第三性質地,暖昧龐雜得令人難分真假。若說她以一個中性的形象去吸引少女的癡迷,那還是一個最初階段的解釋。而后我們再見她以男版的白馬王子形象出現,甚至新登舞臺上的裝扮,有說是形似張國榮時,我們知道欲望的眼神其可變數之龐大。
她吸引的人有不同分類,她作為一個女生以中性形象出現去吸引異性戀女生對漂亮男性的癡迷;又或者她以中性美少年形象去吸引其他男生的著迷;她又可同時作為一個符號去吸引女同志或性向未清的十來歲少女。
所以說,李宇春的美不是一種單純的年輕人的美,一種跨越性別的美。說實話,那是關于欲望對象呼喚,關于越發模糊的中國新一代的欲望界線。
獨生子女沒有傳統的哥哥姐姐角色(傳統家庭有兄弟姐妹的一代都傾向找到明顯的性別區識),他們同時擔當男與女的角色,他們的欲望對象變得更暖昧。戀上李宇春的女孩未必就是同性戀,但起碼我們可以感到,欲望對象的性別,對于她們來說已不是一個要考慮的問題。這第三性的出現與受歡迎,形成對傳統男女角色兩分法的挑戰,才是最重要的啟示。
(靳曉娜摘自《現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