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宣
張恨水生于1895年,是現代文學史上號稱“章回小說大家”和“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中國文聯出版社此次推出的張恨水小說系列是半個世紀以來首次發行的單行本,對民國小說及張恨水研究均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影響。《五子登科》曾在1947年8月17日連載于北平《新民報》的“畫刊”,作者因病未寫完,1956年將書續完。小說描寫了日本投降后,接收大員到北平,貪污、舞弊,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揭露了“五子登科”的“劫收”秘聞。所謂“五子”即:金子、女子、車子、房子、館子。
《京塵幻影錄》(上下)約60萬字。曾在1926年3月5日—1928年9月12日,連載于北京《益世報》副刊。本書以北洋政府時期總理唐雁程的組閣及下臺為線,描繪宦海沉浮的內幕、丑聞,對舊軍閥的統治進行揶揄嘲弄。
《斯人記》以文人梁寒山與女詩人張梅仙由詩互傾,由詩相識的故事,根據“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之意,描寫北洋政府時期,所謂首善之區北京的“士”階層,“捧戲子,逛窯子,酒肉征逐”,“弄弄風月文藝”的頹廢生活,一面是正直清貧,一面是荒淫奢侈,形成鮮明的對照。
《滿城風雨》通過大學生曾伯堅被軍閥強行拉夫的種種遭遇,繪聲繪色地描繪了軍閥發動內戰帶來的災難,并引發了外侮,是一部描寫軍閥混戰的小說,有許多珍貴資料。《巴山夜雨》(上下)以抗戰時期重慶郊區為背景,通過作家去南泉為軸心,展現了一幅川東風俗圖,小公務員、教員、賣文為生的知識分子生活清貧,巨賈達官則是奢華腐敗。小說描繪了日軍對大后方狂轟濫炸,慘絕人寰的罪行,也表現了有正義感的文人的民族良知和對勝利充滿信心。文字流暢,刻畫入微,親切感人。
《北雁南飛》曾在1934年2月起連載于上海《晨報》,后由重慶山城出版社多次出版單行本。小說以作者少年時在江西三湖鎮讀書為背景,描寫了女主人公姚春華與李曉秋的愛情悲劇,為我們提供了晚清江南小鎮的社會情景以及學堂生活實錄,是很珍貴的晚清民俗資料。
《大江東去》曾在1940年連載于香港《國民日報》,1943年出單行本時又作了改寫。小說描寫一位青年軍人,由于戰爭,妻子離他而去,家庭遭到破壞。書中還繪聲繪色地描繪了保衛中華門戰斗及日軍屠殺南京平民的血腥暴行;給侵略者嗜血成性的罪惡作了活生生的紀錄。《大江東去》可能是最早把南京屠城反映出來的文藝作品。
《傲霜花》曾于1943年—1945年同時在重慶、成都兩地的《新民晚報》連載。原名《第二條道路》,后出版單行本時根據書中女主角姓名從“菊殘猶有傲霜枝”典化而成《傲霜花》。小說以抗戰時期的重慶為背景,描寫抗戰時期教育界的困苦生活。文化村中的教授們在艱難困苦中有著不同的抉擇和命運:唐子安繼續堅持清貧的教師生活,談伯平在病痛的掙扎和孤寂中悄然逝去,蘇伴云青云直上做了官人,梁教授、洪安東棄筆從商,華傲霜則經過一番愛情的追逐,嫁給了企業家夏山青。
《小西天》曾在1934年8月21日—1936年3月25日,連載于上海《申報》副刊《春秋》,小說以30年代西安大旅社“小西天”為背景,描寫了形形色色的各階層人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西北風情圖。
《寫作生涯回憶錄》收錄了著名作家張恨水的自傳與寫作生活回憶錄。作家對其每部作品創作的前前后后進行了自我寫照,表達了作家對每部作品的感受。同時,該書還載入了作家有情節的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