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璟

12月8日上午,聯想集團在北京宣布以17.5億美元的代價(其中包括5億美元的債務 )收購了IBM全球PC業務,這使它一躍成為年收入過百億美元的全球第三大PC廠商。
這將成為中國IT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不論最后的結局如何,聯想收購IBM全球PC業務都會對中國乃至全球的PC 產業格局、渠道銷售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打著“中國制造”牌號的產品將真正揚起國際化的大旗,走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有分析家指出:市場占有率極高的聯想果能借助此次行動取得海外成功,可能會使越來越多中國制造商收購外國品牌。
聯想收購IBM全球PC業務,就像是早前TCL并購歐洲湯姆遜和阿爾卡特資產案的翻版,這也是“中國制造”在國際化道路上的路徑之一,但是,現在去評論聯想收購IBM全球PC業務是否能取得預期的效果,還為時過早。在筆者看來:這起收購案,更像是一場國內企業在國際化道路上的“豪賭”。
盡管IBM是全球PC業的鼻祖,但是戰略核心轉向技術研發的IBM,PC 業務卻一直是其經營上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反觀聯想,在PC制造上的成本控制一直不理想、國際化步伐雖早已邁出卻緩緩前行。從這個角度看,聯想牽手IBM的確是一個雙贏的選擇。
作為一名有深厚民族感情的中國人,我們可以拿出1萬個理由去支持和祝福聯想。但是,收購成功后,橫亙在聯想面前的并不是想象中的“天塹變通途”,而是一條更為崎嶇和艱險的全球化道路。根據外電的分析指出:IBM原來的企業客戶可能會在聯想接手后轉投其他品牌,因為聯想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有限;PC業界領頭羊戴爾公司的主席邁克爾.戴爾也表示,中國的聯想收購IBM公司PC部門的交易將與業界的其他合并交易相似—也就是說不會太好。
“小魚吃大魚”、“蛇吞象”,吃得下不代表能消化,“暴飲暴食”卻消化不了就等于自取滅亡。中國企業并購外國企業要想取得成功,借助國外品牌的優勢構筑自己的國際化“陽關道”,操作起來比想象中要困難得多。首先是如何完成不同品牌間的高度融合,不同品牌之間的文化趨同比任何方面的融合都要來得困難,“IBM原有的一些職工在購并后準備跳槽”、“計算機業界已經很久沒有一起成功的并購案了”,就是一個明證。其次,如何構筑“雙品牌”之利劍橫掃市場,“聯想—IBM”品牌絕
不是一塊簡單的“夾心餅干”,倘若聯想不能夠實現品牌融合上 “1+1>2”的效果,不僅IBM原有的客戶群要流失,而且聯想自身的客戶也會受到不小沖擊。再次,高成本收購IBM全球PC業務后的聯想,還能否在成本控制和市場價格上比戴爾等競爭對手占得更多的優勢,恐怕還要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或許,半點疏忽就會讓聯想重走Compaq的老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悲劇還會重演。
聯想和TCL似乎都是國際化道路上的勇士,跳出了國內企業腦中的固勢思維,然而仔細觀察一下它們的并購和國外企業的并購,你就會發現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中國企業收購的是外國企業準備割舍或拋棄的“老舊業務”;外企卻常常在國內企業 “風華正茂”的時候,突然下手并購讓之“突然死亡”。因此,僅僅依靠外國品牌,“借力打力”的中國太極功夫大舉進軍國際化的行為,是否能夠讓國內某些企業如愿以償,還值得我們細細商榷和反思。
無論如何,聯想國際化“豪賭”的賭注已經下了,“賭場” 內的輪盤開始轉起,究竟鹿死誰手,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