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 山

德國:政府管“吃”細致周全
德國是一個食品立法很早的國家,早在1879年,德國就制定了《食品法》,距今已經有120多年的歷史。德國《食品法》對人們所涉及的食品無一例外地都有詳細的規定,從食品的衛生標準到食品加工技術等方面都作出了明文規定,即便是僅與人體接觸的餐具、香煙等產品也有個體要求,如果將德國《食品法》印刷品放在秤上稱,竟重達兩公斤。
為了保證食品安全,德國人對食品生產和流通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嚴格的檢查和監督。如面包在制作時,食品評機構首先要檢查所使用的麥子在生長過程中,農民使用過什么農藥和化肥,對人體是否有害,麥子入庫前是否已去除沙粒等雜物;在糧庫內保存時的水分及溫度是否符合規定的標準等;麥子出庫前要檢查麥子是否存在發霉、發芽情況;在面粉加工廠,要檢查加工過程是否符合有關規定;面包房的衛生條件和面包的質量更是檢查的重點;面包進入商店后,要檢查出售的面包是否存在過期問題。層層的把關和檢查,保證了德國商場里的面包安全。
對市場食品的檢查由衛生局委托警察局負責實施。為了了解市場的實際情況,警察經常作為一般顧客到飯店、商店、醫院、機關、學校和公司的食堂購買各種食品,然后送到食品衛生機構進行檢測。如發現某一單位違反《食品法》,衛生局根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視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情節嚴重者交司法機構處理,最高可判5年徒刑。
日本:嚴防“禍”從口入
日本人愛吃生冷食物,喝生水,即使在寒冬也不例外。這種特殊的飲食習慣,決定了日本人對食品衛生的要求格外嚴格。日本一家向農民提供貸款的金融公司,在全國進行了一項在選購食品時特別關注什么問題的問卷調查,回答特別關注“安全”的人最多,關心價格的人最少。
日本是世界上水產品消費大國,每年要從國外進口大量水產品。日本食品法對海產品的規定非常嚴格。如對生食牡蠣保存標準做了下面的規定:生食牡蠣保存溫度在10C°以下。生食冷凍牡蠣保存溫度在-20 C°以下,其他去殼牡蠣和帶殼牡蠣保存在溫度5 C°以下。
生食牡蠣應裝入清潔衛生的有蓋容器內,或用清潔衛生的合成樹脂薄膜、鋁箔或耐水性的加工紙包裝后進行保存。

加拿大:餐館有“八項注意”
加拿大政府于2001年6月明文規定,所有食品必須在成分說明的標簽上列出13種主要的營養成分,包括脂肪、飽和脂肪、卡路里、鈉、纖維、蛋白質、鈣、維生素A、C和鐵等,以防止有些廠商濫用所謂的“健康食品”、“綠色食品”定義。
對于容易引發食物中毒的餐館業,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倫多衛生局特別提出八大注意事項:嚴格控制保存食物的溫度,冷、熱食品的溫度分別為5攝氏度以下或60攝氏度以上;保持食品的新鮮,防止變質,并將原料和熟食用加蓋器皿分開;注意員工的個人衛生,操作時要戴上工作帽;保持廚房和廚具的衛生,注意消毒和清潔;保持冰箱等設備的清潔,冷凍設備要確保零下18攝氏度;保持洗手間的衛生,洗手間要準備洗手液、紙張或烘干器;正確儲存和處理垃圾,并定期進行消毒;定期請除蟲公司消滅老鼠、蟑螂和其他害蟲,并堵塞各處洞穴。
由于加拿大人口稀少,市場有限,因此鮮肉供應也是按計劃進行的,每天宰殺20頭牛的省級屠宰場是最標準的。
在管理方面,加拿大食品安全采取的是分級管理、相互合作、廣泛參與的模式。食品安全人人有責是一個普遍接受的原則,體現了參與的廣泛性。
美國:狠抓食品保質期
在美國,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大多數企業嚴格自律。在美國連鎖超市中,食品都標有保質期。如果作假欺騙顧客,商家不僅會惹上官司,弄不好被罰個傾家蕩產,而且企業的名譽——對他們來說是最值錢的東西——就會蕩然無存。
在美國,食品的保質期有幾種不同的表示。一般情況下,肉、蛋、奶、面包等容易壞的食品,一般都標“SELL BY”,意指商場只能在這個日期之前銷售這些食品。但是,并不是過了這一天東西就沒法吃了,實際上,這個“SELL BY”的日期給消費者購買后的儲存、食用留了余地。像牛奶,過了這個日期后一個星期內仍可以食用,酸奶是2個星期,雞蛋則長達3個星期。一般快到這個日期的一兩天,商場就會打折銷售。像谷物、盒裝的小點心等,一般都標著“BEST OR BETTER IF USE BY”,意思是說,在這一天之前產品處于質量的最佳期,這之后,食品在一段時間內都不會壞,只不過質量不太好了。
無論是哪種標法,商家都只能在這些日期前銷售食品,一旦過了日期,商場一般就會把它們處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