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和大家討論的議題是:文化與經貿同行。目的是希望中國與歐盟企業界的朋友們關注中歐文化貿易的現狀,同時也和大家分享中歐文化貿易領域存在的大量商業機會。
主體性貿易地位和不平衡問題
一方面,中歐文化貿易面臨著主體性地位問題。客觀上,中國與歐盟國家不缺少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如中法互辦文化年活動,在兩國都有很大影響。意大利政府也在極力推進與中國的文化合作。去年底,意大利文化遺產部與我們歌華集團簽訂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共同在北京建設中國第一座世界藝術館。作為這個項目的一個成果,明年1月,以烏斐奇畫廊藏品為主體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展將在北京舉辦。屆時,包括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波提切利、提香、格拉瓦喬等大師的作品將第一次在華展出,這將是十分轟動的事件。中國藝術家的身影也頻繁出現在歐洲的劇場、音樂廳。這一切對于促進中歐的相互理解、促進雙方的經濟交流無疑是必要的。但我們也應當看到,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是不夠的。這些活動絕大部分是屬于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性質,不具有主體性貿易地位;換句話說,這些活動僅僅是中國與歐盟政治經濟關系項下的附屬物,處于配角地位,而非中歐經貿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種狀況與國際文化貿易的局面也是不相適應的。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過去20年間,全球文化貿易總額一直在持續增長。從上世紀80年代初953億美元的年貿易額,增長為90年代末的3879億美元。因此,中國與歐盟如何促進雙邊的文化貿易,擴大雙方文化貿易在全球的份額,對于改善雙邊的貿易結構、增加貿易總量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另一方面,中歐文化貿易存在著不對稱,即貿易的不平衡問題。即使是貿易量很小,也還有這個問題。以下這組數字可以說明這個問題:2004年,僅北京市就向國外派出61批演出團隊,658人次;引進團組83批,1190人次。表面上看,進出口批次相當,但中國演出團隊出國演出收入一般平均每場不到3000美元,和中國服裝、鞋帽在歐洲的價格狀況相當。而國外(包括歐盟)同等團隊來華演出,每場酬金多在三四萬美元,像多明戈、帕瓦羅蒂、波切利等明星,酬金要幾十萬美金。去年秋季,我們在北京舉辦了一場意大利歌唱家波切利的演唱會,很受中國觀眾歡迎。后來我的朋友、巴黎歌劇院的院長高爾先生問我:“聽說你們付了他很大一筆費用?”我馬上問他:“我們付的比別人的多嗎?”他馬上回答我:“差不多,都是很貴的。”但我覺得,可能是高爾先生在安慰我。當然,這是私下交談。
這種文化貿易上不對稱的結果就是中國存在著極大的文化貿易逆差。因此,我們在討論到經濟貿易上的紛爭的同時,不應該回避在文化貿易上的這種不平衡、不對稱的事實。
文化貿易領域的商業機會
首先,中國與歐盟在文化傳統上不具有排斥性,相反具有更多的共同性和互補性。這是雙方進行文化貿易的價值觀念的基礎。如,中國、歐盟各國歷來都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關注國內社會和國際社會的和諧共存,關注自然環境與社會發展的內在關系,我們雙方在文化交流上沒有障礙。意大利總統文化顧問、歌華集團特聘專家普洛耶蒂教授就曾經說過:我們都是從文明古國走過來的民族,我們雙方只需交換一個眼神,就能理解對方的意思。
其次,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中歐文化貿易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外界有一種說法,這是中國進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最后一個領域。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在快行道上運行,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民眾休閑時間的增加,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費需求會有更大幅度的提高,文化市場消費潛力巨大。1997年,中國實際文化消費總量約為650億元,潛在消費能力為3000億元,而到2005年,文化的潛在消費能力將達到5500億元。從北京市的情況看,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將對北京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巨大商業機會。北京市2004~2008年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把北京建成全國的文藝演出中心、出版發行中心、影視節目制作與交易中心、動漫及互聯網游戲開發中心、古今藝術品交易中心、文化會展中心,將興建一大批文化設施。從各省的情況看,僅山東省,每年舉辦大型文化活動的經費就將近10個億;浙江省在過去的幾年投入劇場、音樂廳建設的經費就達50億元。在傳媒領域,中央政府還鼓勵外資參與中國的影視節目、廣播節目的制作,而且在文化演出、展覽領域將陸續開放外資市場準入的領域。
中國有巨大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一個有待開采的文化富礦。歐盟有先進的文化娛樂的生產、制作技術,有成熟的市場化、國際化運作經驗,有許多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產業結合的典范,這些要素與中國的文化資源、人力資源和中國已經具備一定基礎的文化密集加工產業的結合,將會創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品。
最后一點,非文化領域也存在著極大的文化貿易機會。中國經濟已走過了資源經濟、市場經濟進入到創造需求的階段。文化對其他產業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工業品的競爭很大程度取決于文化力的競爭。比如我們說的汽車工業,除了動力、速度、機械、安全等方面的投資成本,越來越多的成本是發生在文化行業的,如外型的審美需求、造型藝術方面,視覺、聽覺娛樂體驗,廣告營銷領域,等等。文化的附加值已占到一輛轎車價值的20%~30%以上。我們知道,歐盟各國在工藝技術、工藝文化方面的積累是世界首屈一指的。
還有一些領域,如城市的發展、城市功能區域的建設,也注入了文化的要素。最近,我們集團與北京市的中心城區——東城區,共同開發建設歌華創意產業中心,就是借鑒了歐洲老城區復興計劃中的許多經驗和模式,利用創意產業的發展,帶動老城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老城區歷史風貌的保護、利用。這方面,歐盟的經驗也是可資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