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學、就業、談戀愛以及買房子等事關一生的重大事情上,我們的時代給了青年們太多的變數,似乎一切都是難以把握的,“城市半仙”由此而生,他們以游戲的心情進行著對自己命運的追問。
城市半仙指這樣一個群落:他們居于城市,或已工作,或在大學讀書,主要集中在十八九歲至三十歲左右的年齡階段。他們接受過正統的無神論教育,但仍對星座、血型、塔羅牌、筆仙等種種神秘占卜方式頗感興趣。他們對“迷信”一詞認識得清楚而深刻,且絕不會把自己列入其內,而且,他們的行為大多散發一種都市青年的時尚味道。
與那些擺攤算卦、舞神弄鬼的傳統“半仙”毫無瓜葛,這些年輕的都市半仙卓然而立,在城市中充當時尚文化引領者的角色。
娛樂“半仙”
喬敏在中國人民大學讀碩士,今年7月份剛剛畢業。如今已經有了穩定工作的她,在三個月前還整日郁郁寡歡,“因為希望找一個既能解決北京戶口又待遇不錯的單位,所以工作遲遲定不下來?!?/p>
為此,4月30日,喬敏和同樣因找工作而郁悶的寢友去了位于北京植物園的臥佛寺?!耙驗榕P佛寺與OFFOR(工作)諧音,聽說去那里許愿特靈,會找到好工作?!眴堂粽f她的很多同學都去過。
“春暖花開”,喬敏用這個詞形容她那天的心情。到了植物園后,兩人并沒有直奔臥佛寺,很悠閑地在園里玩了一通,還買了兩個稻草人,“其實現在想來,當時主要是為了出去散散心,整天忙找工作覺得很累。”喬敏告訴記者,直到玩夠了她們才去寺里。在一個許愿牌上,喬敏寫下“希望我找到一個滿意的工作”,然后一身輕松打道回府。
喬敏說,她并不真認為在那里許了愿就一定能實現,“當然,如果能靈那就更好了?!?/p>
“其實他們大多時候是把這種方式當游戲,是一種消遣,并不完全當真?!鄙虾偷┐髮W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孫時進教授對在青年中流行的各種占卜現象有過關注。
談起當下在校園里流行的請“筆仙”(詳見后文),孫時進講他的現場體驗:“在晚上,幾個女孩子把燈關掉,點上蠟燭,每個人都神情專注,營造一種氣氛。這種場面本身就讓人覺得刺激?!睂O時進說這種場面會給人帶來一種心理上的興奮。
孫時進發現,在請筆仙時所營造的那種氛圍與當事人的精神狀態,跟催眠有很多相似之處。他解釋,在那種狀態下,人們容易產生和接受心理暗示,從而表現出一些心理學稱之為“自動書寫”的行為。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張繼焦博士說,“對于都市青年來說,占卜已經成為一種都市時尚文化,大家都在玩,你自然也會去接觸,不然會覺得自己落伍了?!?/p>
據了解,在國內諸如新浪、搜狐、TOM .com、網易等門戶網站的星座頻道,日訪問量均在百萬次以上。搜狐網星相頻道責任編輯李巖告訴記者,在諸多玩法中,類似于星座、心理測試、塔羅牌等內容瀏覽的人比較多,而像紫微星相、中國傳統命理(姓名、八字、相學、風水)、解夢等內容,關注的人比較少。
“因為相對而言,星座、心理測試等內容比較簡單,而像紫微、傳統命理則需要事先搞清楚很多事情,要看大量比較難懂的資料。”李巖介紹,上網瀏覽星座頻道的人一般不會把這當一個很嚴肅的信仰,“大部分人就是覺得它有意思”。
在大學時代也喜歡上網瀏覽星座頻道的李巖,講述自己當初就是把它當作“一種調劑方式,有時上網看看覺得挺高興的。比如看性格分析,記下的大部分東西都是說好的,不好的看過也就忘了?!?/p>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博士姜磊曾經玩過“請筆仙”,“那時我問畢業之后會去哪個城市,筆劃指示在上海的位置上”。姜磊說他之所以嘗試并不是因為相信,事實上他也沒有去上海,“就是一種游戲的心態。”
姜磊覺得這種游戲心態正體現了現在年輕人的特質,如果在思想禁錮,或者相對蒙昧的封建時代,年輕人是不可能對這種帶有神秘性的事情抱有如此隨意的心態的。
“半仙”的自我求解
上海復旦大學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孫時進教授分析,現代人生活壓力比較大,所以會找一些理由和方式來消遣,就像之前國人把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拿過來一樣。年輕人對于占卜也是如此,中國的不好玩了,就把星座、血型這些國外流傳很廣的引進來。但他同時也強調,“雖然他們是以玩的心態來對待,但并不等于他們完全不在意結果?!?/p>
在孫時進的關注范圍中,有兩個人群對這類新占卜方式興趣濃厚:一個是在校大學生,一個是白領。這兩個人群的共性是都對即將作出的選擇是否正確無法把握。“白領工作壓力很大,對一些事情,比如跳槽,他們不會輕易下決定,他們希望在作決策時能有所借助?!?/p>
十八九歲到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往往是社會變數最多的一個人群,從高考、大學專業選擇、擇業、跳槽、找伴侶、買房、結婚生子……很多人生重要抉擇都集中于此階段,面對的壓力也相對較大。
根據搜狐網站資料,在瀏覽星相頻道的人群中,18歲至35歲的人占95%。其中男女比例為1:2。而在關心的問題中,從多到少,依次為愛情、性格、運勢、事業、學業、命格、命盤、財運、健康。
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郭正誼教授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科普研究所曾進行一次全國范圍的國民素質抽樣調查,調查結果令郭正誼備感意外:50歲以上的相信占卜的人數要少于30歲以下的人;而北京、上海這類大城市相信占卜的人數則排在全國各個城市的最前面。調查分析顯示,正處于急速轉型期的社會讓很多人,尤其敏感的年輕人感受最為明顯,城市的迅速變化對他們承受能力的考驗最直接。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張繼焦分析,一般年輕人上網看星座,很少看別人的星座特點,往往只關注自己所屬的那個星座,從中了解自己這個人群有什么特點,達到認識自我的目的。“不管他相信不相信,他都會把這種方式作為一個了解自己的參考?!?/p>
張繼焦說,“在對自己不充分了解的情況下,他希望通過一些途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一個確認,尤其是作重大選擇的時候?!?/p>
盡管在最后選擇時不會完全遵循占卜的結果,但這會對占卜者有一個心理暗示:占卜結果如果與他原來傾向的選擇相同,則會起到加強自信的效果;如果相反,則會有一個對負面事情提醒的作用。
“等到這些年輕人工作、婚姻等大問題解決后,他們對占卜的興趣也會隨之減弱?!睆埨^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