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今晚報》2005年5月10日報道,一愛美女士在天津市一家護膚中心進行祛斑美容,沒想到,祛斑后臉上留下了明顯的色印,而這家護膚中心經查竟沒有營業執照,該女士遂將為她祛斑美容的美容師告上法庭。天津市和平區法院經審理后判決沒有任何資質的該“美容師”向顧客退還美容費,支付其藥費,并賠償精神撫慰金500元。
讀罷這則消息,筆者陷入沉思。近來有關化妝品的官司逐漸多了起來,在美容院里使用劣質化妝品毀容的事,用層出不窮形容最恰當不過。中消協的有關人員透露,每年在美容院因使用低劣化妝品慘遭毀容的達20多萬人,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數字呀。媒體的加入,把化妝品官司及品牌化妝品炒得如火如荼。一方面說明消費者維權意識逐漸增強,另一方面有關化妝品在宣傳造勢和品種質量上也有規范和提高的問題。一連串的化妝品事件,使人們驚愕、茫然,不知所措。不少消費發出感嘆,化妝品市場怎么啦,我們究竟還能使用什么化妝品。
目前,美容院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美容院多而爛
人們的擔心不是沒有根據的。曾經有人做過粗略統計,在全國數以十萬計的美容院里,從事美容業的所謂美容師過百余萬人,而真正受過專業培訓的美容師卻鳳毛鱗角,且對其技能都有些夸大。據天津市工商聯美容美發化妝品商會介紹,天津市目前大小美容院共有1.5萬家,比美容院的顧客數量還要多,加上經營不規范,每年有30%的美容院要關門。行家們說,美容院的平均壽命在一年半左右。由于美容院的經營沒有特色,導致同行間競爭非常激列,搶客現象時有發生。此外,美容院的產品由于品牌和廠家繁多,消費者進院后往往是一頭霧水,無所適從。
二、夸大宣傳
有統計反映,目前市場上美容院的專業化妝品有1萬多個品牌,每家美容院都有幾個或幾十個不同品牌的化妝品,他們通常拿某個產品的專有性向顧客極力推薦,這無形中增加了美容院的神秘感和珍貴性。美容院化妝品的價格則依據當地消費水平,通常都上浮很多,然后再打折,這樣既滿足了消費者好貪小便宜的心理,同時還賣了個人情。
三、化妝品無明碼標簽和商標
經常光顧美容院的人都知道,幾乎所有的美容院用的化妝品都沒有明碼標簽和商標,一些所謂的進口高檔商品,全憑美容師一張嘴介紹。一位知情人揭露,美容師收入的一小部分來自老板支付的基本工資,大部分則靠從消費者付出的美容服務和使用的化妝品費用中提取,因此個別利欲熏心的美容院就用劣質和低檔次化妝品冒充進口貨坑人,這是產生糾分的一個重要原因。二是皮膚專家們介紹說,造成糾分的第二個原因是因消費者皮膚敏感度不一,過敏產生的皮膚疾患,使有的名牌化妝品被蒙上陰影。
四、夸大化妝品功能的宣傳
目前確實存在化妝品功能夸大宣傳沒陷阱的行為,比如“一針減肥” “三日祛斑”“七天美白”等不實際的宣傳,使上當受騙者增多。
天津市工商聯美容美發化妝品商會介紹,目前美容市場的確出現不少不實的廣告用語和夸大作用的宣傳,迷惑、引誘消費者,使消費者用后大呼上當。化妝品其實沒有那大的作用。行家的解釋是,想祛斑沒有長期的努力是不行的,需輔以內調外治。
五、化妝品含有超標的有害成分
天津的皮膚專科醫院的一位主任說,他一上午就接待了六位因為做美容出現此膚過敏的病人。據這位醫生講,現在很多功效產品都含有超標的汞、鉻、鎳和激素,有的人使用中立馬就會出現過敏反應 ;也有很多人在使用了一段時間后,由于化學成分在皮膚上的積淀,便出現過敏現象。由于這些產品剛一使用,確實能起到光滑美白皮膚的作用,可使用時間愈長,皮膚受到傷害的程度就愈大。
六、國家尚無對化妝品成分標注的規定
化妝品在人們的生活中已成為比較成熟的消費品之一,那么為什么事隔數年后,消費者對自己使用的再熟悉不過的化妝品,都表現出一臉的無知和無所適從的態度,特別是化妝品中諸如氫氧化鈉、聚四氟乙烯、三氯生、氯化鈉、HCS高極美白硅、單氟磷酸鈣等常用成分,更是一頭霧水。有人做過調查,被采訪的105人中,表示對化妝品中所含的化學成分一無所知的占78.4%,27人略知一二,只有2人清楚自己使用的化妝品含有什么化學成分。有意思的是,這2人中一人是化妝品業內人士,一人為醫生。
為什么大多數人不清楚化妝品中含有的化學成分?一位消費者非常直率地告訴說,現在出售的化妝品,包括一些大品牌,沒有一件化妝品標注所含的成分,這就從根本上堵塞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這種不標注化妝品成分的事,原來也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據說,GB5296.3—1995是1996年開始實施的國家化妝品標準,該標準規定了化妝品標簽的基本原則,但沒有對化妝品成分的標注提出要求。也就是說在我國境內出售的化妝品,在外包裝上可以不標注化妝品的組成成分,這就給假冒偽劣化妝品“混水摸魚”撕開了一個口子。專家們說,消費者的科學消費意識缺乏,對化學添加劑一知半解,自然會對添加“氫氧化鈉”、“聚四氟乙烯”等專用化學物質產生恐懼。一旦皮膚出現問題,就必然會求助法律保護了。
七、化妝品美容行業存在多頭管理問題
全國工商聯美容美發化妝品商會調查顯示,超過70%的消費者對美容美發和化妝品消費前景表示樂觀,然而對化妝品質量和市場誠信管理擔憂。雖然化妝品和美容美發業都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管理范圍之中,但行業標準的缺失已成為制約化妝品行業發展的瓶頸。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我國對化妝品審批實行的是送檢制,執法部門執行的是抽檢制,加上目前我國的化妝品審批部門是衛生部,而監管又是質監、工商、衛生等部門多頭管理,大家都管,實質出了問題又都可不管,化妝品市場管理無形中產生中空帶,這就使化妝品成為問題最多的問題產品。面對市場上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廣大消費者不斷發出關于化妝品市場呼喚誠信和監管秩序的呼聲。
要解決化妝品出現的棘手問題,需全社會行動起來,從源頭上抓起。1.首先生產商要對自己的產品負責,保質保量生產出合格的優質產品。其次要培養售貨人員應知應會的服務技能。化妝品廠商對自己的產品所含的化學成分等方面的相關知識,要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售貨員,尤其是對新面市的產品,要經常開展技能和實用培訓。再次對化妝品銷售人員定期進行化妝品相關知識、美容相關知識和滋養護膚相關知識的考核,可持證上崗。 2.規范化妝品宣傳廣告,對一些不實和夸大化妝品作用的廣告抓緊清理,嚴禁誤導消費者。3.化妝品屬于奢侈品范疇,高檔化妝品和美容院的化妝品更是奢華品了。對有這種生活需求的消費者,商場可以考慮實行VIP卡形式,在優惠這部分固定消費者群體的同時,商場對享有貴賓卡的消費者,進行消費者個人資料檔案管理,減少顧客選購化妝品的盲目性和因弄不清化妝品化學成分而引起的過敏反應。4.加大對化妝品面市的檢查和監管力度,對無廠名、無品牌、無合格證的“三無產品”嚴禁上市,一旦被檢查出來,加大處罰力度 。同時提醒消費者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對“三無”產品一是堅決抵制,二是舉報,堵塞假冒偽劣化妝品流向市場的渠道。
編輯/王允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