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程
殘缺可能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有效的管理決不是一個單純的過程,它應當具有針對性、包容性和靈活性。否則,管理就喪失了它的本質意義。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家動物園里,有位飼養員特別愛干凈,對動物也很有愛心,每天都把小動物們住的小屋打掃得干干凈凈。但是,動物們并不領情。在干凈舒適的環境里,動物們慢慢變得萎靡不振,有的厭食消瘦,有的生病拒食,有的甚至死亡,原因是什么呢?后來通過細心的觀察才發現,那些動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性,有的喜歡聞到混濁的氣味,有的看到自己的糞便反而感到安全等等。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有效的管理必須針對組織內部每一位個體的需求,包容個體的差異性,并在此基礎上靈活應對、進行多元管理。假如像故事中的飼養員那樣,無視個體的差異,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完美統一,這樣的組織最終會因為抹殺了個體的獨特性而導致組織的僵化甚至解體。
作為組織的一個類型,企業就其性質而言,一方面具有經濟屬性,唯利是圖;另一方面又具有社會屬性,它也是由具有不同性格、不同需求、不同地位、不同生活經歷和習慣的活生生的“人”組合在一起。在此過程中,社會的混合性、庸俗性、復雜性,不可避免地被包容在其中,構成了這個復雜的組織環境。可以想象,在這個環境里,企圖一個稱心如意的狀態,達到一個理想的完美境界,幾乎是異想天開。
俗話說得好,水至清則無魚。魚缸里的水雖然清澈見底,但生長在其中的魚不但長不大,而且活不長。江河的水雖然混濁,卻能夠容納很多的大魚。從管理學的原理來看,組織的方方面面留有余地,互存不良,反而順理成章,和諧有序,這或許就是殘缺美在管理實踐中的表現。
然而,是否由于組織內個體的差異性和整體的不完美性是客觀存在的,管理者追求改善的努力就會落空呢?其實不然,管理的有效性,恰恰體現在通過管理,使組織具備了自我凈化和自我改善的功能上。
假如把一個健康的企業組織比作一條河的話,管理者的職責不在于花很多的精力清除造成河水渾濁的不良因素,而是任其適當合理地存在,管理的重心應該放在培育企業的自我凈化能力,讓企業內部形成一種自動自發的機制,能夠運用自身的能力排除一些不穩定的因素。
在這一過程中,管理者首先應該承認人們與生俱來的差異性。企業的功能之一,就是包容員工的差異性,并將其整合成一種向心力。比如在能力的差異上,能力強的員工能在能力相對較弱的員工那里獲得自信心,而能力差的員工又能以能力強的員工為榜樣。雙方的差異性在日常工作中保持著一種彼此依賴和滿足的關系。
如果在一個公司全都是優秀的精英分子,就可能出現相互詆毀的消極現象。從管理實用的價值出發,不妨有意或者無意地制造、容忍差異性,讓組織自然地進入一個有序的磨合狀態。
很多管理者都希望組織內部的優秀分子、純潔分子越多越好。事實上,大概沒有比把優秀人才聚集在同一個組織里更可怕的事情。優秀人才的負面效果,往往使組織更加僵化,更傾向于爭斗和本位主義。一般認為,非優秀人才反而能起到中和的作用。
著名漫畫家鄭辛遙有一幅耐人尋味的漫畫,題目上寫道:“若能把‘絆腳石變成‘墊腳石,你就是生活中的強者。”在企業的人員配備方面,難免會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存在素質不高的人員,也可能會出現比較棘手的人。如果把他們當成倉庫里的爛蘋果一樣,挑出來、扔出去的話,一切都會變得很簡單。問題是,人際關系的復雜性遠遠不能等同于挑出爛蘋果那么簡單,實際情況要比想象的復雜得多。此時倒不如換一種另類的思維方式,發掘“絆腳石”成員的長處,使其變成“墊腳石”。
管理就是一門化腐朽為神奇的綜合藝術。其實,再落后的人,也有被尊重的渴望,也有發揮自己潛能的意識。問題在于,如何找到發現他、改變他的發展通道。有的時候,僅僅是偶然調換了一下工作崗位,或是領導給予一次恰當的贊賞,都有可能會把個人內在的可貴之處釋放出來,變成組織中的驅動因素。聯想的創始人柳傳志,在談到處理不稱職員工的時候,表示他從來不會盲目學習西方那種簡單的辭退法,而是把他交給人事部門,尋求其他安排渠道。這樣做,正是建立在承認人的差異性的基礎上,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古訓,并積極為其尋找和搭建發揮自我優勢的平臺。
管理者在認同差異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完美是不可能達到的,殘缺自有其美妙之處。沒了月亮的陰晴圓缺,我們就不可能欣賞到那些感嘆人生悲歡離合、聚散無常的詩句;沒有問題的存在,管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組織也只會像一潭死水,平淡無奇,管理學家們今天也就無從去談論各種別開生面的管理案例了。
既然殘缺是現狀,管理者就應學會利用其內涵。有時在組織內部有一些摩擦,反而可以制造一些緊張的氣氛,防止組織僵化。有時,組織程序并不確定,然而在不確定的過程中反而容易出現生動的創意和強勁的動力,無怪乎創業期間的組織沖力最大,這就是殘缺的作用。
從自然規律來看,不同的音符,形成了樂章的美妙;不同的落差,造就了起伏的壯觀;不同的性格,才有生動的和諧;不同的所有,才有無盡的追求。
作為管理者,不要被完美情結所困擾。完美是無止境的追求目標,一切都得從不完美開始,在不完美中進步。完美無極限,在你看來是完美的東西,換一個角度、換一個時空,也許就不完美了。奧林匹克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強”,如果換成“最快、最高、最強”,也就失去運動員們為之拼搏奮斗的價值了。在管理上也是如此,過分追求完美,就會陷入狹隘的陷阱。
在管理實踐中,常能聽到員工抱怨公司管理不規范、運作混亂、組織架構不清晰。其實有時,只要心里有章法,混亂自有混亂的好處。在特定的階段里,只有殘缺才是美,才是最合理的。難得糊涂比格外精明更重要,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完美,而是殘缺中的和諧!正如古訓所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