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師:同學們,我們變個魔術,把空氣捉到桌子上來,你們能做到嗎?
生:能。
師:那你們要怎么做呢?
生:……
師:大家可真聰明啊!那你就把空氣捉到你的桌子上來吧,看看誰的辦法好。現在分成四個小組開始活動。
(學生利用手中的器具,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想了各種辦法,教師都不予否定;個別學生想不到如何捕捉到空氣,教師適當給予提示。給學生大約5分鐘時間。)
師:你用什么方法捉到空氣的呢?
生:我用塑料袋輕輕一兜,空氣就被捉住了。
生:我向口袋里吹氣,口袋就鼓起來了。
生:我把杯子扣在手上,空氣就在杯子里了。
……
師:你捉到的空氣是什么樣子的?
生:空氣很頑皮,本來滿滿一袋子的,不一會兒它就跑了,袋子也癟了。
師:你說得真好!空氣跑了說明什么啊?
生:空氣是會流動的。
生:空氣是軟的。
師:你怎么知道空氣是軟軟的?
生:我用手摸了摸塑料袋,感到是軟軟的,所以空氣是軟軟的。
生:不對,不對,空氣是硬硬的。
師:哦,你怎么會這么說昵?
生:老師,你想啊?空氣能把大樹刮倒,能掀翻房蓋,它是不是很有力量啊!
生:那不是空氣,那是“龍卷風”。
生:“龍卷風”就是空氣對流形成的。
生:同意。
師:你的看法很獨到,這說明大家觀察得很仔細。我們還可以用什么方法進一步研究空氣呢?
生:可以像研究水那樣,用鼻子聞一聞。
生:用嘴嘗一嘗。
師:那我們一起嘗一嘗,聞一聞吧!(所有的學生伸出舌頭嘗,用鼻子聞。)
師:你發現了什么?
生:空氣無味。
生:空氣看不見。
師:空氣還有很重要的特性,你發現了嗎?我們生活在空氣中,你能看見大家,大家也能看見你,這說明了什么?
生:啊!我們知道了,空氣是透明的。
【反思】
《空氣》一課在以往的自然課中是以了解、知道、理解空氣的性質為主要教學目標的。在課上,教師一般都提出問題,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進行活動。在整堂課中,雖然學生進行了討論、動手操作等活動,但是這些活動的目的只是獲得淺顯的科學知識,卻忽略了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方法、過程的學習。而科學課則是讓學生嘗試著用科學的方法探究學習。鑒于學習目標不同,本節課我首先是以魔術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科學探究中來,并且在教學活動中突出了兩個特點:1)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用簡單的器具捉住空氣,并研究空氣的特性。2)讓學生動用多種感官,通過摸、聞、嘗、看等感受空氣的存在及特性。課堂上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到研究活動中。學生在動手操做中親自體驗、感受到了空氣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雖然他們不能用科學術語描述空氣,卻能用生動的兒童語言來表達自己認識到的空氣,如“跑”、“軟軟的”、“硬硬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對這樣的答案大加贊賞。通過這樣的評價促進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情,從而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孩子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作者單位:佳木斯市第十四小學)