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 陳
曾經與基層鍛煉的大學畢業生座談,他們在基層工作所付出的艱辛工作令我感動,他們當中相當部分在大學畢業前,生在城市、長在城市,農村啥樣子都還不清楚,可是大學畢業后,選擇了農村、選擇了基層,不僅適應了那兒的環境,而且做出了不小的業績。但是當談到意見和建議時,卻非常的一致,就是希望組織加大培養使用力度,言語中表露出一種急切。聽后,有一種焦慮的感覺。作為組織,要有培養人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加大青年干部的培養使用力度,拓展使用的渠道。而作為本人,更應當在實踐中鍛煉自己、提高自己,做出成績、創出業績,如果也一個勁地喊著要提拔、要使用,那效果未必好。人才的提拔使用是內力與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理想的狀態是,“外力”與“內力”都遵循遵循各自的特點,并且實現最佳配置,達到作用最大化,否則,“外力”縱有使用之心,而“內力”無承擔職責之能,那也枉然。
生活中,這類事例還可以有很多。
當一個人對批評意見提出不同看法或做出某種解釋之后,常常聽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句話。是的,對于受批評者,面對批評要有這種態度和胸襟。但是,作為批評者,當事實證明批評是錯誤的時候,對被批評者提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要求,似乎覺得不一定妥當。因為你的錯誤批評,客觀上給人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影響著情緒,真心實意地求得被你批評的人的諒解,這樣才是負責任的表現,也有利于營造一個和諧的人際環境。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在禮儀文化中充分展現了這種傳統。不少人對于那些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總是銘記在心,尋機表達自己的謝意,這樣的心情和表達方式,對于受到幫助的人來說無可非議,但是,對于受恩者特別是那些握有公權力的官員來說,也認為“滴水之恩,應當涌泉相報”,那就偏頗了。有些官員走上犯罪道路,發端往往就是這種“圖報”心理,總認為我為某人解決了一個困難,或是贏得了一個商機,對他是有“恩”的,回報點也是自然的,久而久之,欲望膨脹,從收受到索要。從中,我體會到,對于得到幫助的人,要有“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意識,可是對于給予別人幫助的人,就不能希求別人的回報,更何況,對于握有公權力的官員來說,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涌泉相報的是握有公權力的官員。
“是金子總是會發光”。在選人用人中常聽到的一句話,大多用于安慰那些一時沒有使用上的人,聽起來似乎也正確。想想,又不盡然。對于沒有得到提拔使用的人,要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相信總有一天自己的才能和水平能夠得到人們的認同。可對于用人者,就不能認為“是金子總會發光”。因為那樣,用人就缺乏緊迫感,就可能埋沒人才。對于用人者來說,應當有“讓金子盡快發光”的意識,千方百計地把人才用到能夠發揮作用的崗位上。
面對同樣一個問題,不同的角色必須要有不同的思考角度,這樣才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才能有利于深化看問題的角度,才有利于形成共識,獲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