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洲
現代企業管理的“引擎體系”,是企業內部存在著不直接參與產品的生產制造和經營銷售的管理系統,即企業行政管理。從本質上講,它是以贏利為目的的,但與企業生產營銷在形式上是相背的。產銷管理直接為實現企業的核心任務———利潤做出了貢獻。企業行政管理不僅不能直接產生效益,反而占用了一筆生產經費用于機構開支,同時造成了部門的膨脹,增加了工作程序,分散了高層決策的精力。但是作為載體,產品本身不只是物質形態,也包含了管理對它的投射。在知識經濟時代現代企業行政管理旨在建立企業內部的和諧與秩序,提供良性生態,提高企業效率,也就成為把管理知識變為利潤的生產部門。這就是行政管理在現代企業中的地位。
企業行政管理到底是怎樣的呢?從架構上看,可把它分為經理管理制、人本管理、文化管理、社會交易管理和組織變革管理。
1、經理管理制。從現代企業的發展歷程來看,企業行政管理注入到企業中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職業經理的產生:最早管理者既是所有者又是經營者的形態,但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而弊端凸現,迫切需要把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經理制就應運而生了。職業經理在實質上掌握了行政大權,在行政管理的各個方面充當了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在配合協同的背后有其沖突的一面,經理面對這些沖突時就產生了張力:(1)經理首先是一個組織者。作為多個不同部門的總負責,經理需要有過人的見識,能夠給定部門組織的原則和運營規則,能夠在部門中充當指揮協調者,其組織功能在企業中是強勢的。(2)經理在制定游戲規則后,又成為一個忠實的執行者。他對于部門的計劃、運作行使著監督權,任何制度外的運行方式都一定會被制止。(3)經理最終是一個重新評價者或稱變革者。企業以市場為導向,經理將是一只“看得見的手”。他憑借自己的認識來理解市場,然后再回歸自己的部門,審視并評價部門的運作。由于市場是變化的,其結果必然就是經理將不斷地領導變革。(4)組織(制定)者、執行者以及變革者這三個角色是滲透著的,所以沖突不可避免。經理如何在其中充分發揮靈活性并達到推動企業發展的目的,這是考評企業行政質量的重要指標。
經理既是問題的預見者,又是問題的解決者,決定和管理著企業的邊界,在人事上推動著激勵與控制,在企業文化上起著倡導作用,在市場決策之外還必須監督社會交易,并在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果斷地發起組織變革,在全新的企業運營理念中,職業經理制是涵蓋了企業外環境和企業內體系綜合運作的巨大權力載體。
2、人本管理。新一輪管理科學發展對企業發展引擎作出了人本管理的設計:(1)霍桑實驗證明探索人的行為規律,善于用人,善于激勵人,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隨著人性化管理水平的提高,這種效果變得日益清晰。(2)現代企業受到知識經濟的不斷沖擊,越來越明顯的認識到人是知識的載體,以知識為增長點說到底是實行以人為本的管理體制。經濟利益是企業謀求的核心,歸根到底是要符合人的需要,企業要為人而生產;只有人對知識、技術的運用才能形成生產力,所以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和財富是人。(3)人本管理在方式上是改進工作設計和實行民主參與,再以各種方式(例如企業文化熏陶)予以刺激和激勵,特別是注重把企業的目標契合到個人的目標中,保持雙向互動,形成雙贏。
人事制度的變革往往容易成為組織變革的先行者,人本主義作為一個靈魂貫穿了組織的調整和重組;同時人本管理又與企業文化塑造有密不可分的聯系,特別是在融合企業與個人的價值觀上,人本管理強調了雙方目標的一致性。在知識經濟時代,凸出重視人才、活用人才是企業制勝的秘訣。隨著人才交流的頻繁,人事管理面臨的挑戰更大,方向不僅是如何搜集人才,還有“集成”人才,這樣才能“集成”知本。
3、文化管理。企業文化對于整個行政管理系統來說是一種根本性的東西———價值觀。戴維·貝贊可把企業文化定義為“企業成員中共有價值觀、信仰和行為準則的集合體”。綜合文化的績效考評得出,將成本投入付諸企業文化建設實際是投資了效益倍增器。這源于企業文化的功能:(1)導向功能。企業文化反映了企業整體的共同追求、共同價值取向和共同利益,對于企業的生產、經營及管理行為產生了導向作用。(2)補充功能。也就是文化對正式控制的補充。在實行人本管理的企業中,要發揮一種凝聚功能,由員工產生的對企業強烈的向心力推動組織的進步。(3)節省內部費用的功能。企業行政管理在管理勞動者時,由于有了文化認同,可以大量的減少討價還價的成本,同時也減少了團體分裂(勞資矛盾等)帶來的高昂代價。
4、社會交易管理。企業作為社會組織是一個開放系統,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也與社會環境發生物質交換。企業的發展日益表明,要通過一定的管理活動從環境中爭得屬于自己的那份“蛋糕”。現代企業處于復雜的競爭環境中,不僅不能獲得所有的資源,還不可能通過市場交易得到稀缺資源,這就使得社會交易成為必然。社會交易指“擁有資源或有資源控制權的兩方或多方之間的交換,它發生在市場之外”。
社會交易還是以交易費用理論為基礎的。作為交易的一方,企業面對的可能不只一個談判者,還有與自己競爭的一個或多個競爭對手。這種競爭往往是以抬高交易成本為代價,有時會以一方支付不起成本而退出來告終;有時會以分享資源的相互妥協來平衡(也不排除多方失敗的情況),關鍵就看費用是如何計算的。社會交易管理從內容上看綜合了政治、歷史、文化、法律等非經濟的因素,最終是以信息分析、決策執行的方法來權衡,所以作為社會交易的管理者應具有很高的素質。社會交易避開市場的規范,帶來市場失效,同時成本投入爭奪資源會造成不公平,也容易滋生腐敗。從長遠來看,社會交易管理需要制度建設的環境,以公平和公正為價值取向,制定普遍適用的游戲規則,提供交易渠道和信息。企業行政管理則通過對成本效益和社會規范的雙重遵守完成社會交易管理。
5、組織變革管理。從伍德沃德的權變理論可以引申出組織變革不是管理的目標,而是一種管理的方式、手段的變化。相對于環境條件和管理對象這兩個比較客觀的因素而言,這種變革更體現了組織能動適應的活力。在企業行政管理中,需要密切關注多方互動、相互協調的關系。聰明的管理者善于預見并適時地領導部門改革,推動企業發展。
組織變革管理的入口是權力分配。權力體現在企業結構中就是不同的職位帶來在職者不同的資源掌控能力。權力能幫助或損害一個企業的績效。企業中所謂的組織變革實際上就是權力集中與分散的問題,其中有兩個原則:(1)企業權力授予應體現“權責相稱”,就是說要依據“管理者為企業創造的價值”、“由此形成的替代它們的成本大小”、“授權應避免帶來他們與企業目標的沖突”這三個出發點來配置權力。(2)從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來看,企業在起步階段或面臨重大挑戰時采取集權的方式較為有效,而在規范管理和穩步發展時,唯有體制健全的民主分權式管理才能推動發展。
企業行政管理選擇經理制來實行專業化管理,是對權力進行有效授予,使經理們最大可能的承擔責任;用人本思想和企業文化建設倡導企業內部民主管理的氛圍,凝聚戰斗力,使權力運用符合企業目標;在與社會環境的能動適應上發展社會交易管理,從而爭取企業的生存空間。這些都是企業組織變革管理的重要性所在。作為一種管理途徑和管理思維,它很少有專門的部門經常性的執行,但是幾乎每一個管理者都應深信不疑并準備適時推動這樣的變革。
綜上所述,企業行政管理就是企業根據獲取利潤的核心目標,建立起一套非生產性組織體系,并在其中對非生產性資源實行有效管理的方式與手段的總和。未來企業中,龐大的生產部門隨著技術革新和信息化管理日益發展而大量裁減,行政管理借助信息處理技術成倍的提高效率,其部門也呈縮小的態勢。人事、財務等部門將成為一個提供信息和資金等的綜合性服務體系,而不再行使層層管理的職能。以往的部門設置將為事務部所代替。企業通過信息分析確定市場需要,制定經營目標,然后成立事務部,召集相應的人才去完成目標。這些事務部是動態變化的,視任務的操作流程而定。企業行政管理更加注重動態團隊管理,主要解決如何有效“集成”人才并對其進行任務期內有效管理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行政管理還面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作者單位:浙江省人事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