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年 李玉華
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也是當今世界的能源消耗大國,但本國資源匱乏,其主要能源消費基本依賴國外。長期以來,韓國經濟發展都面臨著能源短缺帶來的巨大挑戰,因而韓國歷屆政府都把制定正確的能源戰略擺在首位。保證能源安全、確保國內能源有效供給是當前韓國經濟恢復發展的必備條件。制定正確的能源政策、開展積極的“能源外交”是韓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盧武鉉自就任韓國總統以來,為適應國內經濟發展和國際能源格局的變化,制定了相應的能源戰略,為韓國經濟的恢復發展積蓄力量。
韓國面臨的能源挑戰
韓國是世界第七石油消費大國,年進口石油和天然氣超過1億噸。但是韓國是貧油國,石油自給率只有3.1%,其余96.9%依賴進口,是世界第四大石油進口國。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韓國能源消費呈迅速上升趨勢。全國一次能源消費量從1980年的4390萬噸石油當量上升1998年的1.659億噸石油當量。
盧武鉉上臺后,韓國經濟醞釀新一輪的發展,能源消耗量在不斷增加,而韓國資源匱乏,消耗巨大,這成為韓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重大難題。能否解決好能源問題,已成為盧武鉉“和平繁榮政策”是否可以順利推行的關鍵課題之一。并且,當今國際能源格局的變化使韓國面臨的能源挑戰更為嚴峻。
隨著21世紀初的“伊拉克戰爭”以及能源地緣政治的一系列變化,當前以石油為主的國際能源格局正在醞釀著新的重要變動。目前,能源供求呈三分天下的態勢;伊拉克影響回升,并在美國直接控制下成為調節國際油市的重要杠桿;歐佩克影響逐漸衰弱,但仍不可小覷俄羅斯、非洲等非歐佩克產油國地位上升、影響增強。在這種新格局下,產油國與石油進口國之間的共同利益與矛盾分歧相互纏繞,相互依賴進一步增強,既斗爭又妥協將成為相互關系的主要特征。這種格局同時也預示著能源進口國之間的能源爭奪戰將愈演愈烈,主要能源消費國家必將采取重大步驟以保證在激烈的競爭中維護自身的能源安全。
在東北亞,韓國能源競爭的對手主要是日本和中國。開發俄羅斯的科維克金油氣田、庫頁島和堪察加半島的天然氣田是韓國對俄羅斯能源戰略的重要部分。但是,面臨日本的激烈競爭,韓國在資金和地理上基本處于下風。俄羅斯遠東的油氣可供量不可能充分滿足中、日、韓三國的需求,因而韓國在接近俄羅斯方面大做文章。
此外,韓國能源進口結構有一個偏向其石油進口量的79.5%來自中東。近年來,隨著中東局勢不穩定、國際石油價格不斷飚升,韓國越來越感到這種狀況將使各國爭奪中東石油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這對其穩定的石油供應形成越來越大的威脅。因此,開辟新的石油源泉、實現能源進口來源多元化,成了韓國的一項緊迫任務。俄羅斯東部地區被公認為地球上惟一未大規模開發的能源寶庫,對地理上相近的韓國來說具有極大吸引力。在各國對俄東部地區能源交易開展競爭之際,韓國也加入了競爭的行列,以期從中分得一杯羹。
國內能源短缺、國際能源競爭激烈的現實使韓國面臨嚴峻的能源挑戰,因而,盧武鉉非常注重制定能源戰略,以保證國家經濟運行安全。盧武鉉的能源戰略的主要內容是:對內制定正確的能源政策,對外開展有效的“能源外交”。
制定正確的能源政策
盧武鉉的能源戰略以國內政策為立足點,為此,韓國政府制定了正確的能源政策。韓政府將設立由總統直接領導的“國家能源委員會”。該委員會由總統擔任委員長,把確保能源供求穩定作為首要政策,并審議有關能源的主要政策、項目、預算、運營等問題。以此為契機,增加“能源及資源項目特別會計”預算,擴大海外資源開發項目。
與此同時,韓國制定了新的能源發展戰略“2010年能源政策和發展戰略”。這一“能源政策和發展戰略”的基本目標包括:在2010年要把原子能發展成為出口產業,出口額要達到3億美元,技術自立度要達到95%。此外,在能源開發方面,石油的自主開發率要達到10%,天然氣和有煙煤的自主開發率要達到30%。同時,2010年無煙煤的產量要從去年的382萬噸降低到300萬噸。該戰略的重點是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能源企業,在液化天然氣、管道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領域建立競爭機制,并準備在電力方面建立東北亞電力合作體制。
為鼓勵國內公司到國外開發油氣,盧武鉉政府加大油氣開發投資。據韓國企劃預算處宣布,2003財政年度韓對石油與天然氣田的開采項目撥款2632億韓元,比前一年增加45%。盧武鉉政府的目標是開發足夠的油田與天然氣田,在2010年提供全國天然氣與石油需要量的10%。
在開發利用傳統能源的同時,盧武鉉政府非常重視新能源投資。面對浮動的石油價格韓國顯得很脆弱,盧武鉉上任后不久,韓國政府便提高新能源發展經費,進一步促進能源多樣化,擺脫對石油的依賴。韓國2003年投資新能源約7266萬美元,用于發展風能和太陽能,這比上年提高21%。韓國希望到2011年把新能源的份額由2002年的1.4%增加到5%。韓國產業資源部2004年9月21日稱,將正式推進氫氣燃料電池和太陽能及風能等3大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技術開發項目,韓國產業資源部還把2004年定為“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元年”以推進該項事業,并向3大能源領域的40個研究課題支援400億韓元。韓國產業資源部的一位相關人士表示,截至2008年將向3大領域共投入2000億韓元,計劃把目前相當于先進國家50-70%的技術水平提高到70-90%。
此外,2004年9月韓國國家能源節約促進委員會制定并發表了韓國長、短期能源效率改善對策,通過改善能源利用制度和適當的獎勵措施引導消費者主動節約能源,以緩解國際社會能源供應緊張給韓國帶來的壓力。從今年起,韓國大韓商會還將促進韓國12個主要行業團體同主要企業間自發簽訂能源節約公約;在運輸領域盡快推廣混合燃料汽車,2005年公共機關開始引入“靈活出勤制”,以減少因交通堵塞造成的能源浪費等。
積極開展“能源外交”
盧武鉉擔任總統后,繼續貫徹金大中的基本方針,但政策的名稱將由“陽光政策”更名為“和平繁榮政策”。表示要在半島內部進行史無前例的經濟、能源合作,使南北方形成一個經濟共同體:在區域合作方面,積極倡導東北亞經濟一體化。保證國家能源安全、推動韓國經濟新一輪發展與這些問題的解決息息相關,因而“能源外交”也是“和平繁榮政策”的一個方面。
中東地區是韓國傳統的油氣來源地,因而盧武鉉的“能源外交”必然非常注重韓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韓國的中東政策主要
是在美韓同盟的框架下展開的,其目的在于保證美國主導下的中東石油的穩定供給。伊戰爆發后,韓國產業資源部便制定能源、出口等領域戰爭緊急對策,以減少戰爭對其能源供應的不利影響。伊戰結束后,韓國積極參與戰后重建工作,2004年初,在美國的撮合下,韓國成為伊拉克戰后重建核心集團的成員之一,這使韓國在競標伊拉克戰后重建的一些基礎項目(包括石油開采)中占據有利地位。同時,韓國注重加深與中東其他國家長期的能源合作關系,它一方面表示支持美國、歐盟、俄羅斯和聯合國提出的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另一方面廣泛開展與中東國家的能源合作。
但自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開始以來,中東形勢每況愈下,韓國經濟也因此受到沖擊。如何應對這一新的形勢?主要是實現能源進口的多元化。韓國財經部長官李憲宰稱,韓國需要從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進口油氣,實現能源進口多元化,降低風險。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都將擴大能源出口作為推動本國經濟的重要手段,普京在蟬聯總統后明確提出,要把開發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與發展同韓國等亞太地區的關系掛鉤,這為俄韓擴大能源合作創造了良好機遇。對韓國來說,從俄羅斯遠東地區進口能源距離短、成本低,是能源進口多元化的較為理想的選擇。因此,韓國開始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獨聯體國家尋找油氣,確保能源安全。2004年9月19日至23日,韓國總統盧武鉉相繼訪問這兩個國家,簽訂了一系列共同開發石油,加強能源合作領域的協定和項目。把韓國的“能源外交”推向高潮。
另外,東南亞將成為新興石油生產國,為此,韓國積極倡導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加速與東盟國家自由貿易協定(FFA)談判,期望與東盟國家開展包括能源在內的全面合作。
南美地區也是當今世界重要的產油區,是韓國實施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的市場之一。韓國與這些地區的經貿往來密切,為進一步深化與該地區產油國的關系,盧武鉉于2004年11月12日開始對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國進行訪問,盧武鉉總統就與這些國家加強能源、資源、基礎建設等領域的合作達成了協議。其中,韓國SK(株)有望獲得巴西東海岸儲量約為3.6億桶的兩處石油礦井開采權,韓國石油公社與巴西國營石油公司Petrobras簽署了“油田共同開發合作諒解備忘錄”。
東北亞地區的中、日、韓三國都是世界能源消耗大國,因而三國在能源領域的競爭必然十分激烈,但由于各進口方的相互競爭,導致三國企業實際進口支出比歐美國家和地區高出100億美元之巨,因此實現能源進口多樣化和能源合作符合三國的共同利益。為此盧武鉉總統積極倡導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開展能源合作,希望三國盡快形成東北亞一體的能源市場,在區內實現石油和石油制品的交易體系,從而加強對中東產油國的協商和談判力度。韓國與中國的能源合作發展勢頭良好。據韓國媒體報道,2004年6月,來自韓國與中國的企業界人士討論韓中兩國組建能源進口聯合體,聯合購買能源,以增加在與石油生產國談判中的杠桿作用。
為了在國外建立自己的油氣供應基地,韓國政府不斷加大油氣開發投資,積極鼓勵國內公司“走出去”,到國外開發油氣。由韓國技術開發與建設的東海一號氣田在2004年11月投入生產,與越南開發的15—1號油氣田也在2004年年底前投入生產。韓國政府的目標是開發足夠的油田與天然氣田,在2010年提供全國天然氣與石油需要量的10%。
(本文責任編輯:劉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