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中的語文課堂更具有人文性,更關注學生的生命發展。而信息技術課程資源,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立體化、綜合化地感受語文知識,提供了生命的土壤,使學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到盡情地釋放。公園路小學李艷華老師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庫,使《王二小》一課的教學別開生面,我們不妨欣賞一下。
【案例】
教學地點在小班化計算機教室。教學伊始,教師引領學生用鼠標打開教學資源庫,計算機課件以彩色連環畫的形式,再現了影片《閃閃的紅星》里的“潘冬子”,《小兵張嘎》中的“嘎子”和《雞毛信》中“海娃”等小英雄形象。這很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讓學生通過點鼠標的方法,進一步觀察研究計算機畫面中小主人公的穿著打扮,從中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影片中的這些小主人公是怎樣的小英雄。教師在這部分教學中,并沒有過多的語言和提問,只是把學生學習的重點,放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上。
接下來教師利用資源庫課件幫助學生質疑。如學生提出“兒童團員是什么樣兒的”這一問題時,教師通過在網上下載的“王二小”形象,以及結合書中的第一幅插圖,讓學生看課件和插圖,來理解“兒童團員”的意思。有的學生問:“八路軍是什么樣兒的?”教師點擊資源庫目錄,出示了幾幅八路軍與日本鬼子作戰的電子圖片,其中重點突出了八路軍的服裝,包括軍帽、胸章、綁腿和吃的小米及手中握著的三八大蓋兒槍。又如在解答學生提出“放哨的作用是什么”和“什么是掃蕩”等問題時,教師又點擊資源庫多媒體視頻,出示了一段電影片段說:“剛才我們從屏幕上看到民兵扳倒信號樹、兒童團員通知八路軍敵人來了,就是他們放哨時做的事情。”然后教師又點擊資源庫視頻,出示了一段電影片段說:“你們看見日本鬼子在中國干了哪些喪盡天良的事呢?”學生從屏幕中看到敵人燒光老百姓的房屋、搶光老百姓的東西、殺光善良的老百姓的悲慘場面,加深理解了“掃蕩”一詞的含義。此時,教師通過利用教學資源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對理解課文內容,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反思】
一、優化資源,在整合中學文
課程資源包括的內容很多,而教師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選用了信息技術課程資源,作為教學難點的主要突破口。通過資源整合給學生提供一個“形象類”、“問題類”、“視頻類”、“詞語類”、“音樂類”、“環境類”等獨立超鏈接的課程資源庫。如“視頻類”,有《地道戰》《地雷戰》等日本鬼子燒殺搶掠的片段;“音樂類”有抗日歌曲,還有“鬼子進村”的音效和八路軍沖鋒號的音樂等。這些都極大地鼓舞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這節語文課,營造了一個十分便利的學習環境。通過豐富的信息技術課程資源庫,給孩子呈現出一個多維的、立體化的學習空間,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體現了在整合中學文的理念。
二、建立形象,在情中感悟
《王二小》這篇課文再現的是抗日歷史時期的內容。小學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兒童團員”、“八路軍”形象及“放哨”、“掃蕩”等抽象詞語難以理解。教師在本節教學設計時,注意了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利用教學資源庫,把電影中一些有關表現課文特定詞語的課程素材資源,有拓展性地載入到課件中。在這里,教師充當了信息采集者和推薦者的角色。
同時,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始終抓住一個“情”字,用具體的形象感染學生的真情。當計算機課件播放到日本鬼子用刺刀逼迫王二小帶路時,孩子們的表情顯露出為王二小擔心的神色;當日本鬼子進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時,孩子們的小拳頭攥得緊緊的;當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殺害、英勇犧牲時,孩子們流下了熱
淚……孩子在情中感悟、品讀學習內容、在情中升華感情。可見,如果不借助這些信息技術課程資源,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就很難得到生動的落實。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市龍沙區教師進修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