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子
很多時候,我們會被生活中許多瑣事壓得喘不過氣來,感覺到身心疲憊。其實,當我們老是覺得“想做的事”被“必須做的事”所取代時,便是生活在提醒我們:個人需求已超出負荷,只是這種感覺常被我們所忽略。我們總是在“值得去做”和“什么感覺才對”兩者之間徘徊,因而,時常感到焦慮和不安。
有一位母親就是那種不斷付出,并關懷、體諒他人的人,她總是讓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感到無微不至的愛,不辭辛勞地為大家做這做那,盡可能地不讓任何人失望。她已經60多歲了,每天依然不停地忙碌著,有時候感覺身體不舒服,她會在心里告訴自己:別做了。可是,她的理智卻指使她一定要去做。
“媽,別再做什么了。”孩子們時常對她說,“我們都知道你一直都很愛我們,沒有人會說什么的,親愛的媽媽。”
其實,她也不是不聽孩子們的勸說,只是已經養成了習慣,怎么也閑不住,老了之后更是這樣,總想干點什么,似乎要證明給別人看,我不是個吃閑飯的人,我還能干活。
直到有一次住進了醫院,她才終于肯對自己說“不”,因為她認識到了健康的重要,自己病了,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寧。所以,這次她是從心里做出的決定,而絕非因為別的什么原因驅使她行事,沒有人覺得她不做事是自私的,也沒有人會覺得她受到了冷落。她終于肯對自己說“不”了,她覺得身心輕松了許多,家人也感到很欣慰,再也不用擔心她會被累壞了。
很多人盡力想成為一個賢明的好家長,好母親,好職員,好朋友等,卻常常忘記要善待自己。他們總是把自己放在最后一位,以為這樣才具備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高尚情操。
智慧與常識透過感覺與我們交流。這種感覺讓我們知道什么時候負荷超重,事情管得太多,可能會危害到健康。就像燒開水一樣,當水開了的時候就會發出“嘶嘶”的響聲,這時候就要把火調小,不然水就會漕出來將火熄滅,甚至釀成大禍。因此,有些時候,想做的事不去做,或許這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在生活中傾聽內在訊息能使我們找到中庸之道。平衡的節奏使我們的生活不會超重,讓我們生活在祥和的氣氛中。
我的好朋友梅,就告訴我她自己的親身經歷:“我妹妹帶著孩子來家里玩了一周。我的孩子每天晚上都會過來和他們一起吃飯。有些時候的確很愉快,可是對他們的造訪我感到有些厭煩,我只想過安靜的生活。”那個周末,梅想著:我真希望今天沒有人會來,我要好好歇歇。就在這時,電話響了,女兒打來的,“媽媽,”她說,“周末我想去你那兒一塊兒吃飯行嗎?”“我不知道,讓我想想再告訴你。”梅掛斷了電話,可她為自己方才的說辭感到很內疚,我是不是太自私了?我這樣做會不會讓他們感到很失望呢?我不該這樣做!我不相信我會這樣做。就在這時,梅明白了,當相信自己的感覺不會對每個人造成影響時,就不用再帶著責任或義務的心情去做事,更不必責怪自己。事實上我們總是要有所改變的,不是嗎,生活每天都在變。
其實,人人都有一套內筑的機構——智慧,引領我們生活。有時它和社會義務、道德規范、旁人眼光背道而馳,無論如何,我們很清楚在我們的心里這是對的。我們愈能信任內在的智慧,就愈能讓生活寧靜安穩。
當我們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每個人都能傾聽內心的聲音時,人與人之間就能達到和諧平衡的狀態。當我們相信自己的智慧并有勇氣跟隨它時,盡管對某些人在短期內可能有些失望,可是絕對有其意義存在。同時,不要讓自己在責任的束縛下勉強而為,卻忽略心里真正的聲音。
其實,生活的藝術就在于進退適時,取舍得當。我們學習體驗內在的智慧,鼓起勇氣忽略某些教條的規范,就是要真實地面對自己,知道何時對自己說“不”。
(編輯湯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