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春
子宮頸癌是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居女性惡性腫瘤第二位,僅次于乳腺癌。我國每年新增子宮頸癌病例13.5萬,約占全球發病數量的1/3,其發病率也排在婦科惡性腫瘤的第一位。全世界每年約有23萬人死于子宮頸癌,其中亞洲約15萬,我國大約8萬。子宮頸癌的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已經引起了我國政府相關部門的特別關注。2005年4月,衛生部“子宮頸癌的預防及癌前期病變診斷與治療的推廣”項目正式在齡。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女性子宮頸癌的發病趨向年輕化,35歲以下的婦女子宮頸癌發病率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長,小于30歲的子宮頸癌患者也有明顯上升趨勢。南京鼓樓醫院自2001年設立宮頸疾病診治中心以來,平均每年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600多例,其中年齡最小的17歲,發現子宮頸癌20多例,年齡最小的僅27歲,年輕患者占三成以上。子宮頸癌的發病年輕化,其原因多和環境污染、生活中的不良衛生習慣等有著很大關系,也和女性性生活開始過早及性混亂有關,另外月經期、產褥期性交也是子宮頸癌發病的重要因素。
洪穎主任告訴人們,子宮頸癌其實是預防甚于治療的疾病,可令人遺憾的是,盡管90%以上的子宮頸癌能通過兩年一次的細胞學檢查來有效預防,但在我國,目前僅有不到5%的子宮頸癌被有效預防。主要原因是許多婦女不能主動參與子宮頸癌的篩查。據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的資料顯示,在我國20-69歲的婦女中,只有不到1%的人每兩年接受一次常規的細胞學檢查,而50歲以上的婦女幾乎從來不做涂片檢全國啟動,其目的就是通過推廣子宮頸癌的規范化診斷與治療,宣傳子宮頸癌的預防措施,提高我國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提高婦女的自我保健意識。南京鼓樓醫院是全國 15家項目推廣示范基地之一,也是江蘇省惟一一家項目推廣示范基地。為此,筆者走訪了該項目推廣示范基地負責人、南京鼓樓醫院宮頸疾病診治中心洪穎主任。
洪穎主任介紹說,從過去的統計資料看,子宮頸癌在小于30歲的已婚婦女中非常少見,35歲以后發病率逐漸上升,45-49歲為發病高峰年查。另一方面,國內沒有一套統一的子宮頸癌預防篩查制度和診治規范,對異常細胞學檢查結果也沒有一致的診斷標準。為此,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成立了子宮頸病變協作組,經全國專家研究討論,編印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子宮頸癌的預防及子宮頸病變診治手冊》,衛生部還將“子宮頸癌的預防及癌前期病變規范化診斷與治療的推廣”納入其十年百項計劃項目,并建立項目推廣示范基地和專家庫,計劃在2005-2007年的3年時間內,分階段地在全國各地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的學術活動和社會活動,提高全社會對婦女子宮頸癌的關注和重視程度,大力推廣規范化的子宮頸癌預防措施和子宮頸癌前病變的診治流程及方法,廣泛普及符合國際先進水平的子宮頸防癌檢查項目,從而有效地降低我國婦女子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那么,哪些婦女需要定期做細胞學檢查?且多長時間做一次檢查合適呢?洪穎主任對此特別指出:
(1)有性生活的婦女應當在第一次性生活后1-2年內開始定期檢查,以后每隔兩年做一次細胞學檢查。
(2)70歲以上的婦女,如果最近5年內兩次細胞學檢查正常,就可以停止檢查。而從未做過細胞學檢查的70歲以上婦女,則應當主動要求做細胞學檢查。
(3)子宮全切除的婦女,如果宮頸部分沒有被完全切除則需要定期做細胞學檢查。
(4)年輕婦女、非高危人群,尤其是30歲以下的婦女,沒有必要頻繁做細胞學檢查(例如少于半年就檢查一次),或者反復做一些額外的 DNA測試,這樣做不僅意義不大,而且增加醫療費用。
(5)初次性行為早、性伴侶多、吸煙、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者患子宮頸癌的風險高,進行細胞學檢查意義重大。
(6)懷孕婦女可以在懷孕期間做細胞學檢查,不會對妊娠產生任何影響。
(編輯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