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戰略思想提出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一五”規劃無疑將在中國改革與發展的歷史軌跡上留下標志性印記。經歷了26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又面臨嚴峻的資源環境形勢和巨大的社會壓力,我們應當如何評價和完善原有的發展模式,如何規劃下一步改革的路徑?劉偉:經濟發展是社會全面進步的基礎
“十一五”規劃特別強調緊緊扭住發展這個中心,如何全面地理解發展,第一,雖然增長不等于發展,但社會發展的基礎還是經濟發展。不能把增長和發展對立起來,也不能把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割裂開來,淡化經濟發展目前對我們的重要性。中國現階段如果離開了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也就沒有了其他方面的發展。
第二,“十一五”規劃建議對發展中遇到的一系列約束條件給予了特別的重視,因為無視約束條件存在,片面強調發展,將從根本意義上損害發展目標實現的可能性。但是經濟學上目標函數就是目標函數,約束條件不能成為目標,把約束條件強調成替代發展、否定發展,甚至和發展目標對立起來的要求,同樣需要注意。
第三,“十一五”規劃強調要更加注意社會分配的公平,這涉及對中國改革中社會現實矛盾的一個基本判斷。中國存在的很多問題最主要原因在于發展不均衡,分配差距最關鍵的原因也是某些經濟部分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中國單純按城市或農村統計的基尼系數都在相對正常的范圍之內,十年中并沒有拉大多少,但中國城鄉全社會一起計算基尼系數就拉大到了0.42左右。這是發展中國家典型的“二元經濟”特征,是城鄉發展水平的不均衡,并不是分配的不均衡。因此,牢固樹立加速發展的觀念,用發展來解決現在面臨的問題,比用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來批評發展更健康、更積極。
郭勵弘:為企業自主創新消除體制障礙
自主創新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我們創新方面至今進展不大,因為存在一些嚴重堵塞企業創新投入的體制障礙。
企業進行研究開發必須有資金支持,我們現有的財稅體制不支持創新投入。美國對企業研發投入普遍采取稅收優惠,而我們企業所有研發用的固定資產設備必須在交所得稅后才能進行,連工資有一部分都要在稅后才能給發給員工,這種企業雙重征稅,全球只有我們國家這樣安排。現在,企業沒有搞技術創新的資金,大中型國企研究開發支出只占銷售收入的0.7%,創新力度必然比較差。
現有的金融體制同樣沒有給民營企業、中小企業、高技術企業提供一個比較像樣的融資環境。中國的風險投資沒有基金有限合伙制的制度設計;產權上對知識資本占股份比例存在法律控制;一個中小企業股票交易板塊解決不了小企業的融資問題。
所以現在要想通過自主創新實現集約增長,要做的實際上是為企業自主創新消除體制障礙,創造一個支持創新的市場經濟環境。只有在經濟體制上推進改革,自主創新才有制度保障。
王建:從資源環境的壓力中突圍
現在國內和海外的資源支撐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已經十分艱難,國內石油生產每年1%的增長水平已經跟不上石油消費需求增長。現在國際石油價格一直飆升,如果按照“動態開采量”把中國工業化當中需要的石油加進去,國際上的石油儲量也沒有那么多石油讓我們拿進來。
由于石油供應的緊張,我們不得不靠燒煤來支持經濟增長,燒煤造成了非常巨大的環境破壞,工業污染一半以上是因為燃燒煤炭造成的。中國今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要達到2500萬噸,大大突破了1600萬噸的中國最大環境承載量。
“十一五”期間處在這樣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轉折期。我們要解決一個更多的人走向現代化的問題,按照發達國家傳統工業化的標準,規模龐大的中國實現發展目標的資源需求和環境壓力幾乎無法承載。如果要完成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我們只能通過自主創新、建立新工業化社會來解決這些矛盾,來突破目前的能源瓶頸,突破目前的原材料瓶頸,這也是我們中國對世界、對整個人類的一個新的貢獻。
張春霖:以改革推動中國發展
五中全會十一五規劃建議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這一點非常重要。也就是說,解決一切問題,最后要靠改革,要靠建立一個以法治為基礎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這樣一個改革的方向“動搖不得”。我們都知道發展是第一要務,但怎么貫徹落實?把具體的問題一一拿出來看,障礙都在體制上。要發展就必須得消除現在的體制障礙,方向就是建立一個以法治為基礎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所以說要發展就要改革,靠改革建立機制,沒有有效的機制,最后還是沒有辦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這次《建議》在我國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就是全國人民在基本公共服務消費方面,像基礎教育、基本醫療服務應該做到均等化,或者盡可能向平均的方向靠近。這對構建和諧社會與實現經濟增長,意義重大。教育和醫療衛生所涉及的是經濟學意義上人力資本形成過程,決定一個人口大國建設成人力資源強國,關鍵看教育和醫療衛生服務。
要貫徹這個原則,首先需要明確政府的責任。政府要強化在公共服務方面的責任感,做到對公共服務的結果負責任。其次還要加大在財政方面的改革,通過政轉移支付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要解決財政轉移支付的問題,關鍵不在于現有資源的約束,根本在于體制方面缺乏一個有效在各級政府間分割事權、財權的制度。所有這些問題根本還是要靠改革,建立一個以法治為基礎的比較規范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也包括建立一個比較規范的公共財政體制。
魏加寧:貫徹落實有賴于“人”的素質
“十一五”建議要靠什么來落實呢?我認為,人的素質是最重要的保障。提高我們國民的素質,教育是第一要務。今天,如果不高度重視教育,我們今天的經濟快速增長就不可持續。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發展起來都是首先重視教育,只有實現了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的現代化,才有可能實現經濟的現代化。要實現人的現代化,最根本的還要加快推進改革,要建立一個好的制度安排,要讓制度來激勵人們努力學習,激勵人們提高自身的素質。
黃葦町:落實規劃需要轉變五個觀念
要保證“十一五”任務的落實,應該實現五個觀念的轉變:第一是形成全面的發展成本觀,充分考慮到不可再生的環境和資源的成本。
第二是轉變消費觀念,提倡節約消費,制止炫耀性消費。中國人均GDP一千多美元,卻成為全球奢侈品的第二大市場,這不應該是我們的光榮。首先遏止公款消費和浪費,才能出現一個好的社會風氣。
第三是轉變消費和分配政策,對農民、對城市弱勢群體需要在稅收和財政上傾斜,對富人也要提供捐助社會公益事業可以免稅的政策激勵。貧富差距可以引發社會沖突,其中最有刺激作用的不是財產差距,也不是收入差距,而是消費差距。要引導符合國家現有資源水平和和諧社會要求的生活方式。
第四是轉變城鄉建設模式,建設必須考慮資源和環境承載。政府主導加大財政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該未雨綢繆,以避免出現新一輪的政績工程。
第五是實現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轉變,改變依賴勞動和資源投入的增長,向更多依靠智力資源和技術進步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