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國
馬來西亞是個多種族和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國家。馬來人、華人、印度人是馬三大主體民族,分別占總人口的60%、26%和8%。歷史上英國殖民者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導致各民族在政治、經濟上不平衡發展。馬來人是政治上的統治者,享有廣泛的政治、經濟、文化特權。華人等非馬來人在經濟發展上較馬來人有一定優勢。馬來人希望維護、加強其特權地位,華人等非馬來人則要求各族權力平等。加之宗教和文化上的差異巨大,雙方隔閡、分歧和矛盾以至沖突長期存在。馬民族關系復雜、敏感,是影響馬政治和社會穩定的最主要因素。馬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五年一次大選,由下院多數黨領袖出任首相,組織政府。馬政黨大多以種族為基礎,各族都有代表性政黨作為本族的政治代言人和利益維護者參與馬政治角逐,爭取權力和利益分享。種族利益對各族民眾的政治傾向具有決定性影響。
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巫統)成立于1946年5月,是馬歷史上第一個馬來人全國性政黨。自1955年巫統聯合盟黨贏得首屆大選上臺以來,連續執政已長達半個世紀。作為一個馬來人執政黨,巫統在復雜而特殊的國情下,始終把協調種族利益、維護社會政治穩定、確保執政地位作為自己最重要的政治目標,在執政方式上采取了最大限度地擴大同盟者、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強大政治集團、積極發揮盟黨作用、促進種族和睦與團結等許多有特點、有成效的做法,走出了一條長期執政之路。
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政治力量,最大限度地擴大同盟者
馬獨立后,一直由巫統、馬華公會(華人主要政黨)、國大黨(印度人主要政黨)組成的聯盟黨執政。20世紀60年代后期,馬種族矛盾尖銳,社會動蕩不安。1969年5月大選,野朝競爭激烈,聯盟黨受挫,馬爆發“5·13種族沖突事件”,危及巫統的統治地位。在此形勢下,為擴大實力,鞏固基礎,巫統逐步與一些勢力強大的反對黨開展聯合,最終在1974年組成了以巫統為核心、有十幾個成員黨的國民陣線(國陣),取代聯盟黨地位。國陣成員黨眾多,包括了各種族主要政黨及各利益集團的政治代表。由此,巫統成功地將大批政治對手拉攏并控制在自己的陣營當中,最大限度地擴大了同盟者,削弱了反對派力量。由于國陣的實力比聯盟黨更加強大,基礎更加廣泛,巫統因此獲得了贏得大選的可靠保障。
為確保大選勝利,巫統和國陣還建立了一套強有力的競選運作機制。每次大選,國陣提前很早就開始秘密進行準備,制定選舉策略和計劃。選舉的具體日期由巫統最高領袖一人掌握。一旦宣布解散議會,在20天內馬上舉行大選,不給反對黨反應時間。競選綱領由國陣統一制定,突出強調國陣執政以來的政績,宣傳國陣致力于種族和諧與共同發展的政策主張。各成員黨按傳統勢力范圍協商分配選區,提名本黨最有人氣、最有號召力的候選人。候選人名單由國陣領導層統一審定,每個選區只能有一名國陣候選人。各黨候選人都以國陣制定的競選綱領和統一的“天平”標志參與競選,所有成員黨都必須無條件支持國陣確定的候選人,違者嚴懲。國陣還利用執政優勢,每屆大選前都依法定程序以調整選區為名,把反對黨勢力較大的選區拆開、分解,對此反對黨有苦難言。國陣高效的競選運作機制,極大地增強了巫統贏得大選掌握政權的絕對把握。國陣成立以來,在歷次大選中均以壓倒性優勢獲勝,為巫統長期執政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性保障。
建立以巫統為核心的黨政合一、集中統一的權威體制
為確保自己的政治利益,巫統對國陣體制做了精心設計。1、國陣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臨時性的或松散的政黨聯盟,而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形式、有嚴格紀律和嚴格議事程序的政治實體。盡管國陣內部成員黨眾多,但各黨不能自行其事,都必須按國陣統一章程行動,服從國陣的集中統一領導。國陣的最高領導機關和決策機構是最高理事會,由各成員黨領袖組成。2、巫統作為最大政黨,在國陣中居于核心和主導地位。巫統主席是國陣最高理事會常任主席,也是當然的政府總理,具有絕對權威,有權定奪黨內外一切重大事情。其他成員黨處于從屬地位,在巫統的主導和協調下參與“政治分紅”。這種政治結構保證了巫統是真正的執政黨。3、實行黨政合一體制。政府各部部長均由各成員黨領袖兼任。巫統掌管內政、國防、財政、新聞、外交等重要部門,軍隊和警察的最高領導權也由馬來人掌握。其他職位在巫統協調下由各成員黨分享,一般是大黨得大頭,小黨得小頭,各得其所,長期不變。4、國陣和政府的所有大政方針都在巫統主導和協調下,在各成員黨領袖之間協商、討論決定。各黨領袖意見不一時,則由巫統主席拍板決定。政策一旦確定,各成員黨及政府各部門必須貫徹執行。
發揮盟黨作用,協調政府與各族的關系
國陣目前有14個成員黨,代表著不同種族及不同種族的不同階層、不同地區。巫統代表馬來人馬華公會、民政黨、沙撈越人民聯合黨等則是不同階層、不同地區的華人的代表;國大黨是印度人的主要政黨。由于各成員黨與特定的種族及利益集團關系緊密,巫統注重發揮各成員黨的作用,積極支持他們參與執政及政策制定,目的是及時了解、掌握各種族情況、動態和要求,并據此制定平衡各族利益、利于各族接受的政府政策,確保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更重要的是,各成員黨是政府成員,他們有義務向本族人民解釋、說明并勸導人民接受政府的政策,這為巫統及以馬來人為主的政府在種族關系復雜的國情下推行各項經濟、社會政策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如馬華公會,扮演著政府成員和華人代表的雙重角色。當華人不滿政府政策時,馬華公會就要為政府辯護,從而直接與華人社會發生爭論和沖突。華人和反對黨在抱怨政府的同時,往往會更多地把矛頭指向馬華公會,指責、抨擊該黨沒有維護華人利益,軟弱無能,馬華公會由此成為華人對政府不滿的發泄對象。這樣,華人與馬來人、與政府之間的矛盾很多時候演變為華人社團與馬華公會之間的矛盾,以及華人朝野政黨之間的矛盾,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沖了馬華兩族及巫統和政府與華人之間的對抗,也為巫統和政府修訂政策、改變策略爭取了時間、提供了時機。
倡導各民族相互容忍合作,維護種族和諧與社會穩定
解決好民族問題、協調好民族關系,是保持馬政治社會穩定和巫統執政穩固的關鍵。為此,巫統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在政治層面,巫統明確提出國民陣線是馬來西亞各族人民實現協商一致的唯一論壇。國陣在宗旨中強調各民族平等合作和協調各族政黨利益,主張走中庸協商路線,反對種族、宗教極端主義。在分配政府職位及制定政策時,巫統注意照顧、平衡各族利益,聽取各族政黨的意見。涉及種族關系的復雜敏感問題,只在成員黨最高領導層中秘密討論,通過各族政黨領袖的磋商與妥協達到一致,避免因公眾參與引發種族對抗和社會動蕩。積極支持各族政黨的發展。凡成員黨召開大會,巫統領導人都親自到會、發言,肯定成員黨在政府中
的貢獻,支持成員黨發展壯大。馬華公會歷史上曾多次出現嚴重黨爭和危機,但都在巫統的支持下渡過了難關,始終占有執政地位。國陣成為巫統主導下各種族分享權力、開展協商與合作的政治組織。
在經濟層面,主張各民族共同發展、平等分享國家財富。巫統在上世紀70年代強調要解決馬來人貧困問題,提高馬來人經濟地位,推行了向馬來人傾斜、扶持馬來人經濟的“新經濟政策”。20世紀90年代,巫統調整政策,推出了“國家發展政策”,強調對所有種族要“一視同仁”,降低了對馬來人的“傾斜度”,對華人經濟也同樣給予扶持,并鼓勵馬來人與華人開展經濟合作,共同發展,共享經濟繁榮。新政策寬容、開明,在扶持馬來人經濟的同時,兼顧了華人等其他種族的經濟利益,促進了種族團結,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進一步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受到各民族的普遍歡迎和支持。
在教育和文化層面,改變過去“一種語言、一種文化”的強制同化政策,在繼續保持馬來語為國語的同時,積極鼓勵學習和使用英文、華文,提倡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國民文化素質,撥款支持華、印各族發展本民族教育事業,尊重各民族傳統文化,提倡種族、宗教和睦團結,提出馬、華、印各族都是“一家人”和各族“一家親”的口號。堅決反對極端主義,阻止反對黨伊斯蘭教黨在執政州實施伊斯蘭教法,堅決取締伊斯蘭極端組織“奧爾根”。
巫統倡導的多民族、多元文化、多宗教平等融合的政策,為促進馬民族關系的改善,增進各族人民與政府之間的感情,提高人民對政府的理解和支持,維護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政權穩固起到了非常積極和重要的作用。
加強青年和婦女工作,培養黨的生力軍和堅定的支持者
巫統特別重視做年輕一代的工作,在黨內設有青年團和婦女組。40歲以下的黨員均參加青年團,婦女黨員都參加婦女組。兩個組織既是巫統內部的組織,也是巫統聯系黨外青年和婦女的組織。青年團團長和婦女組主席都是巫統中央最高理事會的副主席。巫統各級領袖經常深入青年當中,與他們打成一片,幫助他們解決就業、婚姻、家庭等實際問題。巫統非常重視培養婦女人才,積極鼓勵婦女參政、議政。巫統還設立了有200名德高望重的老黨員組成的“巫統元老咨詢團”,為巫統出謀獻策和向青年黨員進行傳統教育。青年團長期以來一直是巫統培養后備力量的重要基地,在黨內起著生力軍和先鋒隊的作用。巫統的青年黨員和婦女黨員一股都有很強的愛國心和馬來民族意識,為巫統競選和維護巫統形象不遺余力。每次巫統大會都能看到大批的青年人和穿著紅衣服的婦女黨員,高唱黨歌,載歌載舞,熱情澎湃。近年來,針對西方思潮及“安瓦爾事件”對青年的影響,巫統進一步加強了青年、婦女工作。專門成立了由最高理事會成員領導的青年婦女部,將35歲以下的女學生、知識婦女和職業婦女這一正在上升但尚未引起各政治勢力足夠重視的新興階層作為工作對象,通過舉行職業技術培訓和進行黨的基礎知識教育等活動,爭取她們對黨的理解和支持。為加強對青年及全體黨員的教育和培訓,巫統成立了由最高理事會成員任局長的培訓局,并在各基層組織中設立了相應機構。培訓工作以馬哈蒂爾的《2020年展望》(即2020年要把馬建設成為發達國家的計劃)為主要教材,向廣大青年和全體黨員灌輸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意識,以黨的宏偉目標凝聚黨心、統一思想。馬哈蒂爾等巫統主要領導人經常親自到培訓班演講,教育青年和全體黨員牢記巫統的歷史和目標,為巫統和國家的發展而努力奮斗。巫統爭取青年的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目前青年黨員占黨員總數達到35%以上。
(本文責任編輯:劉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