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欣
與晚輩相處是否融洽,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影響,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對益壽延年又有著很大的幫助。可再小心也有矛盾重重、關系緊張的時候。在反思自己的同時,我總結出幾種類型,看看您是否也有所表現。
話癆型李媽媽年輕時就是“話匣子”,老了就更愛嘮叨,對子女處處操心、事事指點。子女們一在跟前,李媽媽就揪住不放,東拉西扯沒完沒了。一聽她開說,孩子們真是避之惟恐不及,見此情形,她悲從中來:“嫌棄我老了,說個話都沒人愛聽啦!”
[提示]老年人嘮叨一些很正常,這也是一種發泄和排解的方式,但一定要注意自我克制,切忌喋喋不休,這樣反而沒有好效果,操心還落埋怨。反過來試試,兒女也對您方方面面嘮叨不停,您受得了嗎?
偏心型王婆婆從年輕時就疼小兒子,覺得他漂亮聰明、乖巧貼心,而對木訥的老大沒什么好臉。兒子們紛紛成家立業,王婆婆這份偏心愈演愈烈,給小兒子買房找工作,出資讓小兒媳留學鍍金,對大兒子一家卻少有過問。大兒媳為此頗有微詞,王婆婆的道理是:自己的兒子,我不是愛疼誰就疼誰嗎!
[提示]對誰更好確實是您自己拿主意,可傾斜的碗會灑湯漏水,弄不好就濺您一身,要想不添這份堵,您還是正正自己端碗的手。只要不格外偏護一方冷落另一方,晚輩心理平衡,您會贏得加倍的敬愛。
挑撥型鄰居王老太就愛跟親友們數落兒媳婦翎子的不是,弄得大家都以為翎子奸懶饞滑、一無是處。更有甚者,王老太還經常背著翎子,向兒子抱怨她,時間一長,小兩口也有了摩擦。翎子得知婆婆這些“暗箱操作”,大鬧一場并提出離婚,王老太這下一籌莫展了。
[提示]在親友中議論晚輩,傳閑話生是非,這是為人父母的大忌。子女生活不幸、家庭動蕩,您難道會有幸福安穩的晚年嗎?對子女的毛病,完全可以坦誠交流、當面指出,言辭懇切委婉,子女會心服口服,力爭改正。背地議論,解決不了問題,加深了矛盾,也顯得缺乏長輩的素質。
冷漠型小佳結婚后,婆婆派頭十足,從不主動關心小兩口。等小佳有了孩子,產假滿了急著上班,一時沒請好保姆,硬著頭皮請婆婆幫忙,不料婆婆一口回絕。不僅如此,婆婆反而常常責備小佳不夠殷勤,不盡孝道。
[提示]有人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父母子女間也一樣要將心比心,您是一塊冰,偏要求子女做一團火,于情理不通又徒增煩惱。給予子女溫暖關懷,子女自然會有所回報。
專橫型老張在家里是絕對的“一把手”,所有家庭成員都必須言聽計從,在子女心目中,爸爸是不折不扣的“大獨裁者”。退休后,他發現自己對子女的影響力與日俱減。最近,兒子居然瞞著他在股市里投了巨資,這是他老人家絕不允許的。老張又氣又急之下,犯了高血壓。躺在病床上,他也沒了教訓和控制兒子的力氣。
[提示]不能要求子女一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辦事,這樣只能招來子女的逆反和疏遠對您隱瞞欺騙、陽奉陰違。用平等民主的態度對待子女,尊重他們的選擇,為他們提供必要和有效的指導、幫助,才是合理的做法。
挑剔型小林大學畢業后,在單位附近與朋友租房住。她媽媽偶爾過來看看,每次都對女兒的一切評頭論足、指手畫腳,什么發型怪異啦,服裝華而不實啦,花銷太大啦,反正沒一處滿意,女兒氣得直把她向外推:“媽,您走吧!怎么看我處處不順眼吶!”媽媽也不高興了:“為你好,還不領情!”
[提示]出于對子女的關心或不滿,批評指教是應該的,但子女成年了,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想法,難免會和您的觀念發生矛盾,您要多些包容諒解,多些信任鼓勵,一味指責否定,只會拉遠與子女的距離。猜疑型出國旅游時,老佟給兒媳買回一雙價格不菲的真皮手套,可時近深冬,從沒見兒媳戴過,老佟問及,兒媳總避實就虛打馬虎眼。老佟心里犯了嘀咕:是不喜歡?還是另有原因?兒媳有個妹妹,別是把這好東西轉到娘家人身上了吧?她越想越別扭。最后還是兒子揭開了謎底,原來兒媳把手套落在出租車上丟了,怕婆婆知道不高興,就沒敢吱聲。
[提示]古語說:“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做父母的,對晚輩的事千萬不要捕風捉影,無事生非。有事應當面與子女說明,不要背后嘀咕,有疑問也應當著子女的面問清,不要亂猜疑,以免引起誤會。
頑固型老是離休干部,成天念叨“我們當年如何如何”,兒子用年終獎給他買了件顏色鮮艷的羊絨衫,他非說自己穿不出去,硬逼著兒子退掉。更有甚者,兒子交女朋友,老卜聽說姑娘比兒子大兩歲,怎么也不同意,兒子又舍不得情投意合的戀人,為此,他們父子的關系陷入僵局。
[提示]時代在發展,社會日新月異,作為老人,與年輕人存在認識上的落差是肯定的,但長輩們應該努力去了解、去適應新的生活,實在看不慣的,可以置之不理,不必橫加干涉。不是有句話:“活到老,學到老。”與時俱進的您不僅會更加快樂和充實,還會令晚輩驚嘆和佩服。
也向子女進一言老人上了年紀,肌體功能衰退,情緒極易波動,加之往往有大小疾病纏身,身體的不適也會引起性情的變化或失控,顯得乖戾、不近情理,難以相處,所以常被稱為“老小孩”。與子女發生矛盾,固然有老人一方的問題,但子女不要一味強調這些,而應設身處地地多替老人著想,拿出老人當年撫育我們這些“小小孩”的耐心和愛心,對老人多一些理解、忍讓、關心、體貼。這樣,長幼之間就能少些不快、多些溫情,家庭也就會和睦無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