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榕
花生又名落花生、長生果、地果。這一到處可見的小巧食品,從作為招待客人的美食到平時吃的零食,從佐餐的佳肴到下酒的小菜,無不大顯身手。花生既是美食又是良藥,既能強身又能治病,很受人們青睞,和黃豆一樣被譽為“植物肉”、“素中之葷”。
據記載,我國種植花生已有4 000多年歷史。據國外學者考證,公元前800年,南美洲人即以獨特的方法種植花生。隨著販賣奴隸的風氣的興起,花生的種植擴展到西印度群島和美國南部以至更遠的地方。花生,逐漸成為人們喜愛的飲食佳品。
花生的食用方法很多,花生榨出的油是高質量的食用油,帶皮花生和花生仁可炒熟吃,煮熟吃,可做成各種菜肴,可制成各種小食品。在美國,從零食到一日三餐的主食,冷盤沙拉都少不了花生,而且還將花生做成醬,其營養價值很高。在加勒比海的許多島嶼上,常將花生與雞肉一起熬成湯,加入胡椒粉和奶油吃。在印度尼西亞,把花生醬涂在魚上烤燒,或將肉用花生湯調味后和煮熟的蔬菜一起吃。在非洲,無論做湯或做調料,都有花生。不少國家還將花生廣泛應用在香腸、面包和點心等食品上。
花生營養豐富,據研究,花生仁的含油量達44%,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占80%;含蛋白質30%左右,而且為較優質蛋白,人體的吸收率可達70%;花生還含有人體8種必需氨基酸,鈣、磷等礦物質,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E的含量也很高。花生能增強記憶,抗老化,延緩腦功能衰退,降低膽固醇和滋潤皮膚。花生還能抗纖維蛋白溶解,促進骨髓制造血小板,加強毛細血管的收縮功能,調整凝血因子缺陷,縮短凝血時間而有止血作用,常應用于多種出血性疾病的輔助食療。止血作用以花生仁的外皮為最好,約比花生仁大50倍左右。花生中還含有有益于心臟的化合物白藜蘆醇,可降低心臟病的發病率。
花生還是一味很好的中藥。中醫學認為,花生性味甘平,有扶正補虛、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調氣、利水消腫、止血生乳、清咽止瘧的作用,對營養不良、貧血萎黃、脾胃失調、咳嗽痰喘、腸燥便秘、乳汁缺乏、出血等癥的治療有一定輔助作用。例如身體虛弱、貧血、血小板減少者,可用帶皮花生仁15克、大棗25克、桂圓肉10克共煮熟,早晚分食。久咳、小兒百日咳,可用花生仁適量,文火煎湯,一日3次服用;或用花生仁、百合、北沙參各15克,水煎加冰糖食之。乳汁少、產后便秘,可用花生仁90克、豬蹄1個,加水燉熟,每日1次服,連服5天。
但是,花生含油脂多,多食易動火生痰,滑腸腹瀉。花生霉變后含致癌物質黃曲霉毒素,切不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