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立凡
執政黨和政府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國策,主張在社會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當今中國,冗員才是最大的浪費。試想若官員只有如今的半數,則各級政府大樓或可少蓋一半,地皮、建材、人工、能源、日常維護費用等就一概節約了。建設“節約型社會”是件大好事,但不應僅限于節約經濟資源,理當標本兼治。
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故事:1941年11月,李鼎銘先生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提出“精兵簡政”的議案,曾受到一些人的批評,認為提倡精兵主義,部隊就不能發展。有人甚至認為李的議案有不善的動機。交付表決時,李先生發言剛畢,毛澤東就站起來,邊鼓掌邊走到臺前說:在抗戰初期,采取精兵主義自然是不對的,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全面抗戰已經四五年了,人民經濟有很大困難,而我們的大機關和不精干的部隊不適合今天的戰爭環境?!熬喺钡淖h案終獲通過。
還有一個不大為人所知的故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章乃器擔任政務院政務委員兼編制委員會主任,他一直把政務院的機關編制控制在兩萬人的定額之內,各單位的裝備乃至交通工具的配額,也都被嚴格控制,搞得不少單位嘖有怨言。后來他轉任糧食部長,這個定額很快就被突破了??偫碇芏鱽碓冢保梗担茨甑囊淮螘h上感慨地說:“章乃器部長為不超過這個控制數奮斗了兩年。兩年半以后,章部長不管了,大堤潰決,一下由二萬人增加到八萬人。實際上現在是七萬七千人,由大區上調的一萬多人尚未全來,還未定,如果來了,就是八萬七千人了。開始搞建設就由二萬增加到八萬,這是沒有人管編制的結果。”
對治理一個六億人口的大國而言,八萬七千人的中央政府編制算不上一個大數字,但周恩來用了“大堤潰決”四個字來形容,視若洪水猛獸。其后五十年間,干部人數不僅以幾何級數增長,還遠遠超過了人口的增長幅度。官僚體制如同頑固癌細胞,本能地無限自我克隆,你從這邊宣布裁撤,他在那邊“翻牌”重出江湖。黨和政府家大業大,雖歷經多次精簡,“小政府大社會”的發展目標仍停留紙上。
我國的人口膨脹,因強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而有所遏制,但“官口膨脹”卻未見有相應的鐵腕來鉗制。目前社會資源的浪費,遠不止于官民比例的失調,因官員而付出的各種社會成本,不僅大大高于共和國成立之初,也高于當今的發達國家。
自李鼎銘先生提出“精兵簡政”的議案迄今,歷史已翻過六十四年,中外政治舞臺白云蒼狗,社會變遷歷歷在目:從國民黨腐敗丟失江山,到中共轉軌改革開放;從“蘇東波”一夜變天,到“顏色革命”骨牌效應……諸多教條皆已失靈,惟“精兵簡政”仍是政治家的金科玉律。
“干部有病,群眾吃藥”,不合節約原理;建設“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國策能否奏效,要看執政黨和政府能否身體力行——首先把社會管理成本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