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和平

盡管還懷揣著天之驕子的夢想,但“80后”的就業狀況和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大學生已經完全不同了。專家們認為,從“精英”到“普通勞動者”的定位改變,是“80后”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我對未來,尤其是畢業后能否找到合適的工作感到迷惑和恐慌。”談到就業,正在清華大學讀研究生一年級的馬小偉眼里充滿了無奈。
回想起大四畢業的那段日子,馬小偉絲毫沒有出身名校的優越,“感覺特別怕”。
“那時候經常半夜3點都睡不著,整個大四學生的宿舍樓半夜還在放音樂,沒有人出來干涉,大家可能都在宣泄吧。”馬小偉說,那個時候的他為前途憂心忡忡,一是害怕考不上清華大學的研究生,另一方面是害怕考研而耽擱了找工作。
“現在雖然上了清華大學的研究生,但面臨更大的壓力和焦慮。”馬小偉說,由于背了塊“清華”的牌子,在父母和朋友眼里,都認定他鐵定能找一份滿意的工作,但說實話,他自己心里并沒有底。
今年畢業的牛傳坤,回想畢業前的求職之路,他依然“心有余悸”。
“我們學校的招聘會比較少,也少有含金量高的企業。我經常跑招聘會,幾百個展位,成千上萬的人……一場場下來,擠得頭昏腦脹,但不敢早回來,怕人問啊。基本上很少有收獲。最難受的時候只好一個人躺在床上落淚。”
記者采訪了10多所院校的大學畢業生,從中了解發現,無論是重點高校,還是普通地方院校的大學生;無論是普通學生,還是優秀分子;無論是否已找到工作,畢業的時候大學生都面臨著很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甚至有蔓延到大一甚至是高中階段的趨勢。
就業壓力引起心理恐慌
每年不斷上升的高校畢業生數字,就像一張大網籠罩在大學畢業生的心頭。高校畢業生潮水般涌入就業市場,數量越來越龐大,幾乎每一位大學生都切身感受到了就業恐慌。
某媒體不久前的一則報道說,在北京海淀區清河附近出現了一條“半仙街”,即將畢業的不少學子紛紛到這里請“半仙”為自己“指點迷津”,“半仙”們的生意一度興隆。在學校里面流行的“撲克算命決定職業”、“星座決定你前程”的游戲更是讓許多畢業生尤其是女生津津樂道。
而同時,五花八門、前所未有的就業手段出現在了“80后”大學生中。求職招聘中的奇怪現象也紛紛被披露:某女大學生在多次求職不成的情況下以媚人的低胸照吸引企業的注意力,某地人才市場上出現企業要求女畢業生應聘必須搭配一名優秀男生的“拉郎配”,大學冷門院系熱衷于“討好”企業需要而“改名”……
現實的壓力也使畢業生透不過氣來。來自農村的金廷滿談到自己的就業期望,還是比較務實,但他不得不面對來自家庭的壓力,“我家那邊就出了我這么個研究生,實在是被親戚朋友賦予了很多過頭的期望,總以為我會發大財,有時被說得很不好意思,他們不知道現在大學生的艱辛,但我又能說什么呢!”
今年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的楊先生,剛開始找工作的時候,期望值是月薪至少四五千元并解決戶口,但是面試了很多家單位都不行,“現在雖然有工作了,但不是很好,戶口也沒有解決,和剛開始的想法差別很大。”
在調查中,56.95%的受訪者認為就業壓力的主要原因是“擴招帶來了龐大的就業大軍”,55.97%的受訪者認為是“現實與理想有巨大的差距”造成的。
應給予畢業生心理幫助
針對“80后”大學生種種“就業恐慌”的表現,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朱力教授認為,“就業恐慌”主要來自找工作時的茫然無措,平常沒什么職業規劃,一有就業的機會,也不看是什么要求就一哄而上,同時找工作四處撒網,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中國人才交流協會副秘書長、沈陽市人才中心主任孟慶偉說,很多大學生沒有“職業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對自己適合做什么,不適合做什么,應聘哪些職位能成功,自己潛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學畢業才“臨時抱佛腳”,以至于出現了部分學生有就業恐慌的表現。
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的張劍副教授認為,上世紀80年代后出生的大都是獨生子女,不論家庭條件如何,大都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在活動中,大都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承擔社會責任。因此,這部分學生就業時存在很大的心理壓力。教育機構應該給大學畢業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詢或幫助,同時,隨著就業壓力的加大,“就業恐慌”這個問題是不可回避的,“應該有更多的人來關注這一現象”。
“80后”的出路在哪兒
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郗杰英指出:“當我們談論‘80后就業難的問題時,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是,當大學生為找工作而到處奔波的時候,大量的中小企業或一些基層單位,也在為難以找到大學生而發愁。”
因為工作關系,郗杰英經常到基層調研,他告訴記者,經常有基層的負責人向他表示,“大學生來多少,我們要多少”,但一些縣城每年考上大學的有幾十到幾百人,又有多少大學生愿意回去工作呢?
“需要的地方沒人去,而大城市、大公司、大單位,又非常難進。”郗杰英認為,大學生就業難是“結構性問題”,而不是因為大學生總量多了。目前中國的大學生整體上還是屬于“短缺的”,因此,郗杰英認為,要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到西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對郗杰英的這一觀點,朱力很認同。他認為,就業難表面和大學生“擴招”有關,但根本問題是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問題。朱力認為,大學生有就業難或“就業恐慌”的現象,不要一味埋怨社會,大學生也要反思“自己的職業觀念和價值觀”,怎么在社會需求和個人發展之間銜接起來,這非常重要。
(陳 倩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