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工廠的意外足以影響到周邊數萬居民的生態安全,企業的生產安全關系著所有員工家庭的命運,企業承擔起對利益相關者應有的責任應成為中國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路徑之一。“新聞中國”十一月論壇邀請相關部門、學者、企業和NGO代表多角度探討當前社會責任體系的建設之道……
姚洋:社會轉型背景下的企業責任問題
中國經濟體制的轉型基本上已經接近尾聲,社會轉型還在進行中,要在市場機制條件下構建公平和諧的社會,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建立企業的社會責任機制。
在中國固有的二元社會結構和勞動力基本上無限供給條件下,現在勞動力的談判地位極為低下,要改善工人的工作條件變得非常困難。過低的勞工標準將會影響中國的出口,因為發達國家消費者反對的聲音會迫使像沃爾瑪這樣的大公司不來進行采購。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機制就可以保障勞動者基本的工作條件和工資待遇,現在將社會責任納入我們企業的競爭戰略的時機已經到來。
一個社會必須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讓企業不是利用社會參與去獲得個人或者個別企業的好處,而是有益于整個社會。企業要擔當起社會捐助、稅收方面的責任,我們的一些公共管理機制也存在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慈善捐助免稅的問題,社會需要激勵企業更多地參與社會的救助與建設。
張峻峰:從歷史演進看企業社會責任
從歷史上看,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的興起和發展,和一個社會的經濟、政治的變革和進步緊密相關,有一個比較漫長的發展過程。企業社會責任是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個具有普遍性的課題。中國勞動密集型的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較多,但是就業歧視問題和工資上的不平等在很多外資企業也非常常見,即便在歐盟國家內部也只有10%的企業承諾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的第一次行動是1790年英國消費者抵制東印度公司使用奴隸勞動生產的糖,在美國,早在1924年有學者就提出社會責任的概念,但在工業化國家整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社會責任一直沒有被提上議事日程,只是在八十年代經濟全球化進程開始以后,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使得一部分人的就業崗位受到沖擊,才使得問題的嚴重性在工業化國家凸顯了。歷史的演變說明在任何一個社會充分認識這個問題都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現在的企業社會責任是一種并行于法律系統之外的行為準則。國際標準化組織剛剛確定下來以ISO26000作為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國際代碼,他們強調第一,這是一個指導性的文件,以自愿為基礎是一個前提。第二,ISO26000標準是不用于第三方認證的一個標準,目前這個階段,應該是培訓和宣傳重于認證;第三,ISO26000標準不作為管理體系的一個標準。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應該有個公平的經濟環境,由全世界范圍內所有人共同分擔責任。現在一些國外公司一方面對中國出口企業提出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拼命壓低采購價格,拼命縮短交貨時間,使得當地企業根本沒有辦法承擔更多的企業社會責任,這在發展中國家目前非常常見。國際勞工組織提出過“體面的工作”,現在如果要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也應該給他們一個體面的價格,“體面的價格”是發展中國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重要條件。
丁元竹:責任意識是成熟社會的基本價值
最近幾年中國討論企業社會責任跟整個經濟全球化不無關系。在全球化的歷史條件下,每個參與國都要不斷地調整內部機制,于是一系列的社會責任問題、價格機制問題、貨幣機制問題都需要重新考慮。企業關注社會責任,就是中國適應經濟全球化要求進行內部機制調整的一個結果。
中國自身經濟發展到特定階段也對企業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比如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的環境保護政策,社會公眾環境意識的覺醒,都要求企業必須承擔環保的責任,從所在地區或社區的角度考慮環境問題。在企業社會捐贈方面現在也已經到了這樣的階段,經濟關系中的一次分配、二次分配都還不能有效地達到分配公平,于是社會出現呼吁三次分配,或者叫做慈善事業的發展。只有在經濟發展到了一個特定階段后,大家才開始重視社會責任問題。
一個成熟和諧的社會應該有三個基本的價值來支持:第一就是責任,第二就是機會,第三就是大家能夠一起共同工作。只有每個人真正對自己的心靈、自己的行為,每個企業對自己的行為有約束,成為一個硬道理的時候,企業社會責任才有可能真正形成。
賈峰:社會責任的法律延伸
未來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趨勢是責任標準不一定是法律,卻可能比法律還要重要,還要嚴格。很多社會的倫理道德標準,往往在一定社會公眾意愿的推動下,很快會演變成為一個法律,而這個法律可能還會隨著意愿的增強,標準會越來越高。比如一個企業工廠內部已經符合了勞工和環保的條件,但是現在還要求企業責任的延伸,在法律上這種責任延伸已經體現出來。大批量的手機更新換代對環境是不利的影響,現在歐盟的法律就要求IT和家電產品的生產者應該對最終的垃圾處置包括使用過的產品回收承擔法律責任。當這個標準提高到回收舊產品的費用和賣出新產品的利潤達到一定平衡的時候,就會發現制造商開始強調的不是產品的配置更新、升級換代,而是產品的經久耐用。從這個角度來說,立法可能在社會責任的推廣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責任,從社會責任到法律責任,從一種倡導變成一種實質性的約束。
郭軍:對社會責任問題的健全態度
企業社會責任有法律層面的底線,也有道德層面的問題,現在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有四種態度。
第一,希望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自覺接受責任的要求,這恐怕是一種“神話”,是樂觀主義的想法。企業社會責任本身是商業競爭下形成的運動,只是非常幸運的吻合了社會各方面的需要。企業要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肯定要有所犧牲,這恐怕不是一種道德層面上的自覺認識,需要我們施加一點壓力去推動它。如果說資本家不愿意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那么企業家一定應該承擔社會責任,這是我的基本觀點。
第二,有些企業非常擔心社會責任,想抵制社會責任的要求,這樣做第一是不明智,第二是與社會各方面的發展不吻合,第三在商業層面上也抵制不了,企業如果拒絕承擔社會責任就拿不到國際訂單。
第三,從整個經濟一體化的角度來看,用自己制定的社會責任標準還不可能夠完全替代國際標準。
第四,強調社會責任標準就是國際貿易規則,也絕對是一句“假話”。企業之所以愿意承擔社會責任,可能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舒緩世界范圍的貿易競爭壓力,但ISO出臺社會責任標準不是為了制定一個國際貿易的技術認證標準,而是從企業發展的理念、從社會進步的方向進行一種倡導,是一種指引性的標準。
中國在參加制定企業社會責任國際標準時應當明確自己的利益和立場,這就是企業社會責任一定要公平分擔,強調南北平衡,由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來共同推動這個事情,不能讓責任問題成為發展中國家企業被限制和攻擊的“軟肋”。
鄧國勝:推動企業社會責任需要NGO的力量
在這個社會轉型期,公共領域受到市場力量的侵害越來越大。因為企業不會自愿去承擔責任,大部分的企業是被動的,是非自愿的過程。并且有時候企業會跟政府合謀,特別是跟一些基層政府合謀。所以,為了保持公共領域不受侵害,僅靠政府、媒體來承擔責任還不夠,還需要NGO的作用。
從西方的歷史看來,NGO的作用有兩個層面:一是“增加壓力”,成為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壓力集團。二是“增強吸引力”,為企業盡社會責任提供平臺。中國的NGO要發揮作用,一是要發展網絡自下而上真正起作用,另外是要跟消費者結盟。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王志樂:公司責任是企業的“軟競爭力”
經濟全球化帶來企業競爭環境和競爭規則的改變,國際企業把“公司責任”視為一種競爭力,稱之為“軟競爭力”。
“公司責任”包括三個層面:股東責任、社會責任與環境責任。首先,作為一個企業來講,股東責任仍然是他最重要的、不可回避和弱化的責任。其次,社會責任的范圍不僅僅局限于捐贈,社會責任實際上包括對內諸如對員工的安全、健康、福利等等的責任,對外諸如對社區、客戶,甚至當地政府、供應商等等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再次,環境責任包括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排放,保護環境等等。很多跨國公司把這三方面稱之為“三重底線”。
強調公司責任可以提高品牌和聲譽;在人力資源、財務表現、融資方面,可以獲得更多投資者和金融機構的支持;與當地公眾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總之,能夠吸納更有價值的資源整合形成更強大的競爭力。
因此,在現代工商文明發展的新時期,公司之間的競爭已經從硬件競爭上升到軟件競爭,理念以及道德水準成為企業制勝不可獲缺的一種“軟競爭力”。中國企業應該以負責任的全球公司的形象來參與全球競爭。
郭沛源:金融行業與企業社會責任
在金融行業推行企業社會責任,能夠得到其他行業得不到的收益。如果從金融系統著手,調控資源向可持續發展方向配置,那么企業行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就會少很多,我們經濟增長的效率就會高很多。
我們經濟發展的很多成本沒有被內部化,而是被外部化了。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并沒有遭遇到成本的約束。因此,約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首先應當確立企業才是履行社會責任的主體與主角。目前在國外就有很多基金產品來調節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行為,這些做法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